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要素與道路交通安全研究及對策
邵瀅宇1,王婷婷2
(1.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1; 2.黑龍江省氣象局,黑龍江哈爾濱150001)
氣象要素是影響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研究氣象要素對道路交通安全的影響程度,并建立起與之相對應道路交通安全預警機制和防范交通事故發生必要的措施,對避免或減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發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從發生交通事故時所對應的天氣現象進行研究,發現不同氣象要素發生交通事故的機率不同,從而給出道路交通安全管制的對策及預警方案。
氣象要素;道路交通安全;對策;預警
氣象要素是影響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據資料統計分析發現:約有40%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與氣象要素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1]。而由氣象要素引發的次生災害和衍生災害所造成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則往往更嚴重。在惡劣氣象條件下高速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的幾率大,很容易由一起事故引發另外一起或一連串的事故,而且惡劣氣象條件對于事故救援和交通安全管制工作也十分不利。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和地理環境也是千差萬別。相同的氣象要素在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地理環境對道路交通安全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因此基于氣象要素對道路交通安全的研究也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通過對交通安全事故的統計分析和對駕駛員問卷顯示:影響交通安全主要氣象要素依次為霧、道路結冰(凍雨)、雪(降雪、積雪)、雨等氣象要素。其它的大風、高溫、低溫冷害、沙塵暴等相對次之[2]。
2.1 霧對交通安全的影響
霧對交通安全的影響在諸多氣象要素中居首位。霧天能見度下降,妨礙駕駛員的視覺。特別是在團霧天氣,駕駛員的視力下降更多,影響駕駛員的觀察和判斷力,極易發生交通事故。
(1)濃霧。不僅影響駕駛員的視覺,還使駕駛員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產生一種壓抑感,從而影響駕駛員的觀察、判斷和快速反應能力,更容易發生交通事故。濃霧在不同地區、不同季節都可發生。尤以午夜至清晨發生幾率最大。
(2)團霧。亦稱地形霧。團霧因局部水汽受輻射降溫而引起。多發生于山區、低洼地帶、高速路,清晨6-8時或者是雨后出現。團霧對駕駛人員的影響除具備濃霧的影響特征外,還易使駕駛人員精力分散,更容易發生交通事故。
2.2 道路結冰對交通安全的影響
道路結冰對交通安全的影響在諸多氣象要素中次之。發生范圍廣,主要是發生在秋冬或冬春季節轉換,溫度日較差較大的季節。道路結冰對公路交通安全的影響主要是對附著力的影響。路面結起冰層,使汽車輪胎與路面的摩擦系數減小,附著力大大降低,使車輛行駛穩定性與車輛的制動性驅動性極差。在所有不利氣象要素中,路面結冰是使路面摩擦系數降低最明顯的。
(1)在秋冬或冬春季節轉換時期,溫度日較差較大的季節。由于降水或地面冰雪融化,當溫度降低時而結冰,形成的道路結冰現象,極易引發交通事故。
(2)在深秋或者初春極易出現道路結冰現象。南方的凍雨也是屬于此類現象。
(3)由于雨夾雪或雨轉雪在路面上形成一種濕雪的現象,其危害不亞于道路結冰,也是不容小覷的。
2.3 雪對交通安全的影響
降雪主要是影響高海拔、高緯度區域。雖然對交通安全的影響比較大,但是沒有雨的影響范圍廣
(1)降雪對能見度的影響。降雪時飛舞的雪花阻礙視線,導致能見度降低。小雪時,能見度將降至1 000 m以外;中雪時,能見度將降至500-1000 m之間;大雪時,能見度將降至500 m以內。此外,雪后晴天時,由于積雪對陽光的強烈發射作用,產生眩光,也會使視力下降。如果下雪時伴隨有大風會造成風吹雪。風吹雪發生時會使能見度變差、視距變短甚至產生視程障礙,視距可從100m以上的狀態,在數秒間變成無視距的白色世界,易造成駕駛人員判斷失誤,對車輛的運行來說非常危險。吹雪和積雪還將形成白色單調的行車環境,不利于駕駛員安全。
(2)雪對附著力影響。當車輛的車輪行駛在松軟的雪路面上時,阻礙車輪相對路面打滑的主要是車輪與路面的摩擦作用,其次是被壓擠變形的突起部分嵌入輪胎花紋凹部所產生的抗滑作用。車輪打滑現象只有在克服了輪胎與路面的摩擦,并且嵌入輪胎凹部中的路面突起部分受到縱向剪切而斷裂時才發生,雪的抗剪切強度很低,被剪切面的雪又把車輪凹部填滿,車輪胎表面與雪之間的摩擦更小,故附著系數也小,車輪就易打滑。
(3)由積雪所引發的雪崩雖然屬于次生災害,但其對道路交通安全的影響也是極大的。
2.4 雨對交通安全的影響
降雨具有影響范圍廣,時空跨度大。突發性強、時空分布不均,極易引發山洪、泥石流和塌方,沖毀道路、橋梁,房屋、農田等,也是引發道路交通安全的主要氣象要素。
(1)降雨對能見度的影響。降雨對能見度的影響,主要是導致能見度的下降、標志標線的可視性和可讀性降低等。由于降雨的作用,高速行駛在道路上的車輛會形成水霧,造成道路上能見度下降,降雨強度越大,能見度越小。夜間下雨雨滴還使車輛照射光線發生散射,影響駕駛員對前方路線轉向、路面狀況等的判斷。
(2)降雨對附著力影響。降雨導致道路表面覆蓋一層水膜,車輛在道路上行駛,由于水膜的潤滑作用,輪胎與路面的附著力顯著降低。另外,由于縱坡的原因使道路表面的排水徑流長度增大,如果路表光滑,那么路表面在降雨作用下形成水膜,使得輪胎產生水漂,使汽車無法控制行駛方向。在路面有水膜存在的情況下,輪胎與路面的摩擦力大大降低。
(3)由暴雨所引發的次生衍生災害對交通安全的影響也是非常嚴重的。如山洪、泥石流,塌方等。
(1)在高速公路沿線合理規劃建設區域加密自動氣象站,尤其是在氣象災害或地質災害易發、多發、高發區域要適時再加密建設自動氣象站。使實時監測高速路沿線氣象要素和地質變動情況的監測數據實時上傳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部門、各高速路的出入口和沿途架設的電子大屏幕上,使各級管理部門和駕駛人員時刻掌握路況信息,合理安排出行,避免或減少交通事故或重特大交通事故的發生。
(2)高速公路沿線要建設六要素的區域加密自動氣象站,即溫度(氣溫和地面0 cm的溫度)、降水、風向、風速、濕度等。濕度、風速的大小對霧有著很好的指示意義;溫度、風速,尤其是地面0 cm的溫度對道路結冰有著很好的指示意義;降水強度、時空分布能夠很好的反映出該路段的能見度、路面積水,對山洪、泥石流、塌方等也有著很好的指示意義。
(3)在氣象災害易發、多發、高發區域要適時再加密建設自動氣象站。并在其上下游的一定路段架設大型電子顯示屏,將探測到的實時數據實時傳輸到電子顯示屏上,對過往駕駛人員警示提醒。
(4)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域,即山洪、泥石流、塌方、雪崩易發區域和翻漿路段要架設一定密度的高清探頭,并將探測到的影像實時的傳輸到該路段上下游的大型電子顯示屏上。
(5)對確需改造的路段,進行必要的改造,消除事故隱患。
道路交通事故的救援要本著分工合作,協調配合,快速反應的原則,將事故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隨著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高速路網建設的無限延伸,安全對策硬件建設的加強和完善,也必須對社會大眾尤其是駕駛人員大力開展氣象和道路交通安全的科普宣傳,做到防患于未然。
[1]石茂清.惡劣氣象條件下的道路交通安全研究[J].交通標準化,2005,8:30-32.
[2]張利,汪林.不利氣象條件對公路交通安全的影響及對策[J].公路交通科技,2011,81:120-123.
1002-252X(2017)01-0032-02
2017-1-1
邵瀅宇(1987-),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東北林業大學,碩士生,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