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玄同
2016年6月23日,四川達州因暴雨發生內澇,12歲的小慈牽著60歲的田仕會的手涉水過馬路,兩人同時被路面水流沖倒。田仕會被及時救起,小慈被發現時已不幸溺亡。對此,小慈家人認為,田仕會對小慈的死負有責任,在小慈家人前后三次找上門逼跪、辱罵后,田仕會于7月30日向對方下跪道歉。
或許再沒有什么比弱者相欺更令人揪心的事了。社會上越來越顯現出這樣一種現象:出意外的弱者,會欺負比他們更“弱”的人,即一個老者或弱者,被車撞了或遇到其他什么意外,好心人施救卻往往反被誣陷為肇事者,索求賠償。
對于一個如此幼小生命的隕落,家人起初的瘋狂應該被理解,畢竟面對這樣一個事實,任誰也無法立馬冷靜下來,但接二連三的憤怒,于情于法都不妥當。
結果是始料不及的,但從雙方的撕扯隱約可以讀到:該老太的道歉態度并不真誠,而其家人也欲以一個簡單的道歉告慰逝去的生命;女孩的家人當然期望從老太的真誠懺悔中獲得一份心理安慰,并得到相應賠償。所以當雙方的心理預期都落空時,事態便隨著情緒蔓延擴大,這一事件最終上升為逼跪、辱罵的暴力事件。
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下跪本是一種基本禮儀,其原則便是除了上跪天地、下跪父母,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絕不輕易下跪。
然而在當下社會中,易怒成了一道尷尬的“風景”,逼跪事件屢見不鮮。舉目全球,能跪得驚天地、泣鬼神者并不多見。1970年西德總理勃蘭特在波蘭猶太人紀念碑前謝罪的千古一跪,淡化了飽受納粹蹂躪的波蘭人民沉積在心底里的憤怒,同樣也被認為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真誠懺悔。
逼跪本就是極惡劣的行為,更是一種人在失去理智時對另一個人人性、尊嚴的踐踏。老太逃不掉她該承擔的責任,為何施加給她如此毫無人道可言的羞辱與貶斥,殊不知她的自責可能要背負一生。對于痛失幼女的家人和這個即將背負愧疚度余生的老人,誰比誰更好過呢?
都在痛苦的懸崖邊上,都是弱者,相欺何太甚!或者,對一個活著的人加倍折磨能夠讓逝者得到安慰嗎?小女孩的偉大在于她那顆純潔無瑕的心靈和尊敬老人的美德,家人本不該如此違背其初衷。況且無論置身于哪一種極端,所發出的聲音都將有失偏頗。
其實,事情走到這一步,原本的“弱者”已然成了“強者”,如此真能彌補心里的罅隙嗎?很難判定,但最后的落腳點必然是在經濟賠償上,這是唯一獲得心理平衡的最實在的手段,更折射了現在社會物質化的一面。
最終的結局是大腦“自欺”和集體假裝失憶,而一開始弱者逼仄的處境本就是社會文明的欠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