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芳
(福建省長樂市湖南鎮農業服務中心,福州 350212)
農村集體“三資”(資金、資產、資源)管理是農村工作的重難點,涉及廣大人民群眾的直接利益,是基層群眾關注的熱點,也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維護社會安定穩定的重要課題。但由于其構成情況復雜、分布范圍廣泛、管理基礎薄弱,導致基層黨委、政府想管卻管不好的現象,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對“三資”的管理。為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監督管理,文章對長樂市湖南鎮“三資”管理實例進行調研,總結、梳理農村“三資”管理工作經驗和思路。
以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成立鎮農村集體“三資”監管領導小組,人大主席、鎮紀委書記擔任副組長,各相關領域分管及科室負責人作為成員,確保領導機構實現工作有力度、有監督、全覆蓋。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組織協調工作,審定有關報批材料,研究解決具體問題。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下設“村集體招投標委托中心”、“村集體會計委托代理中心”、“村集體資產資源監管中心”,3個中心主任分別由相關分管副鎮長兼任,分別具體負責村財委托代理、村集體物質采購、工程建設、產權交易委托招投標和村集體資產資源等日常性監管工作。同時向各村頒發《湖南鎮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監督管理試行辦法》文書,明確規定了納入統一監管的村集體“三資”的所有內容和涉及的范圍。
要求各村以會計資料為基礎,定期組織各村對所有的資產資源進行摸底,及時更新、梳理“三資”現狀,做到底數清、情況明。要求填報12種表格,有《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情況調查表》、《固定資產清查登記表》等,徹底清查,逐一核實。建立農村“三資”明細臺帳,并報送鎮村集體資產資源監管中心審核、備案。依據《合同法》等法律法規,對于違反政策法規和顯失公正的承包合同,統一清理,要求予以變更、撤消和解除。如:村主干在任職期間所簽訂的承包租賃等收入類合同時效性不能超過其任職年限,并及時對清理登記情況及合同清理結果進行張榜公布。
1.3.1 推行村集體會計委托代理制度
認真落實《福建省村集體會計委托代理制度暫行規定》,規范開展村集體會計委托代理工作。在堅持村集體自愿原則及村集體資產所有權、資金使用權、財務審批權和基本核算單位“四不變”的前提下,由村集體會計委托代理中心聘請專業會計人員對取代原有各村會計和出納,落實村集體財務實行“五統一”管理,即統一記賬、統一制度、統一審核、統一公開、統一建檔,提高財務規范性及易查度,便于監管;村集體設立一名報賬員,負責與會計委托對接報賬及村集體日常出納等工作。
1.3.2 推行村集體資產資源公開招投標制度
除按有關規定必須進入市招投標中心進行交易以及已納入市相關部門管理和項目以外,對村級使用國有、集體資金的其它物資采購、工程建設及產權交易必須進入“村集體招投標委托中心”,實行統一委托招投標或采購。運用市場化運作模式,通過引入公開招標、租賃、投資等方式充分挖掘“三資”潛力,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例如:湖濱村的空港市場店面和攤位以公開招標的方式出租,每年可獲得80多萬的村財收入;鵬謝村從2010年開始將500萬村財投資入股7家規模以上的該村企業,每年均可獲得固定回報收益110多萬以帶動村財大幅度的增長。
1.3.3 推行計算機網絡監管制度
落實《福建省關于推行農村集體財務計算機網絡監管工作的意見》的要求,建立以電算化及互聯網為支撐的監管系統,推行“互聯網”+農村財務管理的網絡監管模式,利用互聯網的實時性、分布性、交互性,促使各責任部門無需受限于時間、方位等限制實現對“三資”管理的常態化、實時化監管。推動村集體資產資源現狀、項目招投標、物資采購、合同審查等“三資”管理情況以及對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機構的責任清單、流程清單等全部實現電子化,完善農村集體“三資”計算機網絡監管,減少人為干預。
1.3.4 強化村級民主監督制度
把加強“三資”管理作為當前做好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完善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等民主議事制度和村民民主理財監督制度,強化民主聽證制度,凡涉及“三資”管理的重大事項必須進行民主聽證、民主決策。要求各村對“三資”管理情況實行一月一公開,對涉及到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三資”問題都必須實行民主決策。如:村集體的土地承包和租賃、5萬元以上工程建設項目、征地款項等,都要經過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而不能由個人或少數人決定,從而維護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進一步規范各村的“三資”管理。
1.3.5 強化民主理財和審計監督制度
各村依法選舉產生村民民主理財小組成員,明確理財小組監督管理職能,認真審查村集體財務收支情況、資產資源管理情況,檢查財務公開工作情況,聽取村民對集體財務工作的反映,及時向村民大會報告村集體財務管理情況。對村集體“三資”管理使用情況進行常規審計和重點審計,并列入村干部任期離任審計的重要內容,對查出的問題,要綜合采取行政、司法等手段,依紀依法予以懲處。
一是因為農村“三資”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涉及的面較廣,既有現金又有實物,既包含流動資產又包含固定資產,容易造成項目遺漏。二是部分村干部自身責任意識淡薄,沒有很好貫徹落實“三資”管理的政策、規章制度。三是村民參與“三資”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1]。綜上,在“三資”涉及范圍廣、政策性強等客觀因素及“三資”管理方村干部管理水平不足、直接利益涉及方村民監督意識不強等綜合作用下,造成農村“三資”長期閑置,甚至流失等管理亂象。
一是大部分村都存在重資金管理、輕資產、資源管理的現象。管理人員在進行記錄登記時經常出現臺賬記錄不清晰的狀況,致使村級集體的房屋、公共設施等集體資產閑置或長期被無償占用,降低“三資”經營效益。二是有些村組織盤活村集體建筑物、土地、水域等資產、資源時,對辦理程序把握不清、具體流程公開不夠,甚至存在收入不按實入賬或不入賬等情況。三是合同審查、內頁資料管理方面問題突出。簽訂合同要素不全,權利和義務失衡、不統一;契約精神缺失,在合同期限內隨意更改履行期限、報酬價款等行為時有發生;有的甚至以口頭協議替代書面合同。另外,內頁資料管理混亂,一些合同、重要文書等未及時歸檔,造成難以查證,直接影響“三資”監管工作的開展。總之,雖然建立了“三資”管理相關制度,但制度的落實還沒有徹底到位,還存在結賬報賬不及時、登記臺賬不完善、合同簽訂不規范等問題。
首先在進行集體“三資”管理時,根本沒有考慮保障其民主性,村務公開流于形式,絕大部分局限于財務結果公開,對“三資”管理、決策過程的公開不夠。對一些群眾關心的、涉及群眾直接利益的問題未及時予以公開公示,甚至對部分敏感事項刻意回避,造成群眾監督難以開展。另外,對集體山林、果園、礦產等進行出租流轉時,有的未經過村集體成員的研究決定,重大的事項也未召開村民代表會議進行民主決策。致使村干部與村民之間矛盾加深,影響農村集體經濟的穩定可持續發展。
一是雖然鄉鎮政府已對村級財務進行定期審核與指導,但由于鄉鎮農經管理部門管理人員大多身兼數職,對本職工作或多或少有所疏忽,造成對農村“三資”管理監督跟不上[2]。二是村務監督委員會及成員未履行或難以履行自身權利及義務,村民監督權利無法保證。三是現在留守在家的群眾多為老人、婦女和小孩,對村級事務的參與意識和民主監督觀念淡薄,對集體事務基本上不關心,造成群眾監督缺位。
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的管理,首先各級黨委、政府要提高思想認識、提高工作站位,“三資”管理工作涉及廣大基層群眾切實利益,處理不慎,極易加深矛盾,直接影響社會安定穩定;其次要進一步對管理人員進行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范圍、制度、方法的培訓,提高其認識和管理水平;最后要強化宣傳讓農民群眾深入了解什么是“三資”,以及它的重要作用,讓更多農民群眾參與到“三資”管理工作之中,確保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3]。
一是做好“三資”的清產核資。對集體經濟的所有資金、資產、資源進行定期清查,對有賬無物或者有物無賬的資產重新清理,產權不清的資源則要理清來龍去脈、劃清權屬。同時,要建立明細臺賬,真正實現賬實相符。二是嚴格執行財務用款計劃審批制度。村級要按照相關規定,制定當年的年度收支預算計劃,并且每月上報用款計劃表,經審批后組織收入、安排支出。三是鞏固和完善村財鎮審制度,進一步嚴格實行財務收支審核審批制度。四是對征地的村必須強化村集體征地補償費的管理。五是在資產、資源處置過程中,必須要按照公開、公平、公證原則進行公開招投標,不得違規擅自處置集體資產、資源,確保集體“三資”管理規范化、制度化。
農村集體“三資”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管理人員應做好通過民主決策程序這項工作。所有涉及到集體資產、資源出租、承包、轉讓、基礎設施建設、土地征用等重大事項,必須經村委會、村民主理財小組、村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履行民主程序[4]。此外,管理人員還要做好公開招投標、項目實施、決算驗收、集體采購等公開公示工作。同時,對村級財務收支情況、資產收益情況等“三資”情況每月公開一次;對重大“三資”情況及群眾關心的“三資”問題及時公開;開展宣傳動員工作,增強農村群眾民主意識、監督意識,使其主動參與到“三資”監督工作中。

一是完善監督機制。把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與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相結合。加強監察、農業、財政、人事等部門的配合,開展經常性檢查,強化紀律制度約束力度。二是加強農村經管隊伍建設。配齊配強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經管站、會計委托中心相關人員、以及村級報賬員的管理制度和財經制度的業務培訓,造就一支高素質的管理隊伍,更好地發揮對農村集體經濟指導、監管和服務的作用。三是要進一步指導農村集體“三資”多元化、多形式的經營,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推進農村可持續發展。
[1] 沈應仙.新農村建設中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思考.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2,02:4~7
[2] 趙靜.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焦點問題與對策.財經問題研究,2013,S1:205~210
[3] 謝高興,蔡加福.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現實語境與可行性路徑—以福建省尤溪縣為例.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3,05:100~107
[4] 陳惠蘭.關于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若干問題的思考—以上海市寶山區為例.上海農村經濟,2014,08: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