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萌(中國石油大港油田公司第五采油廠, 天津 大港 300280)
當前時期下石油采油工藝的新技術分析
張程萌(中國石油大港油田公司第五采油廠, 天津 大港 300280)
能源開發的創新與發展,是當前經濟發展最為關鍵的創新要素。尤其是石油能源,占據著我國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能夠實現石油采油有效率提升,當務之急便是就目前采油工藝中的技術缺陷加以分析,從而創新出能夠提高采油率的采油技術。鑒于此,本文就石油采油工藝的技術創新加以研究。
石油; 采油工藝;新技術
目前伴隨著石油產業的高速發展,石油采油市場存在著明顯的競爭趨勢。如何提高石油采油率,是目前石油工業領域面臨的重點改革問題。這不僅關系到石油工藝的采油量,更關系到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設。本文就優化石油采油工藝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據了解,以往部分的石油采油工程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限制了石油采油效率與質量的提高。其中,最為普遍的問題便是石油采油與當地經濟建設目標存在著一定的偏差[1]。在實際采油過程中,受溫度因素的限制比較明顯。如若采油環境中的溫度指數過高,電潛泵的采用功能將會受到很大限制。同時,大泵提液效率低下,也是降低采油率的重要原因。此外,石油采油工藝是一項工程浩大,周期較長的工程。這就導致在采油進度后期階段,采油設備經過高強度的工作,以及長期暴露于外界環境中,將出現設備老化,或者采油功能出現障礙的問題。以上問題的出現,將導致原油采油效率持續低下。同時,采油設備老化,將增加采油工程的成本投入。
微生物采油是建立在生物學科所推行的一種全新采油技術形式,所呈現的采油優勢不僅體現在高效率上,更深度融合了環保理念。正因為如此,受到了各個采油工程的高度重視與推廣應用。該種全新的采油技術,主要通過微生物在生物領域中的快速生長、繁殖與代謝的生物學特性,與原油物質發生生物化學反應[2]。在此,需要強調的是微生物經過生物作用所形成的營養組織,以及代謝組織能夠增加原油的流動性。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實現原油產油量的迅速提高,已然成為目前石油采油領域最為環保的一項采油措施。該種采油措施具有的技術優勢在于不僅能夠有效控制采油成本,更有效辯解了采油工藝流程,從而縮短了采油周期。然而,由于微生物技術受采油環境復雜性的影響,在實際落實上的有關采油功能的有效發揮仍存在著較大的技術限制。因此,應全面加強采油現場環境因素的掌控,完善采油環境,將微生物采油這一新興技術形式的采油功能發揮到最大化。
振動采油,也是一種全新的采油技術,在石油領域中應用比較普遍。通常,該種采油技術有三種形式,分別為水力脈沖,水力振動,人工振動[3]。以上三種采油形式,都是建立在物理學科基礎上所推出的采油技術,通過物理振動,實現原油的提取與采集。水利脈沖是通過清除雜質,在物理外力的作用下實現石油地質層結構發生偏移。之后,在進行系列的原油采油就變得容易多了。該種采油形式主要通過增加原油滲透率,實現采油量的有效提高。而人工振動是通過機械性設備的人為操作,增加石油表層地面的振動強度。從而增加原油流動強度,實現高效率的采油。最后一種水力振動也是通過機械性設備,增加振動頻率,從而提高采油率的方式。不論以上哪種采油技術,都是通過改變石油的滲透強度,來增加采油效率的。
聲波采油所包含的技術形式,主要有從防垢、防蠟、以及降粘等條件下創新的采油形式。聲波防垢的技術原理主要指利用聲波在石油管道的傳播,產生振動,從而消除石油管道內部鹽垢等雜質的吸附。這樣做的好處可以有效降低原油中的雜質含量,從而提高原油采油的質量。而聲波防蠟在石油采油中的應用理念主要是通過振動,改變石油蠟質化的狀態。以增加原油在石油管道中的流動性,亦是實現高采油標準的一種新型技術手段。最后,聲波降粘則是將物理與化學學科有效綜合,而推出的采油技術。
二氧化碳作為化學領域中的重要物質,將其溶解于原油內部結構中,將會發生系列的化學反應。再配合物理振動,從而實現原油采油工藝的質量提高。該種采油形式主要應用于一般性的采油工藝中,采油工程較小,工期較短。同以上幾種采油技術一樣,該種采油形式的技術初衷也是為了改變原有滲透率,而實現采油質量與效率的提高。但是,二氧化碳采油形式也存在著一定的技術缺陷,那便是如何維護采油工藝施工環境,以及怎樣將二氧化碳運輸到原油內部,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綜上,伴隨著信息技術滲透領域的擴寬,各種先進的采油技術不斷衍生并應用于石油開發與采集過程中。區別于以往采油工藝,創新性的采油工藝所成為的技術優勢極為顯著。不既能夠降低石油采油成本,保證石油企業經濟效益,更有助于推動石油產業的綠色能源開發理念的有效落實。
[1]雷芬榮.當前時期下石油采油工藝的新技術分析[J].民營科技,2017,(01):12.
[2]張濟麟,杜宏慶,劉海英,田雷,佟欣欣,張澤建.油田采油技術的創新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34):110.
[3]李鶴孟.石油行業的采油工藝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5,1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