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達 付淑玲(河北安科檢測檢驗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莊 050050)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的窘境和解決措施建議
王廣達 付淑玲(河北安科檢測檢驗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莊 050050)
分析我國職業衛生技術服務工作中存在的窘境,提出解決的措施與建議。方法對照當前我國職業衛生技術服務工作的現狀,分析職業衛生技術服務工作存在問題的根源,并提出解決的措施建議。結果我國職業病危害防治的實際是導致職業衛生技術服務工作窘境的根本原因。職業衛生研究與應用思路的缺陷,致使難以擺脫職業衛生技術服務工作的窘境。結論要走出窘境需轉變職業衛生技術服務研究和應用的思路,建立接觸危害因素種類、接觸方式、接觸頻次、接觸時間、勞動強度、生物毒性和組織敏感性等與有效劑量的函數關系,有效建立符合我國職業病危害防治實際的職業病危害風險評估方法。簡化職業衛生檢測、評價方法,同時建議發展和推廣現場快速檢測。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職業衛生;標準;窘境
2010年10月以來,我國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體系初步建立,法律法規標準體系逐漸形成。但職業衛生技術服務工作還面臨一些嚴峻的窘境和瓶頸。一是相當部分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不能按照或偏離標準方法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特別是少有機構能完全按照GBZ159-2004的要求進行現場調查、工作日寫實和現場采樣,檢測結果偏離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的真實水平;二是用人單位對職業病危害防治相關法規、標準普遍不能理解,職業病危害防治的主體責任難于落實。
1.1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部分相關標準偏離職業衛生技術服務工作的實際和市場經濟規律助推機構不規范執業
GBZ159等標準,一味追求嚴謹和精細,偏離我國職業衛生技術服務工作的實際情況和市場經濟規律,專業技術人員很難嚴格按照標準開展職業衛生技術服務工作。有關標準采用計算TWA的思路,需詳細調查不同崗位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種類、接觸頻次、接觸時間和接觸方式等,而后精細的分段或連續采樣1個或3個工作日,除個別危害因素外,都須進行實驗室檢測和分析。計算TWA的思路理論上非常科學、合理,嚴格追求勞動者的實際崗位接觸危害因素的水平,但實際過程非常復雜,專業要求很高,一般專業技術人員很難掌握,人力成本和時間花費也非常大,加之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收費普遍較低,技術服務機構如嚴格按照標準進行現場采樣和實驗室檢測分析,往往無利潤空間,甚至賠錢服務。技術服務機構(特別是民營機構)為了追求有限的利潤,往往采用偏離標準,甚至弄虛作假的手段,以致技術服務數據和結論不能真實的反映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的水平。
1.2 有關標準思路偏離職業病危害防治的實際。
一是,從職業健康的角度。職業病危害因素接觸水平肯定越低越好,但當前我國的經濟社會的承受能力尚不足,企業的職業病防護技術裝備水平普遍不能滿足要求,我們的標準應該找到一個“最優化的平衡點”,在經濟社會能夠承受的前提下,盡量降低標準現值,從而降低職業病的發生概率。二是,從職業病危害防治的角度。只要實現職業病危害因素最大接觸水平不會導致職業病或導致的職業病的概率較低即可,無需以科研的思路對每個環節都精細化的了解,實際工作中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三是,從職業衛生技術服務實際工作角度。職業衛生技術服務非常繁雜,涉及工作崗位和工作環境千差萬別,單靠有限的技術人員和時間去詳細調查,而后設定采樣的地點、采樣時段和采樣頻次,很難依標準完成。放射衛生相關標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思路,現場檢測時,檢測人員主動設定最大可能的工作條件(最大可能照射劑量率、最大可能工作時間等)。
1.3 職業衛生標準過于復雜,用人單位和職業衛生技術服務人員很難有效掌握和運用
一方面,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沒有配備具有職業衛生專業知識的管理人員。企業負責人、管理人員和一線勞動者對職業病危害防治知識普遍缺乏,加之職業衛生標準專業性強、復雜、生澀,每種職業病危害因素都有一個或多個標準限值(PC-TWA、PC-STEL、MAC等),以至于用人單位很難或者不能有效的理解和掌握職業衛生標準,自主開展職業病危害治理、落實主體責任的意識和能力不能保證,導致企業很難真正從源頭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
2.1 應有效建立職業衛生技術服務相關標準體系。
我國當前職業衛生技術服務相關標準(除放射性職業衛生標準外)都是建立在計算TWA的方法上,計算TWA的方法非常復雜,導致技術服務機構檢測并計算的TWA值相當部分都偏離了真實水平。建議建立有效劑量標準限值的方法。有效劑量確保了與健康效應建立對應關系,并且有效劑量的方法綜合考慮了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類型、接觸方式、接觸的時間、勞動強度、生物毒性和機體組織敏感性等因素。
2.2 要發展和推廣現場快速檢測方法。
職業病概率分析實質應分析最大劑量率和累積劑量導致發生職業病的概率。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應該實現的是單位時間最大劑量率的檢測。如果劑量健康效應相關因素都已經集成到儀器設備開發設計理念中,現場快速檢測是容易實現的。
要走出我國職業衛生技術服務當前窘境,建議廣大職業衛生專家、科研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轉變職業衛生研究和應用思路,建立接觸危害因素種類、接觸方式、接觸頻次、接觸時間、勞動強度、生物毒性和組織敏感性等與有效劑量的函數關系,有效建立符合我國職業病危害防治實際的職業病危害風險評估方法,簡化職業衛生檢測、評價方法,同時建議發展和推廣現場快速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