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綿,陸鍵,王穎
(南京市水產科學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29)
“長江1號”河蟹不同放養密度蟹種培育試驗技術總結
王紹綿,陸鍵,王穎
(南京市水產科學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29)
“長江1號”中華絨螯蟹是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以2000年從國家級江蘇高淳固城湖中華絨螯蟹原種場收集、保存的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群體中挑選的形體符合長江水系河蟹特征的1 000組中華絨螯蟹為基礎群體,通過10年5代的選育形成的新品種,2012年4月獲得國家水產新品種證書(登記號:GS-01-003-2011)。該品種主要特點為:生長速度快,養殖成活率高;體型好,形態特征顯著,背甲寬大于背甲長;生產性能穩定,養殖群體分化小,平均規格大而整齊,商品利用率價值高。
結合江蘇省水產三新工程項目《“長江1號”河蟹養殖技術示范與推廣》的實施,南京市水產科學研究所在南京市浦口區建昌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后圩養殖蟹種培育基地選擇9個培育池進行3種不同密度的扣蟹培育試驗,為研究“長江1號”河蟹蟹種培育養殖密度的最優化效益提供了理論依據,現將試驗情況簡介如下。
1.1 池塘選擇
試驗地點位于南京市浦口區建昌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后圩養殖蟹種培育基地內的池塘,選擇面積均為6.7×667 m2的培育池9個,池塘均為東西向,靠近水源,有獨立的進排水系統,池深1.8 m,池埂四周用塑扣板固定作為防逃設施,同時在池底淺水處到池坡用聚乙烯網片埋入泥土,進出水口設3層80~120目的篩絹過濾網,以防野雜魚進入和扣蟹逃逸、打洞。試驗池塘全部安裝了微孔增氧設備。
1.2 清塘消毒
培育池前一年也是用于蟹種培育,3月份抽干池水曬塘一個半月后,灌注新水至水深80 cm后,用漂白粉化水全池潑灑,劑量為150 kg/667 m2,浸泡一周后排干池水。
1.3 種植水草
4月中下旬,使用150 kg/667 m2發酵雞糞作為基肥,池塘進水20 cm,在池塘中用木樁和尼龍繩將水面分隔成長方形區域,在固定區域內均勻投放水花生,總體呈長方形條帶狀,水花生放養區域大約覆蓋總水面的60%左右。
1.4 施肥培水
5月初,進水至50 cm,并每667 m2使用尿素3 kg、復合肥2 kg進行肥水,大約5 d后池水變成黃綠色,確保苗種下塘后有充足的開口餌料。下苗前一天,連續開啟微孔增氧機24 h增氧。
2.1 蟹苗的選擇
5月17日從“長江1號”指定苗種規模化繁育基地射陽清水天然蟹苗有限公司購買大眼幼體,該批大眼幼體日齡7 d,已淡化4 d,淡化鹽度已達2以下。經檢查,蟹種體質健壯,附肢齊全,手握有扎手感,松開后馬上散開,行動敏捷,溯水能力強,呈金黃色,個體大小均勻,規格14萬只/kg左右。
2.2 蟹苗的運輸
蟹苗采用蟹苗箱干運,蟹苗裝箱前用200 g/m3高錳酸鉀溶液徹底消毒,清洗后放入培育池,在淡水中浸泡2 h,讓蟹苗箱吸足水分。蟹苗直接放入箱中,裝箱時要把水基本濾干,入箱時必須把蟹苗挑松,防止蟹苗相互擠壓而引起死亡。運輸蟹苗當天天氣晴好,利用夜間無光照、氣溫低的優勢,使用汽車在夜間運輸,凌晨抵達塘口,以提高運輸成活率。
2.3 蟹苗的放養
蟹苗經過長途運輸后已基本脫水,如直接放入水中,蟹苗鰓部易產生氣泡而影響成活率。所以,首先把蟹苗箱打開,對蟹苗灑水,10 min后,把蟹苗箱和蟹苗全部浸泡在池水中,然后離水放在岸邊(點水),15 min后再進行1次,然后把蟹苗倒入池中放養。放養時,每3口池塘為一組,每組使用同一個放養密度,共分3個放養密度,分別為1.5、1.75、2 kg/ 667 m2。在大眼幼體全部變態為Ⅰ期仔蟹之前都進行連續增氧,確保蟹苗成活率。
3.1 投飼管理
大眼幼體入池后,因池中已培養有大量的浮游生物,所以開始前兩天不用投喂,2 d后大眼幼體全部變態為Ⅰ期仔蟹,開始投喂蛋白質含量42%的南美白對蝦開口料。每天分別投喂約0.5~1.0 kg/667 m2,飼料對水全池潑灑,大約6 d以后蟹苗都已變態為Ⅱ期仔蟹,繼續使用蛋白含量為42%的0號南美白對蝦破碎料進行投喂,初始投喂量約為1.5 kg/ 667 m2(放養密度高的池塘視情況略微多投),后期投喂量隨蟹苗的生長而逐漸加大,經過15~20 d的養殖,由仔蟹變為幼蟹,每667 m2投喂約2.5 kg/d。到Ⅴ期幼蟹后投喂破碎1#料,投喂量約為3 kg/667 m2,為幼蟹體質量的12%~15%。從6月中旬開始,逐漸降低投喂飼料的粗蛋白含量,開始為38%的顆粒飼料,每天分2次投喂,上午、下午各1次,采用全池投喂的方法,均勻地投放在池埂四周離岸邊1~2 m處的淺水區的斜坡上,以便觀察河蟹吃食和活動情況,隨時增減飼料。至7月底投喂粗蛋白為36%的顆粒飼料,到9月份改為投喂粗蛋白為32%的顆粒飼料,但在11月份之后要逐漸增加飼料蛋白含量,為越冬儲能做準備。在飼料投喂的實際操作中,還應結合具體天氣及河蟹攝食情況相應調整,水溫較高時多投;晴天多投,陰天少投,雨天不投;水色好時多投,水色差時少投;養殖平均水溫低于10℃時,可少投;養殖平均水溫在5℃以下,停止投喂。
3.2 水質管理
大眼幼體入池時水深為0.4~0.5 m,5 d內不添水,不換水,以增氧為主,5 d后開始變態為Ⅱ期仔蟹時逐步添水,根據水色追施生物肥料,保持水體透明度在30 cm左右。到6月中旬水位保持在0.8 m,每10~15 d換水1次,每次換水3~5 cm,換水后用生石灰5 kg/667 m2化水后全池潑灑,適當補充水體中的鈣離子。每月使用磷酸二氫鈣3 kg/667 m2,緩沖水體pH值,平衡鈣磷營養鹽,促進河蟹正常蛻殼。在7月下旬—9月上旬水位保持在1.2 m以上,特別高溫天氣需要加水至1.5 m。并加大換水量,每15 d換水5~10 cm,先抽后添,換水后用生石灰5 kg/667 m2消毒,第2天上午全池潑灑化水后的“應激靈”和微量元素,增強幼蟹抗應激力和抗病力,補充水體中微量元素。根據水色,間隔施用生物肥料和底質改良劑,保持水體“活、爽、亮”,每隔15~20 d,用EM菌或用光合細菌等生物制劑全池潑灑。9月中旬到越冬期間水位保持在1.5 m左右,增加換水次數,減少換水量,刺激幼蟹蛻殼。蟹苗放養后要充分利用微孔增氧機,正常天氣中午前后開機1~2 h;下半夜24:00開機,到第2天7:00太陽出來后關機;遇到悶熱、暴雨、低氣壓天氣,延長開機時間,確保池水溶氧充足。
3.3 病害防治
扣蟹培育過程中的病害以預防為主,在6月中旬、7月中旬和越冬前各用1次“纖蟲凈”(1包/667 m2)殺纖毛蟲,隔1 d后用聚維酮碘全池消毒,3 d后對水體進行解毒。平時在飼料中經常拌服VC、EM菌等促進扣蟹消化道健康,提高扣蟹體質,增強其抗應激能力,在確保水質、底質、水草狀況良好的情況下,扣蟹養殖遇到病害較少。
3.4 其他管理
堅持早晚巡塘,觀察扣蟹攝食、蛻殼、活動、水花生生長情況以及水質變化等情況,特別要注意觀察有無敵害生物和逃逸現象,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在9月中旬及時捕獲性早熟蟹。在扣蟹捕獲前或冷空氣來臨前將水花生打堆,供扣蟹鉆居越冬。
4.1 產量與規格
捕撈結束后,把培育池中所有銷售的扣蟹進行統計,規格低于400只/kg的非規格蟹、早熟蟹不予統計,結果如表1。

表1 扣蟹產量表
4.2 產值與效益
1#—9#池,管理、飼料、人工、藥品、塘租、苗種等所有支出差異不大,所以支出按照平均值計算。該次試驗塘口生產總計支出費用428 600元,平均每667 m2支出費用7 108元,見表2。

表2 效益表
5.1 扣蟹產量及產值
根據統計,當放養密度大于1.5 kg/667 m2的時候,隨著放養密度增大,總產量略有上升,放養1.5 kg/667 m2時,試驗塘口平均產量160 kg/667 m2;放養1.75 kg/667 m2時,試驗塘口平均產量164 kg/ 667 m2;放養2 kg/667 m2時,試驗塘口平均產量165 kg/667 m2,但是平均規格有所下降,導致銷售價格不理想,實際產值及利潤均為放養1.5 kg/667 m2的時候最高。
5.2 扣蟹規格及品質
當放養密度1.5 kg/667 m2的時候,規格蟹平均規格為107只/kg,隨著放養密度增大,扣蟹平均規格也有所下降,現在優質大規格扣蟹在市場上比較緊俏,市場價值較高,也符合河蟹高效高產養殖的需要。除規格大小差異外,扣蟹其他方面沒有特別明顯的品質區別。
5.3 性早熟比例
經過打樣測算,第一組早熟率為14.5%,第二組為11.2%,第三組為8.0%,隨著放養密度的增加,早熟率有所下降,總體早熟率都控制在較低水平。同時,試驗也說明:通過適當提高放養密度來降低扣蟹早熟率是可行的。
扣蟹培育中,大眼幼體的放養量在1.5~2.0 kg/ 667 m2的范圍內都是可行的,并且隨著放養量的增加,總產量也略有上升,但與此同時,扣蟹規格也有所下降,故可以根據市場(規格)需要來調整放養密度方案。
根據目前市場價格及銷售情況,大規格扣蟹市場價格較高,所以第一組放養1.5 g/667 m2大眼幼體的試驗池塘產值及利潤均最高,適合在現階段市場行情中獲得最大化養殖效益。
根據試驗結果,提高大眼幼體放養密度有助于控制扣蟹早熟率,但由于現階段市場需求,利用較低的放養密度獲得大規格扣蟹能獲得較高利潤,所以如果選擇較低放養密度,需要特別注意飼料蛋白含量等關鍵點來控制扣蟹早熟率。
10.3969/j.issn.1004-2091.2017.02.001
2016-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