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英(大慶市大同區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服務中心, 黑龍江 大慶 163515)
組織規模對績效考核的影響
宋春英(大慶市大同區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服務中心, 黑龍江 大慶 163515)
分工協作存在于同一的空間范圍之內,使得工人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激勵,進而也在主觀層面提升了崗位工效。在探討組織規模對績效考核影響的主題時,需要“見物”、更需要“見人”。
組織規模;績效考核;影響;對策
科斯在分析企業產生的原因時提出,當“市場交易成本>組織管理成本”時,企業具有存在的必要。接著在對市場和企業兩類資源配置方式的討論中,科斯又指出:企業規模的大小應界定在等于市場交易成本之時。這就表明,企業盡管能夠在獲得資源共享、規模經濟等效應上優越于市場,但企業組織規模的擴張仍然具有其內在的規定性。從馬克思經濟學理論出發可知,從工場手工業到機器工廠的歷史演化中,分工協作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正是在分工協作生產模式的驅動下,企業內部的生產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而這又是市場機制所無法達到的。再者,分工協作存在于同一的空間范圍之內,使得工人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激勵,進而也在主觀層面提升了崗位工效。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績效考核的內容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面。
(1)組織技術系數的優化程度 技術系數可以理解為組織勞動要素與資本要素之間的比例結構,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二者的比例結構更加突出員工的人力資本結構與生產要素結構之間的適應程度。而這里的績效考核內容,則處于組織內部的整體層面。不難理解,優越的技術系數將提高組織的“產出/投入”比值。
(2)組織單位工效的實現程度 將視角聚焦到組織班組層面,單位工效成為了評價組織生產效率的重要指標,而生產效率又構成了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從馬克思的組織理論中可知,班組內部所進行的有機分工,將能將復雜勞動分解為多個簡單勞動,從而員工在各自的崗位中能夠在“熟練生巧”中,顯著提高單位工效。
(3)組織產品生產的品控程度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便在于,讓企業生產出滿足市場需求結構的產品來。這里就內含有滿足市場需求質量的產品來,所以針對產品的品控程度也就構成了績效考核的內容。
遵循上述績效邏輯,組織規模對績效考核的影響可歸納如下。
(1)組織規模與技術系數配比的復雜度成正相關關系 在演化經濟學視角下可得,企業組織規模的變化植根于其的外部和內部適應性需求。因此,在適應內部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趨勢中,組織規模擴張也就成為了常態。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具體為固定資產重置和技術改造等環節,從而這就導致不斷擴張的組織規模將增大企業技術系數配比的復雜度,進而出現內控成本升高的局面。
(2)組織規模與組織單位工效的提升度成負相關關系 馬克思在論述分工協作所帶來的工作效率提高問題時,暗含著分工協作中工人之間的監督作用。這種監督作用實則為工人彼此帶來的負激勵,進而也起到了振奮工人精神的效果。可見,監督職能對于單位工效的提升起到關鍵作用。然而,隨著組織規模的擴張,信息不對稱現象也日益增強。特別在班組成員具有相似利益的情況下,以及技術流的不可分性情形下,監督缺失必然會導致組織單位工效的下降。
(3)組織規模與組織產品生產的品控度成負相關關系 組織規模的擴張在適應外部環境變化時,需要針對建立多元化產品戰略的需求。而且,此時組織規模將隨著M型組織結構的建立而隨之擴張。這就容易理解,多元化產品在同一時空維度下進行研發和生產時,仍然會因監督成本的增大和部門之間信息交互時交易成本的增加,而導致品控質量的降低。
根據以上所述,破解負面影響的對策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構建。
(1)建立內涵式組織規模調適機制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各類型企業都需要根據自身發展實際來進行固定資產重置和技術改造活動。針對這一現實要求,應努力建立內涵式的組織規模調適機制。具體而言,并放棄簡單的固定資產重置疊加效應,而是以局部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為主線,來在現有的組織規模下來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下的產能優化工作。這樣一來,員工與熟悉的機器設備進行結合,便能減少人力資源的轉換成本,從而保障技術系數的相對穩定性。
(2)創新班組作業的激勵機制設計 信息不對稱現象隨時存在,因此無法借助監督機制的強化來給予破解。那么在組織規模的動態演化過程中,應重視將班組生產所形成的合理利益完全“內部化”,從而在其成員相似利益訴求的驅動下,保持單位工效的高標準。具體做法為,班組與組織管理層簽訂契約,規定各自的權益和職責,額定好班組生產預算資金后,規定班組在按契約完成生產任務后,結余資金可作為績效獎金在成員內發放。這樣一來,班組成員便具有提高材料成材率的主觀意識。
(3)壓縮產品廣度走精益化的道路 在當前宏觀經濟環境下,應采取合理壓縮產品廣度的方式來走精益化道路。特別對于生產同一使用價值的產品部門而言,更需要結合市場需求結構來制訂精益化路線,最終將組織規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
本文認為,從馬克思經濟學理論出發可知,從工場手工業到機器工廠的歷史演化中,分工協作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正是在分工協作生產模式的驅動下,企業內部的生產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而這又是市場機制所無法達到的。由此,在探討組織規模對績效考核影響的主題時,需要“見物”、更需要“見人”。
[1]范英.大學對所在城市經濟發展的效用分析——以哈爾濱為例[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6,04:14-19.
宋春英(1977- ),女,漢,經濟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