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高林
“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近日,一則中國頂級學府清華大學為迎合所謂世界一流大學的國際標準(留學生占比超過20%),降低國際學生錄取門檻,以求快速增加留學生數量的消息引發了中國社會輿論的廣泛爭議。
按照清華的方案,外籍人士只要通過HSK5級考試,提供最高學歷學校的官方成績單、高中畢業考試成績單,以及一些獲獎證書等材料,便可獲得申請攻讀清華本科的資格。其中,作為語言水平證明的HSK5考試,它的要求為掌握2500個漢字,能閱讀漢語報刊雜志,欣賞漢語影視節目,并用漢語進行較為完整的演講。根據清華的解釋,該項改革是圍繞“綜合評價、多元擇優、因材施招、促進公平”的人才選拔理念而進行的嘗試。
作為一名在華留學人員,筆者認為,清華大學嘗試同現行的國際標準接軌,進而繼續提高國際名譽及關注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本次調整之所以引起如此激烈的爭論,客觀上也反映了社會對于清華方案的一些不信任,而這份不信任背后,確實與中國社會長期以來“內外有別,雙重標準”的氛圍有關。
中國高校為外籍人士提供單獨的錄取、獎學金、大學住宿及大學考試等多重優待是非常常見的。同時,中國許多高校還對外籍學生和中國學生實行兩套體系的培養。這從客觀上造成了外籍人士可以在享受各種“福利”后,拿到與中國學生一樣文憑的消極情況。
回歸到清華方案的討論,至少在字面上,清華海外錄取的“難度系數”相較于中國大陸學生動輒需要在一個省數萬甚至幾十萬考生中名列前茅方能圓清華夢的標準,差距確實不小。此外,若真要較真比對國際頂級高校的“國際標準”,清華方案也仍有商榷之處。
以筆者母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為例,該校最受華人學生推崇的金融碩士專業要求雅思成績最低6.5分(單項不低于6,單詞量為4000-6000,能夠正常聽說讀寫),對中國學生給出了高考分最低548的參考分。在申請過程中,還要融入實習經歷、獲獎經歷、科研經歷及社區經歷等眾多參考因素。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任何國籍的申請者都能在一個水平大致相當的平臺上競爭,不會有明顯的內外之分。如果參考哈佛、劍橋、牛津等世界最頂尖高校的標準,則比澳國立大學更嚴苛。而嚴苛的標準,對應的其實是學校在基本學術水準上的把關。
筆者認為,中國高校完全有能力,且應當基于自身特色制定更為合理的錄取方法,在擴大國際學生群體的同時,保證整體學術質量。中國頂級學府應該有這份自信。▲
(作者是華東師范大學澳大利亞籍留學生)
環球時報2017-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