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華
煤化工環保毀在低價中標上
張穎華
近10年來,我國煤化工產業出現了許多對環境產生很大影響的負面新聞。煤化工項目也頻頻出現在環保部門的各種通報上。違法排污、高濃度含鹽廢水污染、二氧化碳排放量高、空氣污染直接影響附近居民生活……各種環保問題可謂層出不窮。談到這些問題時,無論是生產企業、環保企業、行業專家,都把矛頭指向了低價中標。
煤化工;招投標;生產經營
低價中標本來是一條被認為是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評標方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投標法》第四十一條規定,中標人的投標應“能夠滿足招標文件的實質性要求,并且經評審的投標價格最低……”但在煤化工環保項目的招標過程中,低價中標卻成為一個被吐槽為“餓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業主”的潛規則。
那么,這個局面是怎么造成的?
據調查,煤化工環保項目低價中標的潛規則最早要追溯到煤化工產業剛起步時。煤化工產業是“十二五”期間才取得了較大的工程化進展,而當時煤化工廢水、廢氣、廢渣都沒有可直接應用的處理技術。尤其是廢水的處理,因為成分復雜和近零排放的要求,更是一份空白的答卷。
根據環保部的要求,煤化工項目要達到零排放。而要基本實現這個目標,項目的環保投資至少要占項目總投資的5%~8%,其中水處理的投資在環保投資中的比例甚至達到30%左右。巨額投資令許多生產企業感到難以承受,企業只好能省就省。
“我們上煤化工項目的時候,根本沒有水處理零排放的技術應用先例,我們完全不知道煤化工產生的廢水那么難處理。項目投資已經那么高了,為了節約投資,就只能在環保技術裝備上壓價。”一位不愿具名的企業領導說。這是早期煤化工業主的普遍心理。
即使明明知道有好技術,但招標企業也會割舍。在神華寧煤煤化工零排放項目EPC總承包招標中,國內企業的標底都在3億元左右,而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法國威立雅公司的報價是8億元的水平,最終第一次招標被宣布流標。在低價競爭的中國煤化工水處理市場,雖然對自己的技術充滿信心,但走高價路線的國外環保企業只能望洋興嘆。
在生產企業“能省則省”的原則下,煤化工環保一起步就陷入了競相壓價的惡性競爭。更有甚者,有的生產企業不愿意出資,干脆就逼著環保企業墊資。
比如,某廢水深度處理回用項目招標文件明確提出:項目采用乙方墊資建設的方式,工程竣工、調試合格后進行72小時性能測試驗收,然后進入一年經營考核期,全年各項指標合格,才將項目款分3年支付乙方。這意味著最終中標的環保企業需要承擔著所有的風險,投入近億元,才能得到項目。
“從實際的情況看,生產企業招標的時候價格往往很低,但是越建錢投入越多,低價中標并沒有真的達到省錢的目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韓洪軍說,“我們常說這就是把鍛煉身體和預防疾病的錢給省了,結果建成之后看病治病花的錢就更多。”
據了解,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氣項目后期對于水處理追加了近20億元的投資。“原來設計的時候為了低價而丟掉的東西,到最后都要再補回來。像這樣通過不停地改造來完成環保項目,有的時候改造花的錢都能趕上中標的價格了。”一位知情人透露。
即便已追加了巨額投資,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氣項目也還要面對高達7元/噸水的處理成本。有專家分析,普遍的廢水處理成本在4元/噸水左右,以一個煤化工項目每天幾萬噸水的處理量來計算,在招標時只看投資不看后續運營成本的低價中標,也是得不償失的。
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楊傳武這樣評價生產企業的省錢行徑:“現在排放標準提高了,和以前的粗處理不同,為了達到新的排放標準,企業污水處理這‘最后一公里’的費用也要相應增加。然而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還是
只把眼前效益擺在第一位。”
在招標企業的壓力下,環保企業硬著頭皮上了。
“煤化工環保就是被自己人做臭的。”一位環保企業高層無奈地說。“急于拿到業績是所有環保公司的出發點,也是軟肋。要在一個新興市場打開局面,低價競爭是個快速通道。”而許多環保企業是用不成熟的技術來走這條通道的。煤化工水處理涉及到的技術非常多,比如滲透膜、電滲析等,現在每個技術都不是很成熟。而零排放是整個體系的零排放,也就是說從氣化爐開始算,一直到最后的固廢處理,這個體系牽扯了6到7個專業。當下,還沒有哪個環保公司能把整個體系做出來,需要很多公司一起做。“目前還沒有特別成熟有效的煤化工水處理技術,大多數環保企業都是把現有技術組合起來罷了。”韓洪軍說。
“技術碎片化、集成度不高是普遍的問題。各單元技術之間匹配度差、難以有效銜接和集成度低的現象比比皆是。” 南京工業大學環境學院院長徐炎華說。
現實中已經有煤化工企業遇到了這樣的窘境:環保公司把工程建設完了后,調試了3年都調不好,最后干脆剩余的尾款不要了,跑路了。
還有,由于低價中標的環保企業必須靠有限的資金完成項目建設,所以出現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等工程質量的問題就不奇怪了。有環保企業使用了不合格的水下設備,每次出故障,都要把水全部排空,這給生產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一位煤制油企業工作人員透露,曾有一批閥門是低價中標來的,結果發現根本無法達到煤化工工程的使用要求,在企業發現后被迫進行了更換。若使用這樣的次品,將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
據業內人士透露,脫硫工程的低價中標也造成過嚴重的后果:防腐設備的防腐涂料本該是3層只涂2層了事;鋼材本該采用高品質的進口不銹鋼,卻被換成了普通的國產貨;設備噴淋層本來應是4層,而設計中只裝了3層……這樣導致許多脫硫設施投運后不久就不能正常運轉。即使勉強運轉的脫硫設施也難免會出現石膏結垢、設備腐蝕嚴重、效率低下等問題。
“大部分以低價接單的企業只看重眼前利益,看似迫不得已的個體選擇卻在危害行業整體的健康發展。而且,這樣的經營模式也令企業喪失了產品開發、工藝創新的能力,其發展道路只能越走越窄,到頭來會發現這是條死胡同。”北京天騏咨詢培訓集團首席顧問姜宏鋒說。
經歷了一段時期的亂戰,煤化工環保領域已是兩敗俱傷。
因為環保做不好,很多生產企業只能被動應付生產中出現的問題。說是污水實現了零排放,而實際具體處理工藝、回用去向說不清道不明。由于缺乏有效的監控監管手段,企業實際的污水處理效果、中水回用率及單位產品水耗難以掌握。
而環保企業則“投標時拍腦袋,簽合同時拍胸脯,干不了了拍屁股。”真正能拿出示范案例的屈指可數。
難能可貴的是,在這種亂局中,也有企業獨善其身——中煤鄂爾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圖克項目在國內率先實現了廢水全回用、零排放。該項目一期年產100萬噸合成氨、175萬噸尿素工程實際投資93.2億元。該企業在成分復雜的廢水處理上建設了完整的處理系統,共投入了14.8億元,占到總投資的15.8%。項目每小時可處理污水約1030噸,每年廢水回收利用470.2萬噸,廢水回用率達98%。而看似前期的大筆投入,卻換來了后期的回報。通過這套環保裝置,該企業一個車間一年就可省500萬元左右。有業內人士總結說,在環保問題上舍得投入,才能有機會得到更大的回報。一個業主感嘆道,“國外做環保,絕沒有一個低價的,國外企業認為環保就應該高價。”
在正反例子面前,業內人士對煤化工產業的環保建設也給出了各自的看法。
“我認為低價中標本身沒有錯,錯就錯在在推行低價中標的過程缺乏配套措施。”北京筑信筑衡工程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宏海提出,招標階段應有精細化的項目定義。業主在招標之前應預先做好一些設計方案、條件限制,之后按照設定好的條件進行公開招標,最后最低價中標。這樣至少保證中標企業有能力完成這個項目。
中海油總公司環境保護處處長朱生鳳提出,生產企業標書、標的一定要清晰明確。“中海油在環保領域實行的規則是建設—擁有—運營(BOO)模式,在招標時明確出口的污染物和排放的標準,工藝由投標商定,錢由投標商出,就可以最低價中標。如果無法明確排放標準,那我們會直接買全世界排名前10名的工藝。”朱生鳳還建議,環保部要建立環保技術評估制度,定期更新技術指南,營造公平探討的學術氛圍;行業協會建立企業誠信評估體系,定期公布黑名單,確保公平競爭。
楊傳武建議,要從源頭上卡住,做好環保驗收。企業如果沒有通過環保驗收,就堅決不能讓其投產,堵住這個口。否則企業一旦生產起來,再讓停下來就難了,即使企業排放不達標,也只能讓其接著干。因此,要確保企業在源頭設計建設時環保投入就要到位,保證能達到新的環保標準,后面的排放控制就好辦了。那種先建設,達不到標準再去改造和提升的做法,反而會使企業的成本大幅增加。
作為行業專家,韓洪軍提醒企業,在招標評標時對技術因素的考量必須加大。在評標過程中需要在技術和價格之間尋找到一個平衡,在合理的價格下選擇最先進的技術,這才是低價中標的正確方向——看重技術的、合理的低價中標。
六合天融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朱彤推薦采用標底中標,即業主通過第三方咨詢機構對工程實施一系列的評估,得出符合業主要求和當前市場價格的工程造價。最后,以最接近這個標底的價格中標。這種競標方式可以在保證工程建設質量的同時,保障了環保企業的利潤。
令人欣慰的是,隨著環保意識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煤化工企業也開始舍得在環保上走正道、投巨資。新疆天業集團采購總經理馬新元表示,新疆天業集團每次招標文件發放的時候都注明了“中標不以最低價為準”的中標要求。她說,我們對供應商的核心要求是價格合理、服務好,這是為了保證企業今后的生產經營能夠井然有序。
看來,要在低價中標毀掉的煤化工環保產業中重新找到秩序,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