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老師。你說,40歲的女人迷戀一群20來歲的小鮮肉是性情放蕩嗎?
▲:你好。具體說說你的生活狀態吧。
△:我是一名醫務工作者,5年前丈夫提出離婚,孩子歸他,原因是覺得我“一無是處”。離婚后,我的生活徹底改變了。工作中我是白衣天使,優雅干練;下班后,我會濃妝艷抹出現在舞廳或酒吧。那里有我需要的人——一些20來歲的小男生,我喜歡和他們廝混在一起,喝酒聊天,開下流笑話,有相中的就去賓館。
▲:你的生活方式轉變如此巨大,真的能適應嗎?
△:說實話,我經常擔心他們會到我們醫院來看病,那樣我會尷尬死的。這幾年,也有人給我介紹過年貌相當、事業有成的男人,但不知為什么我對他們毫無興趣。我不明白,為什么我會只對小男生們情有獨鐘,尤其是聽到他們夸我有成熟女人的魅力時,真的是再滿足不過了!
▲:之前,無論你自己,還是身邊的人,對你都有著較高的評價。但離婚時,前夫對你的評價“一無是處”,深深地傷害了你,使你光鮮的形象被徹底擊碎。你對自己的評價與定位,突然茫然沒有方向。于是,你找了一種簡單的方式,以前你認可的,現在就排斥;以前壓抑的,現在就接受。下班后,你選擇了和以前截然不同的方式生活——以前的你是矜持端莊的,現在就要做一個率性而為的人。
△:那我為什么不找那些年齡相仿的人呢?
▲:很簡單,年齡相仿的男人會讓你想到丈夫,心理學上叫做“泛化”。你并不是對他們沒有感覺,而是壓抑了這種感覺,因為這種感覺和痛苦相連。你想通過與小男生的接觸來證明自己不是“一無是處”,特別是他們贊美你的時候更是如此。他們可以喚起你的自信,這才是你能得到的最大滿足。
△:我是自甘墮落的女人嗎?為什么我卻越來越焦慮?
▲:你并不是自甘墮落,恰恰是一心想要戰勝“一無是處”的自己,只是方法錯了而已。你的焦慮來源于兩種極端對立的矛盾沖突。幾十年來你保持著社會認可的賢妻良母形象,但前夫的拋棄,使你質疑以前的堅守是否值得。另一方面,雖然與小男生的交往中你得到了暫時的慰藉,但卻受到道德的煎熬。為了避免這種沖突,你將自己給分裂了,一個是醫院里受人尊敬的醫生,一個是生活中放蕩不羈的女人。
△:那我現在應該怎么辦?
▲:如果你想走出目前的困境,需要在認知上重新解析你的離婚。當一個男人想拋棄自己的結發妻子時,肯定要找一些理由。這些理由只是為了盡快地離開你,是否真實并不重要。“一無是處”的真正含義是“我不愛你了,請讓我離開”,而你卻為這個借口折磨了自己5年。
△:我會不會就此沉淪在與小鮮肉的尋歡作樂中?
▲:困擾你的問題解決了,你這種畸形的取向也自然就再無意義。不要再被你前夫的話“暗示”,你很好,勇敢地擺脫“一無是處”的魔咒,找回從前的自己。另外,可以把現在對夜店的需求合理轉移,要么收起心思在業務技能上提升自己,要么打開心扉認認真真開始一段新的感情。
△:好的,我會的!謝謝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