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顯祥,葉金明,叢寧,顏慧,董同瑚
(1.揚州市水產生產技術指導站,江蘇 揚州 225101;2.揚州市董氏特種水產有限公司,江蘇 高郵 225634)
赤眼鱒苗種培育及成魚養殖技術
楊顯祥1,葉金明1,叢寧1,顏慧1,董同瑚2
(1.揚州市水產生產技術指導站,江蘇 揚州 225101;2.揚州市董氏特種水產有限公司,江蘇 高郵 225634)
赤眼鱒俗稱紅眼魚、赤眼鯪、參魚,屬鯉科,雅羅魚亞科,赤眼鱒屬,是江河中重要的優質經濟魚類之一,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青睞。該魚病害少,且可自然越冬,在自然環境下,攝食小型水生植物、藻類、有機碎屑、水草和底棲動物等,經馴化后喜食配合飼料,具有生長快、適應性強、食性雜、養殖成本低等優點,當年魚種規格可達20~35 g/尾,養成商品魚規格在400~500 g/尾,大的可達750 g/尾。近幾年來,隨著鱖魚養殖業的發展壯大,赤眼鱒作為鱖魚餌料魚被開發利用,并在揚州及周邊地區推廣,赤眼鱒被大量養殖,是當前淡水養殖的熱門品種之一。經過近幾年對赤眼鱒苗種培育及成魚養殖的試驗與示范,現將赤眼鱒苗種培育及成魚養殖技術總結如下。
1.1 池塘條件
魚苗池面積3×667 m2~5×667 m2,水深1.2~1.5 m;魚種池面積5×667 m2~15×667 m2,水深1.5~2.0 m。進排水系統獨立,裝有防逃和防敵害過濾設施,配備增氧機。水源應無污染,水量充足,水質清新,排灌方便。
1.2 放養前準備
排干池水,曝曬池底7~10 d,清除雜物與過多淤泥,修整池埂。魚苗、魚種放養前,生石灰或漂白粉清除敵害,清塘2~3 d后注水。魚苗池水深視水溫高低而定,水溫低于26℃時,水深為0.5~0.6 m;高于26℃時,水深為0.8~1.0 m,魚種池水深為1.0~1.2 m。注水時用孔徑0.25 mm的尼龍或乙綸篩絹網過濾。
放養前3~5 d,視池塘底泥的肥度施基肥,魚苗或魚種池施放經發酵腐熟有機肥100~150 kg/667 m2或綠肥200~300 kg/667 m2。新開挖池塘應增加施肥量。魚苗放養時,池水透明度以25~30 cm為宜,輪蟲密度為5 000~10 000個/L。若大型枝角類過多,應在放苗前的48 h用濃度為1%的伊維菌素或濃度為4.5%的氯氰菊酯殺滅。夏花放養時,池水透明度以35~40 cm為宜。
1.3 夏花培育
1.3.1 魚苗放養放養前用少量魚苗試水24 h,檢查藥性是否消失。放養時溫差應小于3℃。采用單養方式,一次放足。培育用途不同,放養密度不同:①作為食用魚飼養用途的魚苗放養密度每667 m2放1.5萬~2.0萬尾。②作為鱖魚養殖配套餌料魚用途的魚苗放養密度為100萬~150萬尾/667 m2。1.3.2投飼魚苗放養后,每天每萬尾魚苗投喂150~200 g黃豆漿或200~300 g菜籽餅漿,分2~3次全池潑灑。一周后,黃豆漿增至200~300 g或菜籽餅漿400~500 g。培育10 d后,魚苗長至1.5 cm時,沿池塘周圍投喂粉狀飼料。
1.3.3 施追肥當池水透明度高于40 cm,水質過瘦時,需適當追加施肥。每次每667 m2施經發酵的有機肥30~40 kg,或選擇晴天施無機肥3~5 kg(氮磷比為4∶1~7∶1)。施無機肥時應先施磷肥,間隔2~3 h后再施氮肥。
1.3.4 日常管理日巡塘3~5次,觀察水質及魚苗活動情況,及時清除敵害生物,檢查魚苗攝食、生長和病害情況,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魚苗放養1周后,間隔3~5 d注水1次,每次10~15 cm,時間選擇晴天上午。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定期檢查,發現魚病及時診斷和治療,用藥按NY5071標準的規定執行。
1.3.5 出池分塘魚苗經過15~20 d的培育,待魚苗全長達到2~3 cm時,即可拉網鍛煉和出池分塘。作為食用魚飼養用途的魚苗長至3 cm左右分池為宜,作為鱖魚養殖配套餌料魚用途的魚苗長至2 cm左右分池為宜。出池時,若夏花魚種規格不整齊,需用魚篩分篩,并通過重量法或體積法計數分塘。
1.4 大規格魚種培育
1.4.1 夏花放養放養以赤眼鱒主養為宜,適當混養鰱魚和鳙魚。作為食用魚飼養用途的魚種培育,放養密度根據魚種出塘規格而定,出塘規格要求50 g左右時,每667 m2的放養密度以15 000~20 000尾為宜;出塘規格要求100 g左右時,每667 m2的放養密度以7 500~15 000尾為宜,并搭配混養鰱魚1 500~3 000尾、鳙魚300~500尾。作為鱖魚養殖配套餌料魚用途的魚種培育,每667 m2的放養密度為30萬~50萬尾。
作為食用魚飼養用途,魚種池面積與食用魚飼養面積比例為1∶5~1∶7;作為鱖魚養殖配套餌料魚用途,鱖魚池面積與餌料魚配套面積以1∶2~1∶3為宜。
1.4.2 投飼飼料可選擇草魚或團頭魴配合飼料,全長5 cm之前投喂粉狀飼料;5~8 cm投喂破碎料;8 cm以后投喂顆粒飼料。飼料應新鮮、無腐敗變質,符合NY5072的規定。堅持定時、定位、定質和定量的原則,全長5 cm之前日投喂5~8次;5~8 cm日投喂3~5次;8 cm以后日投喂2~3次。全長5 cm之前投喂量為體質量的8%~10%;5~8 cm投喂量為體質量的5%~8%;8 cm以后投喂量為體質量的3%~5%。
1.4.3 日常管理每天巡塘不少于兩次。清晨觀察水色和魚的動態,發現浮頭或魚病及時處理,投飼與施肥時注意水質與天氣變化;下午清洗飼料臺時檢查吃食情況,并做好日常管理工作記錄。
每隔15 d左右加水1次,每次池水加深10~15 cm。注水到最高水位后換水,每次最大換水量不宜超過池水的1/3。
1.4.4 魚病防治主要采取“三消”的防治措施,進行池塘消毒、魚種消毒及飼料臺、飼料框、食場及工具等進行定期消毒。魚病流行季節,飼料臺、飼料框、食場及工具等每半月消毒1次。
1.4.5 分批出塘作為鱖魚養殖培育的配套餌料魚,應及時分批出塘投喂鱖魚,出塘規格和數量根據鱖魚規格及生長情況而定。一般每口池塘每15~20 d出塘1次,在出塘前2~3 d,應先殺滅寄生蟲,以免感染鱖魚。
1.4.6 越冬魚種可在原池越冬,若需并塘越冬,并塘前和越冬前應注意檢查魚病,若發現魚病應及時治療后才能并塘和越冬,并塘操作過程中應防止魚體受傷。越冬期間天晴日暖時可適當投飼和施肥,提高池水肥度。冰封時及時破冰,下雪時及時清除冰面積雪,提高冰面透明度。
2.1 環境條件
池塘面積5×667 m2~30×667 m2,水深2.0~3.0 m,水源應無污染,水量充足,排灌方便。水質清新,池底淤泥深度小于20 cm。交通便利,電力充足,配備增氧機。魚種入池前10~20 d進行池塘清整和消毒。
2.2 魚種放養
魚種要求規格整齊,無爛鰓、腸炎等傳染性強、危害大的疾病,體型、體色正常,畸形率小于1%,傷殘率小于2%。
池塘飼養方式主要有單養和套養兩種方式,放養密度根據池塘條件、飼養方式、出塘規格、魚種大小、飼料供給和養殖技術水平等而定。不同飼養方式推薦的魚種規格、密度見表1。
魚種放養前用3%的食鹽水或15~20 mg/L的高錳酸鉀浸浴消毒5~10 min。
2.3 飼養管理
2.3.1 投喂管理飼料以配合飼料為主、青飼料為輔。配合飼料可選擇草魚或團頭魴飼料,顆粒大小以赤眼鱒最大口裂的1/3為宜;青飼料可選擇浮萍、輪葉黑藻和黑麥草等,應新鮮、無毒。堅持定點、定時、定質和定量的原則。日投喂2~4次,每次以20~40 min吃完為宜。日投喂量為體質量的1%~5%,適當補充青飼料,并根據天氣、水溫、水質、攝食和生長情況酌情調整投喂量。

表1 不同飼養方式推薦的魚種放養規格、放養密度和預計產量
2.3.2 水質管理水質要保持水質“肥、活、嫩、爽”,透明度保持在25~40 cm。適時開啟增氧機,使溶解氧保持在4.5 mg/L以上。每半月注水1次,注水量根據池塘水位、滲漏情況靈活掌握,注水時間選擇晴天上午。水質過肥時要交換池水,或利用生石灰調節水質,用量為10~15 kg/667 m2。
2.3.3 日常管理早晚各巡塘1次,觀察天氣、水質變化及魚的活動和攝食情況,確定相應的飼養管理措施,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根據巡塘情況,預測魚類是否浮頭,提前進行水質調節,預防魚類浮頭事故。做好池塘衛生,及時撈出死魚、飼料殘渣和雜物。檢查進排水口,做好防逃和防污染工作。
2.3.4 病害防治做好魚種、食場和工具的“三消”工作,消毒藥物及方法按NY5071的規定執行。在魚病流行季節,堅持定期消毒,可用0.15~0.30 mg/L的二氧化氯或10~15 mg/L的生石灰或1~2 mg/L的聚維酮碘交替使用。定期施用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改善水體生態環境。發現魚病,及時治療,治療按NY5071標準規定執行。
2.3.5 成魚的收獲當大部分個體達到上市規格時,應捕大留小,及時上市。
10.3969/j.issn.1004-2091.2017.02.008
2016-08-17)
江蘇省水產三新工程項目(Y2013-27、D2015-15)
楊顯祥(1980-),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水產養殖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E-mail:shanzhisong66@126.com
葉金明(1964-),男,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水產養殖和種苗繁育.E-mail:yzscyj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