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霾”時節霧紛紛,路上行人遮面門,借問北風何時有,只盼煙消送降溫……
如果杜牧穿越到現在,這首《清明》恐怕會翻版成上面的《立霾》,也有朋友開玩笑地將“立霾”定位了農歷的“第二十五個節氣”。2016年12月17—21日,我國華北地區遭受入冬以來持續時間最長、污染級別最重的一次大范圍霧霾天氣,波及10余省份近40座城市,其中大部分城市啟動重污染天氣紅色預警,工業生產、交通出行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說到重污染天氣預警,除了關注健康做好防護工作之外,由于很多地區采取了單雙號限行的措施,人們的出行面臨考驗,而機動車污染也再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不過這一次限行措施好像并沒有使惡劣的空氣質量有所改善,這也使得民眾不禁產生了這樣的疑問:“究竟誰才是霧霾的罪魁禍首?”
“開著排放達標的機動車,燒著合格的汽油,為什么一有重污染天氣就拿汽車開刀?”這是最近我們經常聽到的抱怨。其實,即使排放達標,機動車產生的尾氣仍然是污染源之一,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國機動車保有量逐年遞增,雖然新車在尾氣處理方面已經做得足夠好,但一大批排放未能跟上步伐的老舊機動車仍然活躍在道路上。由于使用里程和年限的不斷增加,特別是一些重型載貨的柴油車型,超負荷的服役讓這些車輛的境況堪憂。所以,有關部門也正在通過補貼、限行等政策加快這些車型更新換代,只不過基數龐大,短時間內很難完成全覆蓋。
另一方面,限行也在考驗著城市公共交通的應急疏導能力,據了解,限行政策地突然降臨,讓城市公交、軌道車站即刻處于爆滿的狀態,部分重點換乘站不得不采取限流的措施。但是,作為城市服務窗口,單純的限制并不是治本的措施,也與建設彈性服務體系的宗旨相悖。在舉國抗擊霧霾的戰役中,城市的基礎設施正在經歷一場大考,我們也希望他們能夠在這場只許勝利的戰役中扮演好自己后勤保障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