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如發,張濤,鄧燕飛,成美蓮,李濛,于家華,李建軍
(1.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17;2.贛榆泥鰍養殖專業合作社,江蘇 贛榆 222142)
泥鰍大規格苗種繁育技術研究
柏如發1,張濤2,鄧燕飛1,成美蓮2,李濛1,于家華2,李建軍2
(1.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17;2.贛榆泥鰍養殖專業合作社,江蘇 贛榆 222142)
江蘇省贛榆縣是全國泥鰍養殖與出口大縣,墩尚鎮周邊地區泥鰍養殖面積高峰時達3萬多畝,近幾年,隨著野生資源的不斷減少和商品泥鰍市場價格的調整,利用野生泥鰍苗種進行泥鰍養殖逐漸減少,而利用人工繁育的泥鰍苗種進行養殖的養殖戶越來越多。2015年,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在省科技廳農業支撐項目“泥鰍大規格苗種生態化繁育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實施期間,與贛榆豐瑞泥鰍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進行河南泥鰍大規格苗種繁育技術研究與示范,每667 m2產340尾/kg的泥鰍魚種250 kg,利潤1萬元/667 m2。通過項目的實施,調動了附近養殖戶養殖泥鰍的積極性,有效引導泥鰍養殖戶調整養殖方式,提高繁育人工泥鰍苗種進行養殖的熱情。
1.1 人工繁殖
試驗地點在贛榆縣墩尚鎮豐瑞泥鰍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基地,親鰍來源于墩尚本地養殖的河南泥鰍。4月初挑選體質健壯、無病無傷、2~3齡的大規格親鰍(雌鰍20~40 g以上;雄鰍15 g以上),經消毒后進行雌雄分池強化培育。6月中旬,待水溫達22℃時,挑選性腺成熟度好的親鰍進行人工催產。雌鰍按DOM 0.005~0.008 mg/g+LHRH~A20.04 μg/ g注射催產素,雄鰍劑量減半,采用一次性注射。將已催產的親鰍按雌雄比為1∶2的比例置于水泥池內的小網箱中產卵,產卵結束后移走小網箱和里面的親本。受精卵留在水泥池中充氣孵化,孵化用水要求提前消毒,水泥池上方要用遮陽網覆蓋,根據魚苗發育情況調整充氣量,在破膜的第3天魚苗全部平游后,轉入土池進行苗種培育。
1.2 苗種培育
1.2.1 苗種放養前池塘準備工作苗種培育池面積以2×667 m2~3×667 m2為宜,池中安裝微孔增氧設備,池埂、池底夯實,池底平整,清除淤泥并曝曬池底,將池塘四周雜草清理干凈。魚苗放養前幾天用漂白粉進行清塘消毒,徹底消滅有害生物,新開挖的池塘,要注意消滅龍蝦、寄生蟲和蛙類等敵害生物。清塘后施基肥,使用發酵的羊糞、人畜糞等,用量為300~600 kg/667 m2,以便培養天然餌料。
1.2.2 苗種培育池天敵的預防苗種培育池上方要防鳥,一般用網覆蓋或網線拉緊。培育池四周要用高出池埂40 cm以上的網或塑料布攔起來,以防蛇等敵害進入。清塘消毒時要用殺蟲藥殺滅池塘四周及中間的寄生蟲、蜻蜓幼蟲。進水時用網過濾,嚴防野雜魚及魚卵隨流水進入池中。
1.2.3 魚苗放養魚苗放養時水溫溫差不超過2℃,水深一般控制在40~60 cm,水花的放養密度以30萬~60萬尾/667 m2為宜,放養前打開增氧設備。
1.3 投喂
苗種培育開始階段,以攝食培育的天然餌料為主,天然餌料不夠的時候,補充投喂南美白對蝦開口料或蛋黃、豆漿。水質變淡時,追施發酵過的羊糞、牛糞、雞糞、人糞等農家肥,也可使用過磷酸鈣、尿素、碳銨等化肥,追肥量視水色而定。剛出膜的泥鰍苗體質弱,對化肥的耐受能力較低,此時要限制單次用量。池水透明度控制在20~30 cm,水色以黃綠色為好。
泥鰍苗種達到2 cm后,食性開始轉變,可投泥鰍苗專用粉料或南美白對蝦0號料,與預防疾病和增強抗病能力的飼料添加劑合并投喂效果更好,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日投餌量為泥鰍體質量的3%~6%。投餌應視水質、天氣、攝食情況靈活掌握。水溫17~27℃時,泥鰍食欲逐漸增強,投餌要做到定時、定點、定質、定量。
1.4 日常管理
堅持每天巡塘3次,注意池水的水色變化和泥鰍活動情況。對進、排水口、塘埂要經常檢查,發現漏洞及時修復。培育開始階段,泥鰍腸道還沒有形成主動吸氧能力,在天氣悶熱、氣壓低、雷陣雨或連續陰雨時,應注意檢測池塘底部溶氧,若池塘底部溶氧低,應及時沖注新水或者增氧。
1.5 水質調控
苗種培育期間,每10 d左右換水1次,換水量為1/3~1/4,有條件的地方從蓄水池加注新水或換水,如果直接從外河加水時一定要嚴格過濾。定期測量水質并施用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等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合理追肥,使得苗種培育用水保持“肥、活、嫩、爽”。
1.6 病害防治
泥鰍苗種比較弱,很容易生病,一旦生病,藥物的使用又使得水質容易變壞,影響苗種的生長。因此,掌握泥鰍苗種階段主要病害發病原因與流行規律,通過徹底清塘消毒、水質調控、藥物預防等措施,開展病害早期綜合預防工作相當重要。
泥鰍苗種培育期間,常見病害有車輪蟲病、氣泡病、腸炎病等。
車輪蟲病感染的泥鰍苗身體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轉,體表黏液增多,食欲減退。防治方法:用0.5×10-6濃度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全池潑灑,或用0.5 mg/L的90%晶體敵百蟲全池遍灑。
氣泡病是苗種培育階段由于水體中氧氣或其他氣體含量過多,容易導致氣泡病,癥狀為病鰍腸內充氣,腹部鼓起,浮于水面。防治方法:發病魚池可用濃度為1 g/L食鹽水或海水晶全池潑灑,同時換1/3~1/4的新鮮水,平時投餌注意適量和少量多次,并加強水質管理,水質不能太肥。
腸炎病癥狀為腸道發紅充血,肛門附近紅腫。采用內服抗生素或三黃粉,同時外用二氧化氯、戊二醛、聚維酮碘等消毒劑任選一種,交替使用,全池潑灑。另外池塘適當換水加水,增加水深,改善水質,降低養殖密度。
2015年6月中旬開始繁殖泥鰍魚苗,每個土池放養魚苗60萬尾,進過3個多月時間的苗種培育,于10月上旬捕撈測產,測得大規格苗種的平均規格為340尾/kg,平均667 m2產為260 kg(詳見表1)。

表1 河南泥鰍苗種放養與收獲情況表
3.1 放養密度
魚苗的放養密度很重要,一味的追求高密度,天然餌料跟不上,大量投喂人工餌料時常常因為出血病而出現大量死亡的現象。即使控制住了病害,生長也受到了抑制。有一個養殖戶一口池塘每667 m2放養100多萬尾魚苗,培育期間魚苗的生長速度緩慢,苗種規格大小不一,雖然看上去成活率很高,但是大規格苗種產量很低,規格不整齊,生產上并沒有獲利多少。
3.2 病害的預防
泥鰍魚苗比較弱,苗種培育期間盡量不要使用消毒劑和殺蟲劑,即使要用,也要在使用后盡快換水。因此,水質要在放苗前調控好,放苗后要注意預防病害的發生,要定期使用EM菌、底質改良劑、水質調節劑等改良水質,定期采用添加劑拌餌投喂預防病害。
3.3 苗種成活率
泥鰍養殖業是江蘇省淡水漁業的特色產業,發展泥鰍養殖,人工繁育的泥鰍大規格苗種是關鍵,由于苗種培育技術要求較高,許多初次養殖者往往缺乏經驗和相關技術而導致泥鰍大規格苗種培育成活率偏低,有的養殖戶連10%的成活率都達不到,因而產生效益下降或虧損。我們經過充分的調研和準備,在泥鰍苗種餌料上,特別是在苗種初期的天然餌料培育方面狠下工夫,獲得了一定的成效,成活率基本可以達到30%以上。
3.4 意義
試驗經過3個多月的苗種培育,667 m2產340尾/kg的大規格苗種250 kg,當時,這種規格的苗種價格在70元/kg左右,每667 m2的產值在1.65萬元以上,每667 m2利潤在10 000元左右,效益非常可觀。關鍵是,利用大規格苗種進行商品泥鰍養殖,生長速度快,成活率高,養殖效益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10.3969/j.issn.1004-2091.2017.02.006
2016-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