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旭峰(浙江省天正設計工程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2)
淺談醫藥化工行業的有機廢氣處理
葉旭峰(浙江省天正設計工程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2)
醫藥化工行業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帶來積極的影響,給人們的生活以及工作帶來極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卻也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化學產品的濫用以及處理方法不當,使得人們生存的環境受到極大的挑戰。醫藥化學廢氣污染逐漸對人類的身體健康帶來威脅,鑒于此,做好醫藥化工產業廢氣的有效處理,可以改善惡劣的環境污染,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本文依據筆者自身的醫藥化工行業多年的相關工作經驗,簡單的對醫藥化工行業的有機廢氣處理作出以下幾點探討,以供參考研究。
醫藥化工;有機廢氣;處理措施
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得到有力的經濟支撐,促使著我國的化學工業以及醫學事業向現代化、科技化轉變。在近幾年,化工企業數量劇增,在醫療領域起到極大的貢獻,但是隨著而來的有機廢氣處理措施不當,對人類生存環境帶來極大的威脅。醫藥化工有機廢氣污染成為當前社會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嚴重威脅著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解決有機廢氣處理中出現的難點,加強治理措施,改善處理理念,對醫藥化工行業有機廢氣處理有著積極的作用。
1.1 醫藥化工溶劑廢氣處理出現問題
鑒于現在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國家相關部門緊急制定多重醫藥化工有機廢氣治理措施,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是在醫藥化工溶劑廢氣的處理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嚴重影響著醫藥化工行業處理有機廢氣工作的順利開展。醫藥化工中的溶劑廢氣排放量較大,同時因為多點排放的因素,造成其逐漸形成無規則排放的特點,而醫學領域對于溶劑化工的需求極高,使得溶劑廢氣的治理工作無法得到有效展開,極難實施。
1.2 整體控制力度有待加強
我國對于一些重度污染的醫藥化工企業不斷的加強監管力度,并取得了顯著的改善效果,但是醫藥化工企業建立數目居多,大小廠家分布較廣,范圍較大,使得有機廢氣治理工作難度較大,無法在段時間內就使得有機廢氣得要有效的治理。同時部分醫藥化工企業在進過治理整頓之后,對后期的治理工作不到位,通常在相關部門檢查時,短期加強自身的有機廢氣治理工作,有關部門結束檢查后,又原樣返回,使得治理效果無法得到顯著的提高。
1.3 現階段的有機廢氣處理技術較為落后
醫藥化工產業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機廢氣,本身就很難得到有效的處理,需要極強的處理技術,才可以使得處理過程以及處理結果的效率得以提升。但是就目前來看,多數醫藥化工企業的有機廢氣處理技術極為落后,通常采用較為傳統的吸附法進行有機廢氣的處理。這種方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廢氣污染得到控制與改善,但是在吸附污染物時,吸附效率極低,加之無再生功能[2],導致有機廢氣的處理效果差強人意。
2.1 制定嚴苛的排放標準
國家相關單位要制定嚴苛的有機廢氣排放標準,通過依據細化詳細的排放標準,使得有機廢氣對環境的污染得到有效的降低。制定科學的醫藥化工產業有機廢氣排放時間以及排放點,嚴格把控和監管各大中小醫藥化工企業的排放標準,對于超出排放標準的企業進行嚴厲的懲罰,以此提高其自身的環保理念,從醫藥化工企業源頭處遏制有機廢氣的亂排放,改善大氣污染與環境污染。
2.2 引進先進的有機廢氣處理技術
在醫藥化工產業有機廢氣處理的過程中,面對難以處理的有害氣體,除了要加強監管力度以及制定排放標準,還要引進先進的有機廢氣處理技術,從而提高有機廢氣處理效果,達到改善環境污染與社會經濟效益齊頭并進的目的。
首先,在對醫藥化工產業有機廢氣處理的過程中,可以采用熱破壞法進行有機廢氣的治理。熱破壞法通過直接的火焰燃燒[3],將有機廢氣中的污染物進行一定程度的處理,使得有機廢氣得到有效的治理。采用熱破壞法處理有機廢氣,效果徹底且使用時間長,減少了成本投入,是較為有效的有機廢氣處理技術之一。
其次,也可以使用綜合處理技術,將多種傳統處理技術相結合,選取最優效果,通過多重傳統處理技術的優點結合,達到良好的廢氣處理目的。
2.3 完善控制機制
首先要明確一點,醫藥化工產業中的有機廢氣處理不單單是國家的責任,還是醫藥化工企業的責任,是全人類發展的責任,需要醫藥化工企業與國家相關單位進行有效的配合,制定出合理的、科學的醫藥化工有機廢氣治療標準,通過嚴苛的控制手段,達到提高有機廢氣治理質量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社會現代化的發展中,對醫藥化工企業有機廢氣的處理要求更高,為提高有機廢氣治理效果,積極分析總結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并給出科學的解決措施,對推動醫藥化工企業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1]黃鋒,卲榮飛,呂鴻鳴.淺談醫藥化工行業的有機廢氣處理[J].科技信息,2013,19:436.
[2]朱家伍,張杰.淺議醫藥化工行業的有機廢氣處理[J].科技展望,2015,03:33.
[3]馮元群,康穎,吳斌,劉勁松.醫藥化工行業溶劑廢氣治理存在的問題及防治對策[J].環境污染與防治,2010,04:93-95+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