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順
內容驅動型材料作文導寫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四川達州八旬老人李某坐動車到成都看病,因節后人多只買到達州到營山的座位,后借坐在鄰座,到南充后,被剛上車的女大學生“請”起來。老人女兒懇請能否擠一擠,被拒,后面兩排年輕人則充耳不聞。大約5分鐘后,前面一中年男子將老人讓到自己位置。老人女兒說:“年輕人啊,應該多學學。”結果遭到年輕人反擊:“坐自己位置錯了嗎?”
對于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其含意作文,體現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
要求: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航
題中“對于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其含意作文,體現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是在內容要求方面進行任務設定。在這則材料作文中,其關鍵人物是“老人女兒”和“年輕人”,其中心事件是“動車上是否應該讓座”,寫作中應圍繞著關鍵人物和中心事件進行寫作。考生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進行構思:年輕女孩可以不給老年人讓座;年輕女孩應該給老年人讓座。
1.從年輕女孩可以不給老年人讓座的角度思考,理由如下:(1)在對號入座的動車上,乘客買票入座是其權利,畢竟這與公交車上的讓座還有所不同。在動車車廂這一特定的環境中,若將道德義務不分場合無限擴大,必將沖擊權利的邊界。(2)動車車票對應的是更為清晰的座號,動車上到底該不該讓座,套用甄嬛娘娘一句臺詞,“讓是情分,不讓是本分”。而老人子女的說法,顯然是在用公德去綁架私德。(3)老人的女兒忘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造成老人站著的并不是人家女大學生,而恰恰是他們自己。規避自身的問題,而將本該屬于自己的責任推到女大學生身上,揮起道德的大棒批評年輕人,不妥。(4)當今社會,我們還是要多講契約精神,少用道德去要求別人。如果非要講道德,則不妨多用道德去要求自己,而不是去忙著給別人立規矩。(5)老人購買站票,就意味著上車后沒有座位,而帶著上車后希望別人給自己讓座的想法,顯然是道德綁架。如果更多的老年人都效仿,這個動車組車廂的秩序一定會打亂,所產生的矛盾會更多,不利于車廂的管理,更不利于社會的和諧。(6)社會首先要靠規則來維系秩序,失去了規則,縱使人人都有較高的道德水平,社會仍可能失去秩序。譬如,法律是最大的規則,只有守法,方能維系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假如因為情有可原而違法,就會破壞規則,讓是非失去判斷標準。
2.從年輕女孩應該給老年人讓座的角度思考,理由如下:(1)世上不止有法,還有理和情。從法和理上可以不讓座,但從情上應該讓。畢竟老人年事已高,久站是受不了的。何況老人也不是讓當事人讓出座位,所提要求不過是擠一擠而已。女孩拒絕,未免不近人情。(2)人生不止有對與錯,還有對與更對。所謂更對,就是推己及人的體貼,助人為樂的自覺和與人為善的優雅。當事人當然有權利不讓座,但若能體諒老人的不易,讓他擠一擠豈不是更美好?(3)《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老年人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有享受社會服務和社會優待的權利。盡管法律并沒有規定得那么細,比如動車有座的年輕人該不該給老年人讓座,但自古以來,無論公序良俗還是法律法規,都號召大家尊重、關心、幫助老年人。(4)換位思考,誰都會垂垂老矣,誰的家中也都有年邁老人,一個社會之所以充滿希望一定是因為法、理、情都非常成熟,守法講理有人情味,如此,人與人之間就會更融洽。(5)票是自己花錢買的,坐自己的位置當然沒錯。但是能夠在讓座這件小事上有所行動,及時幫助弱勢群體,能夠讓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這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大善。(6)尊老愛幼能體現出個人的基本素質和品德,而尊敬不僅要表現在口頭,更重要的是表現在行動之中,老人受尊敬,是社會文明與進步的標志,是大家賦予老人出行時約定俗成的一項“特權”。
根據以上分析,考生可以確立以下論點:
(1)動車上拒讓座,何錯之有?(2)不要將美德綁架。(3)讓美德之樹常青。(4)坐是理,讓是德。(5)動車上讓座是美德,不是義務。(6)沒有對不對,只有美不美。(7)規則不能被道德打敗。(8)規則不相信“眼淚”。(9)規則之外?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