
【摘要】教育國際化向上支撐了經濟全球化和貿易一體化的發展,向下提出了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訴求,引出了跨文化教材出版的重要命題。文章通過分析我國跨文化教材出版的現狀,指出四類跨文化教材出版中面臨的國際化和本土化矛盾,從模仿式改編、創新性改編和全新本土化創作三個層面提出了解決矛盾的策略。
【關鍵詞】跨文化教材;出版;國際化;本土化;融合
【作者單位】唐君,吉林化工學院外國語學院。
【基金項目】吉林省2015年度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普通工科院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和研究”(課題編號:2015wy14)。
國際化的經濟發展需要國際化人才的支撐和推動,這使教育國際化近年來逐漸成為各國培養高質量頂尖人才的必然趨勢。教育國際化的實施需要一系列的措施加以配合,其中跨文化教材的研發和出版成為其中重要內容。然而,跨文化教材具有國際化和本土化雙重目標和矛盾,使得如何破解這些矛盾成為當前跨文化教材出版需要關注的重要課題。
一、我國跨文化教材出版的現狀
1.國際本土化教材的出版數量比重較大
梳理我國學者對教材的分類,大致有海外教材和本土化教材兩大類。這種以地域分類的標準割裂了兩類教材之間的聯系,二者相互轉化的可能性較小。通過對我國近5年高校跨文化教材出版類型的統計,我們發現,國際化教材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本土國際化教材,即以本土出版的教材為主,培養本土學生和外國學生國際化視野的國際化教材;二是國際本土化教材,即以海外出版的教材為主,引進國內以培養本土學生國際化視野的國際化教材。從表1可見,我國跨文化教材出版更多地傾向于國際本土化教材,其數量占比為69%。
2.外文原版教材的引進和出版占據主導地位
外文原版教材的國內影印版和國內翻譯版實際上是同一本外文教材的兩種出版形式,由于國內沒有及時對個別影印版教材進行翻譯,使翻譯版教材數量略低于影印版教材。表1顯示,外文原版教材的國內影印出版數量為21本,外文原版教材的國內翻譯版教材出版數量次之,為17本。二者合計占比為61%,占據我國跨文化教材的主導地位。
3.本土國際化教材的出版空間逐漸擴大
表1顯示,只有8本是為境外學生編寫的中文教材,這主要是因為高校教材征訂資料一般面向國內高校發行導致數據缺失。據悉,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正計劃向全球推廣更多的漢語教材,這意味著伴隨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深入拓展,由我國出版發行的該類教材數量會有很大提升空間。
從目前來看,我國出版的跨文化教材仍然以引進國際本土化教材為主,本文主要對國外原版教材的引進和出版進行分析。
二、跨文化教材出版的國際化與本土化矛盾
1.跨文化教材隱含的思想意識與引進國不符
各國引進的跨文化教材一般來說都隸屬于國際知名出版集團,比如各國引進的經濟學系列經典教材幾乎都是出自麥克勞-希爾出版公司。該類公司在出版跨文化教材時,盡管已經重點選用那些符合國際慣例、容易被大多數國家接受的教材,但是這些教材仍然隱含著一定的思想意識和宗教信仰,可能與引進國的思想體系不一致[1]。這種不一致可能導致使用者理論錯位和認知混亂。
2.跨文化教材的視角不能貼近引進國的思維和習慣
跨文化教材的引進必定會引入國際視角,從國際主流觀點對某一事件進行解讀,與引進國實際的本土思維可能不符。國際視角和本土思維在時間、空間、主體上都有差異:時間上,國際視角以跨文化教材默認的時間維度展開,本土思維以引進國的時間窗口推進;空間上,國際視角通過跨文化教材編者的所在國文化展開討論,本土思維更多強調引進國文化的底蘊和內涵;主體上,國際視角常常以主導者自居,而本土思維傾向于以引進國的國際地位和身份作為切入點。
3.跨文化教材的案例選擇沒有針對引進國進行處理
引進跨文化教材時的一個假設前提是,相關專業的基本理論是一致的,是能夠在各國適用的。事實上,基于人類社會共同認知而形成的基本理論確實反映了社會的一般規律,具有超越國界的性質。比如,當我們進行國際交往時,尊重是必不可少的;當遇到貧困問題時,各國政府進行轉移性支出是共同的措施。然而,在組織對共同理論的案例支撐時,跨文化教材所給出的案例都是立足于自身文化和經濟背景的,對引進國的學習者來說,他們會產生看懂了理論卻看不懂案例的尷尬。
4.跨文化教材的語境和引進國的表達方式不適應
國際通用的跨文化教材幾乎都是以美國和歐洲使用的語言為主,英語作為流通最廣的語種,在語法和語境上有著自己獨特的要求和規律[2],如被動句和長句式經常在教材中出現。對引進國來說,教材中的復雜英語句式使得本土語言轉換上產生問題甚至造成歧義。
三、跨文化教材出版的國際化與本土化矛盾解決策略
如前所述,本文所提的跨文化教材重點是指國際本土化教材,因而跨文化教材出版的國際化與本土化矛盾解決策略主要就是國際教材本土化的出版策略。其實,國際教材實現本土化后,上文提到的各種矛盾會自然消失。按照對引進教材的認知及創新程度的不同,我們可以將跨文化教材本土化出版的過程做如下規劃:以模仿式改編為主的初級本土化出版階段——以創新性改編為主的中級本土化出版階段——以全新本土化理論創新為主的高級本土化出版階段。
1.對跨文化教材進行模仿式改編出版
(1)在跨文化教材出版中加入本土化導讀模塊。在引進跨文化教材后,我國出版商為了使跨文化教材更加符合本土教育要求和教學習慣,曾嘗試通過跨文化教材配套教輔的本土化方式來提高教材體系的本土化程度,但是這種做法并沒有改變跨文化教材本身的本土化問題。經過反思,出版商在引進的跨文化教材中加入了導讀模塊,試圖通過導讀模塊賦予跨文化教材本土化色彩。如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在其出版的薩莫瓦著的《跨文化交際》教材中加入了中國學者陳治安的導讀模塊,并且在每部分內容前附有中文章節概括,提供本土化的重點介紹。
(2)在跨文化教材基礎上進行模仿式改編出版。為了出版更加符合我國教學特點的教材,國內出版商與編者合作,對引進的跨文化教材進行模仿式改編,這種改編相當于以跨文化教材體系為基礎進行中國版本的套改。如薩繆爾森的《經濟學》經典教材已經出版了19版,我國出版商紛紛借鑒該書的思想和精華,出版了許多本類似的經濟學教材,這些教材被稱為“薩繆爾森范式教材”,模仿痕跡較重。
(3)聯合原作者對教材進行國別版改編后出版。隨著我國引進跨文化教材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國外出版商已經認識到我國教材市場的巨大,他們會主動協助我國編者和跨文化教材原著編者共同改編適合我國的跨文化教材,并尋求國內出版商共同出版發行。如美國菲利普·科特勒為了貼近亞洲市場的實際狀況,專門聯合本土作者編寫出版了《市場營銷管理》的亞洲版本,增加新的來自中國的營銷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同Thomson Learning等海外出版公司加強合作和溝通,在國內出版了經管類專業的系列英文原版改編教材,改編后的教材更加符合國人的邏輯思維,內容更加規范。
2.對跨文化教材進行創新性本土化改編出版
(1)按照國家標準進行創新性本土化改編出版。教育的目標是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針對一些專業程度較高的學科和專業,國家制訂了嚴格的等級標準和質量要求,學生必須在這個框架內完成專業知識的學習。引進的跨文化教材雖然大多擁有高深的內容、完備的體系和先進的學習理念,但是如果與我國國家標準不符合,就不能幫助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這類跨文化教材必須按照我國標準進行本土化創新。以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博采英語》為例,該教材的適用對象主要是本科階段和研究生階段的英語學習者,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該套教材與我國專業英語四級和八級的考試需求不符。因此,清華大學出版社主動收集使用意見,提出改版方案,確認出版版權,組建中方編者團隊,參照我國專業英語四級、八級的形式和要求完成對該教材的創新性改編。本土化后的教材銷售量比原版翻了一番,證明改編非常成功[3]。
(2)按照教學需求進行創新性本土化改編出版。絕大多數引進的跨文化教材都不是按照我國的教學需求進行設計出版的,其沒有考慮到我國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要求,因此要結合我國教學的實際需求對跨文化教材進行本土化改編。以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視線意大利語——初級》為例,該套教材引進后出版社并沒有簡單地提供中文翻譯,沒有全盤接受式地進行本土化,而是認真分析存在的問題,包括圖書定位不夠準確、學生和教師用書知識安排不夠合理、四冊圖書定價過高、目錄位置不當等。經過出版社積極組織改編,全套教材章節得以重新設計和安排,最終創新性地被改編為兩冊圖書。該教材本土化出版后深受師生歡迎,當年就再次印刷[4]。
3.超越跨文化教材的全新本土化教材出版
(1)以學科內容為方向的全新本土化教材出版。引進原版跨文化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國外領先的學科體系和內容,隨著引進教材的推廣和改編,這一目標正在慢慢實現。我國應該在已有的跨文化教材基礎之上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學科理論,以此為依托編寫全新教材體系,實現高級本土化的愿望。高級本土化需要長久的積累,需要我國各方面實踐的支撐。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出版商應該可以醞釀出完全本土化、超越原版跨文化教材的新型理論體系和教材。如我國臺灣地區的學者干學平和黃春興提出了新型的經濟學原理體系,他們的著作《經濟學原理:牽成繁榮與追求進步》得到了麥克勞-希爾國際出版公司的認可并出版,該公司正是前文中提到的致力于向全球推廣原版跨文化教材的出版集團。
(2)以教學改革思想為方向的全新本土化教材出版。引進原版跨文化教材的另一個目的是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思想和方法,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新型教學改革手段不斷引入我國就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國教育工作者在結合和吸收國外教學改革理論的基礎上正進行基于我國國情的教學改革理論的創新和實踐,我國教學改革的全新本土化正在全面開展。如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的基于我國教學實際的對分課堂已經在全國推廣,隨之而來的為適應對分課堂的各學科教材編撰也正在醞釀。各出版商應積極規劃和組織,推動基于全新本土化教學方法教材編寫的出版發行。
跨文化教材的出版具有國際化和本土化矛盾,這會影響教材的使用效果。通過基于原教材體系的模仿式改編和突破原教材體系的創新性改編,跨文化教材在我國的適用性得到提升。不過,具有全新本土化學科體系和教學方法的教材才是我國出版商應該高度關注的目標,這種吸收了原版教材先進思想,基于我國國情編寫的全新教材是原版跨文化教材本土化的高級階段,其也必將是國際教材本土化的終點和本土教材國際化的新起點。
[1] 馬靜. 對外漢語教材出版的文化差異沖突與融通策略[J]. 出版廣角,2016(04).
[2] 趙君,葛樹慧. 大學英語教材數字化出版建設思路[J]. 出版廣角,2016(14).
[3] 蔡心奕. 原版引進教材的本土化實踐——以《博采英語》(第二版)的出版為例[J]. 出版參考,2015(11).
[4] 余心樂. 引進版教材的本土化改造[J]. 中國出版,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