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權
廣東省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省份。近年來,廣東省不斷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多項改革舉措走在全國前列,取得顯著成效。研究廣東省職稱制度改革成效與成功經驗,對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提高評審科學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廣東省職稱制度改革的主要成效
職稱制度是我國專業技術人才評價的基本制度,關系到專業技術人員的待遇和職業發展。廣東省自2003年出臺《關于深化廣東省職稱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來,在全國率先推行多項職稱制度改革措施,極大地促進了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是專業技術人才總量不斷提升。截至2014年9月,全省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467萬人,比2012年增加20萬人,增幅達4.5%,占全國8.41 %,位居全國前列;2011—2013年,全省職稱申報量、通過量(含評審類和考試類)分別為304萬人和106萬人,年均增長率分別達15%和11%。
二是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結構不斷優化。以專業技術人才為主體的高層次人才比重不斷提升,2014年全省具有高級職稱或博士學位以上的高層次人才總量達28.7萬人,比2012年增加2.2萬人,增幅達8.3%;近三年通過高級、中級職稱評審的人數分別為6.6萬人和24.2萬人,年均增長率分別達5%和4%。
三是專業技術人才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14》顯示,廣東省創新能力位居全國第二,R&D(研發)人員以65.2萬人居全國之首,比居第二位的江蘇省多出2.5萬人,各項創新指標均位居全國前列。
二、廣東省職稱制度改革的成功經驗
廣東省的職稱制度改革能取得顯著成效,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可;主要經驗是做到“四個堅持”。
(一)堅持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努力提高職稱評審的科學化水平
廣東省針對傳統職稱評價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過分強調學歷、資歷等論資排輩現象,2003年出臺《關于深化廣東省職稱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率先在全國提出專業技術資格評審要貫徹業績優先原則,堅持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著力提高職稱評審的科學性。
1.制定科學的職稱評價標準。評審標準是職稱“指揮棒”功能的體現。廣東省曾于1993年、1999年兩次對27個系列、50多個專業的高、中級專業技術資格條件標準進行修訂,為專業技術人員申報和評委會評審提供了政策依據,并在評審實踐中逐漸明確了業績能力在職稱評價標準中的突出位置,積極調整外語、計算機等政策和論文要求,在國家允許框架下,根據“實事求是、區別對待、逐步提高”的原則,根據年齡、系列、地域的不同,分別執行免考、參考、分數傾斜及嚴格要求的政策。對基層人員、工藝美術等傳統行業從業人員等免考外語、計算機。對科研要求高的高校教師、研究人員等維持論文要求,但對創新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則提供更貼近其本職工作的評價辦法。2015年廣東省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改革科技人員職稱評價的若干意見》規定,建立激勵科技成果轉化的職稱評審導向。科技人員作為第一責任人的研發成果,單個技術轉讓項目技術交易額累計達到50萬元或3年內多個技術轉讓項目技術交易額累計達到100萬元的,在參與職稱評審時每個項目或每100萬元可替代一項縱向課題要求。完成2項技術創新并實現成果轉化,可以1篇專業技術分析報告代替1篇論文。提高職稱評審論文質量要求。在Nature、Science、Cell發表論文或在專業領域影響因子30以上的科技期刊發表論文的,對論文的篇數不作要求。
2.推進多元化的職稱評價方式。廣東省根據不同類型人才的特點,不斷創新評價方式,改進評價辦法,推進多元化評價,初步形成了專家評審、以考代評、考核認定等多種評價方式并存的局面,同時推廣完善考評結合、答辯評審結合、考試答辯評審三結合等評價方式。例如,在衛生人員職稱評審中實施考試、答辯、評審的評價方式。積極探索結構性量化和網絡評審等方法,多方位、立體化考察創新能力和業績成果。此外,注重吸收運用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課題研究成果,進一步完善職稱評審辦法,提升職稱評價的針對性和準確性。
3.開辟高層次人才職稱評定綠色通道。職稱評價適當向高層次創新性專業技術人才傾斜、向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傾斜,制定出臺《關于突出貢獻人員專業技術資格評定的暫行辦法》、高層次人才可直接認定正高職稱資格等政策,為廣東省國務院特貼專家、引進領軍人才、海外留學回國人員等17類高層次人才職稱評定開辟“綠色通道”,按照便捷、暢通、有利于穩定和吸引人才的原則,免除外語、計算機、繼續教育等申報條件,允許直接申報對應層級的職稱。截至2013年底,已有124人通過突出貢獻評審獲得高級資格以上的職稱。
(二)堅持分類推進職稱制度改革,擴大用人單位職稱評定自主權
廣東省不斷向改革要動力,堅持在國家的統一部署下,積極、穩妥、扎實地開展改革試點。堅持針對不同的行業特點,分領域、分系列推進職稱制度改革,率先啟動實施高校教師和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試點;推動社會組織承接職稱評價工作。
1.率先啟動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擴大高校職稱評定自主權。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以廣州、深圳、佛山為試點市的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工作,搭建“1+3”試點政策體系,平穩過渡16萬中小學教師,評審出首批60名中小學正高級教師。在全國率先開展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列為省委推進改革先行試點項目。改革以擴大高校職稱評定自主權為重點,突出教師隊伍能力建設,深入探索建立高校自主評聘、政府宏觀管理監督的高校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制度。目前已選取有代表性的4所高校開展試點。
2.率先啟動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試點,建立衛生人才評價新機制。為進一步提升全省衛生人才隊伍能力水平,解決基層衛生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的問題、在堅持執行對基層衛生人員的傾斜政策基礎上,開展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改革試點,探索建立衛生人才評價新機制,在標準制定上突出診斷醫治水平的核心要求,按照分類分層的原則,探索單獨制定符合基層實際的資格條件。
3.改革科技人員職稱評價制度,合理下放職稱評審權限。2015年廣東省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改革科技人員職稱評價的若干意見》規定,進一步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大型骨干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下放職稱評審權,探索自主評價機制,可自行制定不低于省通用標準的職稱評價標準,自主開展職稱評審、自主發放證書,落實用人單位職稱評價自主權,向創新產業密集度較高的地區下放正高級或副高級以下職稱評審權。
(三)堅持職稱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努力拓展職稱評審范圍
廣東省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著力推進“三個拓展”,逐步構建起覆蓋各類所有制專業技術人才、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的職稱制度,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自主創新。
1.拓展職稱評價對象,激發全體專業技術人才活力。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打破所有制、身份的界限,把評價對象由傳統的事業和國企單位專業技術干部延伸到各級各類各種所有制的專業技術人才。早在1988年,在全國率先拓展到集體所有制企事業單位、鄉鎮企業、民辦科技機構的專業技術人員,1994年又拓展到各類非公有制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實行一視同仁的職稱政策,職稱成為全體專業技術人員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標尺。針對廣東經濟成分多元、民營經濟比重大的特點,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和辦法,創新完善對企業專業技術人才的職稱評價服務。2011年至今,組織各級評委會和各級人社部門在全省開展2800多場“萬才千場職稱宣講活動”,讓企業專業技術人才了解職稱評審政策和申報有關要求,暢通申報渠道。近年來企業專技人員申報量連年攀升,2013年申報人數達82萬多人,同比增長17%。
2.拓展職稱評價領域,促進新興產業行業創新發展。根據廣東省產業結構發展情況和新產業、新業態的人才需求,2010年,在全國率先開展工業設計職業資格制度(專業技術人員)試點,評定出全國首批31名高級工業設計師、180名工業設計師和354名助理工業設計師。2001年起在工程系列開展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職稱評審,截至目前評出1700多名,成為廣東省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得到社會和業內的充分肯定。同時也解決了院士遴選門檻問題,如已故的嶺南建筑之父佘俊南和水稻矮化專家黃耀祥等因解決了正高職稱而評上了工程院院士。在全國率先開展知識產權專業評審試點,在廣東知識產權強省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深圳市試點累計已評出該專業人才157名,有力推動深圳創新型城市建設。2003年,省人社廳與財政部聯合開展正高級會計師資格評審試點工作,在全國是第一家,得到了財政部的高度評價。落實CEPA措施,在人社部的大力支持下,積極推進價格鑒證師、執業藥師和社會工作者等粵港專業資格互認試點工作。
3.拓展職稱評價模式,推動企業創新人才隊伍建設。2007年起在深圳開展“創新型人才評價”工作試點,遵循創新型人才成長規律,樹立創新核心能力的評價導向,建立職稱評審的綠色通道,創新型人才可按實際專業技術水平和能力直接申報評定相應等級的專業技術資格,沒有學歷和資歷的限制,弱化計算機應用能力和職稱外語考試的要求,可由專項技術分析報告代替發表論文,至今累計評出300余名。加強對創新型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專項職稱服務,與華為、格力、美的等30多家企業建立定向聯系機制,為華大基因、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等高新技術企業的高級人才進行專門的職稱申報輔導,吸引包括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創始人、國務院特貼專家劉若鵬博士等近40人申報。
(四)堅持職稱評審的監督管理,確保職稱評審的公平性
廣東省大力加強職稱評審制度、評審組織和監督體系的建設, 確保職稱評審公平公正。
1.大力加強評審制度建設。根據國家職稱改革要求和省三定方案規定職責,省人社廳主要負責職稱的宏觀管理,包括政策制定、評審監督、評審結果確認等,職稱的具體工作由評委會日常工作部門負責。省人社廳先后印發《廣東省中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暫行辦法》《廣東省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暫行辦法》,建立和完善職稱申報評審制度,落實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對申請、審核、評議、結果確認等各環節作出詳細規定,明確主管單位、評委會、人社部門各方面的職責,規范申報人、工作人員和評委的行為。
2.大力加強評審組織建設。制定省中、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組織管理辦法及評審委員庫管理暫行辦法,規范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組建和管理。建立評委會分級管理機制,省人社廳組建管理高評委,授權廣州、深圳市人社局管理部分高評委,各地級以上市人社部門組建管理中評委,初評委由縣(區)人社部門負責。目前,全省共129個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其中省直屬管理的92個,授權廣州市19個,深圳市18個),344個專業,涉及理、工、農、醫、教育和科學研究等11個專業門類,分布一、二、三產業范圍。中級評委會近600個,初級評委會近1500個。
3.大力加強監督體系建設。著力提高職稱評審工作的準確性和透明度,加大社會群眾的廣泛參與和監督力度,在全國率先實行評審前公示和評審結果公示“雙公示”制度,對在公示中被群眾投訴的人員進行調查核實,對違規、弄虛作假人員堅決查處;在全省職稱評審中實行“兩指導、兩監督”,著重對申報人的申報評審材料審核和評委會日常工作部門職稱評審政策兩個方面進行業務指導;對在進行職稱評審工作環節的評委庫抽取評委和評審會議兩個環節進行監督,杜絕職稱評審工作中的不正之風。
本文系廣東省人社廳2015年立項課題《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教授,天津大學管理學博士,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