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倩
全員降本“有妙招”
文/陳倩

安裝可視化風門后現場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泉和動力。面對煤炭市場持續嚴峻的形勢,要想實現逆勢突圍,必須發動創新“引擎”,才能為企業發展“強筋壯骨”。
南屯礦以開展的“百元個人、千元班組、萬元區隊”增收節支創效活動為契機,積極鼓勵全體職工在各自崗位上進行技術攻關與研究,開展小革新、小發明、小創造等“微創新”活動,為企業逆勢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源泉和活水。
“小裝置”帶來“大效能”
“自從在風門處安裝了‘可視化裝置后’,可以隨時觀察風門的啟閉狀態,這不僅保障了礦井通風安全,還大大減少了因風門絞車不到位而造成的經濟損失” 該礦運轉工區電修班張興奎介紹著他們班組的創新成果。
礦井中央風井風門的啟閉狀態直接關系到礦井井下通風的通暢及通風效率,行程開關作用著風門的啟閉狀態,由于行程開關長期使用,動作位置易發生變化,導致風門過卷拉斷絞車鋼絲繩,以致啟閉不到位而出現漏風、串風降低井下通風量等現象,直接影響礦井通風安全,造成大量損耗電能的現象。
現場的難題,就是創新的課題。張興奎帶領班組成員反復琢磨后,決定在上下兩啟閉風門中間部位加裝可調節方位的夜視攝像頭,在車房內安裝一臺顯示器用于隨時觀察風門的狀態。張師傅小小一個創意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別小看這個裝置,如果因風門絞車不到位而拉壞絞車則損失材料費8 0 30 0元,并且風門在自重下關閉,風井風量減小,會造成嚴重安全隱患,如今這一小裝置徹底解決了制約通風安全的問題”。

研究簡易便捷的柱鞋
“自主維修”壓支出
對于煤礦企業而言,要想為發展“強筋壯骨”,還必須嚴格控制成本的無形流失,使成本消耗得到最大限度優化,從而實現節能降耗。
選煤廠洗煤車間電修班是負責洗選系統電氣設備維護維修的班組,是節支挖潛的“大戶”。班組盯住技術創新,從細節入手,一招一式降能耗。本著“能回收使用的必須回收重復使用、能修復的絕不更換、能換部件的絕不換整件”的原則,加大對廢舊設備、配件的修復,提高廢舊材料的利用率,有效降低材料消耗。
洗煤機的電磁閥是易損件,三臺洗煤機共30個電磁閥,平均每周都會有電磁閥需要更換,更換一個新電磁閥需要2000元左右,為了不增加額外成本,班長肖華志帶領班組成員從“二手”配件里找到可替代品,全部整裝配齊,今年以來僅修復電磁閥一項就節約資金2萬余元。同時他們還對逆止閥閥芯、風閥定位器連桿、操作桿銅套等小零件,專門繪制設計圖紙加工,設計改造成聯軸器銷、皮帶防滑保護接近開關等可靠耐用、便于更換的小配件,每年可節約材料費近1 0萬元,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變廢為寶”創效益
日前礦井在普采工作面生產過程中,工作面支護形式主要采用單體支柱進行支護,單體支柱當單體鉆底量超過1 0 0毫米時必須穿戴柱鞋,使用量較大。而傳統柱鞋采用鋼板配合鏈子加工制作而成,在日常使用中不僅容易損壞,而且加工成本費用較高。
“革新無大小,能用就是寶。”采煤工區主管技術員陳恒梁細心觀察發現,廢舊皮帶可以代替鋼板加工制作柱鞋,經多次研究試驗后,最終發明了耐用簡易便捷的柱鞋,利用廢舊皮帶加工制作,通過螺絲縫合而成,并配有提手。此柱鞋在日常使用過程中不僅能代替鋼板加工的柱鞋,而且扛壓能力強,不易變形,安裝使用方便,安全可靠,損壞率較低,可重復使用,能夠保證支護質量,迎山有力。技術員陳恒梁說“目前已加工雙柱鞋1 056個,成功應用于工作面支護中,回收率達到9 8%以上,每月可節約資金6萬余元。”
(作者單位:兗礦集團南屯煤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