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衛祥 林薇薇
近三年來,廣西北海市積極順應國家和自治區改革發展形勢,緊密結合北海經濟社會發展和就業市場實際,帶頭行動,以上率下,全面整合機構、人員、平臺、載體、制度、權責、業務操作流程等各個“系統”,清除了一系列就業服務“腸梗阻”,提高了各項服務“機能”,推進形成“大統一”的就業服務格局,為包括3100多家次企業和近10萬轉移就業農村勞動力、3.1萬高校畢業生、3700多名就業困難人員在內的近百萬人(次)提供了對口服務,在助力北海經濟社會發展、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方面做出突出貢獻。
一、統一機構設置,夯實“大就業”服務基礎
為真正建立統一管理、資源共享、對接順暢、效率倍增的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機構,在自治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北海市正式提出不再保留市就業局、市人才服務管理,兩個單位合并,成立北海市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局,隨后,廣西第一家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機構正式成立。參照市級機構整合方式,市轄一縣三區也相繼完成機構整合,全部成立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局。至此,北海市進一步夯實了支撐“大就業”服務的機構建設基礎。
二、統一市場布局,確立“大就業”服務龍頭
根據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需求,北海市在不違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不違反“樓堂館所”建設禁令的基礎上,籌資完成北海人才大廈擴建項目,使其總建筑面積由原來的3370㎡擴大到目前的8446㎡。大廈配備了完善的信息發布系統、可分區的廣播系統、電子叫號系統及網絡運行后臺支持系統。為充分發揮“龍頭”作用,近幾年,北海市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局牽頭,共舉辦大型招聘會59場,并組織60多家規模企業赴湖南、云南、貴州及區內的崇左等地開展了11場大型招聘會,使近3萬人通過招聘會在北海市走上就業崗位。
三、統一基層平臺,完善“大就業”服務網絡
一是自上而下,完善了市、縣(區)、鄉鎮(街道)、社區(行政村)四級聯網的就業信息公共服務網,并針對形勢發展需要,初步建立起相應的個人基本信息庫、單位基本信息庫和相關機構基礎信息庫。二是從易到難,使全市427個鄉鎮、街道、社區、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公共就業工作平臺,并通過統一的政策支撐,逐步配備專職協理員。就此,北海市的公共就業服務窗口已經延伸到城鄉居民家門口。三是嚴格把關,加強對定點培訓機構的審批與日常管理,在此基礎上,組織全市25所定點培訓機構,開展創業培訓進鄉鎮、進學校、進社區“三進”活動,使3萬多人(次)享受到培訓帶來的就業創業“紅利”。
四、統一行風規范,樹立“大就業”服務形象
一是加強培訓,提升素質。近一年多來,北海市以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局為示范,在40余批(次)安排業務骨干參加自治區人社廳、就業局、人才辦等上級對口單位及專業機構組織的業務培訓基礎上,每月至少安排2次以能力建設為核心內容的內訓,使人人成為就業服務行家里手。二是掛牌上崗,文明辦公。自整合以來,市、縣(區)兩級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機構相繼制定政風行風標準,實行掛牌上崗,推行文明用語,嚴禁服務忌語,做到不發生刁難服務對象、“吃拿卡要”及有效投訴現象,展現了良好的精神風貌和職業形象。三是全面公開,接受監督。為了更好地服務群眾,接受社會監督,市、縣(區)、鄉鎮(街道辦)三級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機構將每個窗口的服務內容、工作職責、辦事指南等印成宣傳單或小冊子擺在服務窗口,免費提供給服務對象。同時,在各服務場所公開辦事指南,將工作職責、業務流程、工作時限等公開上墻。另外,還統一在窗口顯著位置設立舉報箱和舉報電話,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需要。
五、統一填補空白,拓展“大就業”服務版圖
一是提供政策支持,助力北海高新技術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中國電子北海產業園創業孵化基地等2個市級創業孵化基地升級提檔,使其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并一躍成為廣西甚至全國知名的創業孵化基地。二是提供協調幫助,建成合浦縣創業孵化基地、海城區創業孵化基地等6個縣級創業孵化基地。三是提供直接服務,指導已建的各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深入開展規范化建設,并嚴格按照標準和程序,認定10家新的就業見習基地。與此同時,使各個基地及時享受到創業補貼、管理服務補貼等優惠政策。另外,上下聯動,協同發力,共同推進小額擔保貸款業務開展,近兩個月,有53名創業者獲得小額擔保貸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