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燕(中油遼河油田公司歡喜嶺采油廠, 遼寧 盤錦 124114)
齊113塊擴邊增儲潛力研究
李世燕(中油遼河油田公司歡喜嶺采油廠, 遼寧 盤錦 124114)
齊113塊作為一個老的含油氣區塊,通過重構區塊地質體,重新落實區塊構造及儲層展布特征,證實了齊113塊具有擴邊增儲的潛力。通過對區塊進行控制井部署,獲得了較高的產能,擴大了區塊含油氣范圍,增加了石油地質儲量,實現了區塊擴邊增儲的目的。
滾動勘探;擴邊增儲;潛力研究;齊113
經過40年的勘探開發,歡喜嶺油田已進入勘探開發中后期,面對勘探開發程度高,資源發現及穩產難度大的現狀,通過整體區域成藏研究,在齊113塊北部空白區重新落實地質體,實現區塊擴邊增儲目標。
齊113塊位于歡喜嶺油田上臺階,西北為齊40塊,東北為齊108塊。區塊自1989年投入開發,塊內僅有8口井生產過蓮花油層,其中試油井3口,投產5口,采出程度低。區塊油品性質為稀油,地層水為NaHCO3型,地層水總礦化度為2100.6mg/L。
地層對比是地質體研究的基礎,準確的層系劃分有利于準確刻畫區域地層特性及儲層特征。從區域地層對比看,齊113塊砂體是齊108塊蓮Ⅲ砂體的延續。鄰塊齊9塊杜家臺油層上傾尖滅。將齊113塊砂體劃分為蓮花油層符合斜坡背景下沉積規律:即在斜坡背景下,沙三段砂體沿斜坡下傾尖滅;而沙四段則受基底控制,沿斜坡上傾尖滅。為準確求取地層速度,精確標定地質層位,進一步落實該塊斷層位置及儲層發育情況 ,對區塊內進行了VSP測井。根據本區實際地震、地質特點,考慮潛山及砂體變化對速度的影響,在VSP測井的基礎上,優選4口井進行合成地震記錄標定。從層位標定結果來看,館陶底、沙一+二底及潛山頂面為一套連續的中-強振幅正相位同向軸,而目的層蓮花油層頂面位于一套叫連續的中強振幅正相位同相軸。通過精細地震解釋及井震結合的方法,重新落實井區整體構造形態呈西北高東南低的單斜構造。齊113井區內主要發育2條斷層,南部斷層是一條北東向的南傾斷層,北部斷層是該塊北部的邊界斷層,為一近東西走向的北傾斷層。與原構造相比,構造形態仍為單斜構造,斷層及斷層組合發生了較大變化。取消了原齊113塊北部斷層,南部斷層走向由近東西向改為近東西-北東向。斷層變化后,區塊由原來的斷塊油藏轉變為被斷層與尖滅線共同作用的構造-巖性油藏,有利區域增加。
齊113塊蓮花油層砂體是齊108塊蓮花油層的延續,屬于齊家物源扇三角洲沉積體系,為扇三角洲前緣沉積。與老區塊相比,擴邊區砂體位于沉積主河道與邊緣之間,老區塊位于沉積邊緣,擴邊區比老區儲層較為發育。由于受沉積環境、構造運動等因素控制,砂體的發育在橫向上存在一定的變化。砂體的總的分布與沉積方向一致,走向為北東-南西向,中間厚,向西北、東南、西南三個方向變薄。蓮花油層整體表現為一套上細下粗的粒度特征,上部細砂巖、粉砂巖為主;下部以厚層狀砂巖及砂礫巖為主,且砂體厚度大,一般單層厚度8-30m。
從物性特征看,齊113塊蓮花油層儲層巖性以細~中砂巖為主。巖石成份以石英為主,分選中等,膠結物以泥質為主。依據現有取芯資料,屬中孔中滲儲層。儲層有利于油氣的聚集。
齊113塊內油井投產初期產能較好,日產油8t以上,單井累產油在3000—6000t。齊113斷塊蓮花油層整體上呈北東-南西條帶狀分布,表現為中間厚,向西逐漸減薄,向東南逐漸過渡為邊水。位于區塊低部位油井蓮花油層經過兩次試油。第一次試油蓮Ⅲ3,試油結論為含油水層。第二次試油蓮Ⅲ2,試油結論為含油水層。根據試油情況,確定該塊蓮花油層存在兩套不同的油水組合。
2016年3月在齊113塊內部署1口滾動控制井,該井完鉆后電測解釋沙三段蓮花油層解釋油層33.8m,低產油層28.4m。控制井投產后初期日產油達到50t以上,平穩生產日產油20t/d,獲得了較高的產能。在此基礎上,應用勘探開發一體化的思路,按照整體部署,分批實施的原則,又在區塊內部署了30口新井,實現了區塊擴邊增儲。
(1)精細地質研究,重構地質體是實現區塊擴邊增儲的保障。(2)區域成藏規律研究及準確的層系劃分對地質體研究有著指導意義。(3)通過重構區塊地質體,重新落實區塊構造及儲層展布特征,證實了齊113塊具有擴邊增儲的潛力。
[1]蘇幽雅,郭西峰.鹽定地區三疊系長8油藏成藏規律研究及增儲有利區評價[J].石油化工應用,2011,30(12):55-58.
[2]趙榮,梅麗,陳峰,許洪東.西斜坡區油型氣成藏與分布的主控因素及有利勘探區預測[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2006,30(6):5-8.
[3]郭建鋼,方琳浩,何周,等.準格爾盆地烏夏地區三疊系油氣成藏控制因素分析[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8,19(5):647-651.
[4]劉福春,馬繼坤,關鍵.松遼盆地長嶺凹陷油氣成藏規律研究[J].錄井工程,2006,17(4):66-71.
[5]李陽,王大銳等譯.油藏評價一體化研究[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5.
[6]張厚福,方朝亮等.石油地質學[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9.9.
[7]羅群,白新華.斷裂控烴理論與實踐[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
[8]朱忠德,王益清,李建民等.油氣勘探與石油地質綜合研究:理論方法和程序[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