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正坤
21世紀人類追求的普世價值是什么?傳統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拼合而成的家國天下主義。傳統中國文化(尤其是儒道佛三家的基本精神)與西方的理性主義,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以及當代科學發展(例如人類是一家的基因研究的發展)之間的高層次結合和相互補充,會進一步完善家國天下主義。由家而國,由國而天下,是符合生物界和人類社會本身的自然演進生存模式的。
人類的一切關系中,血緣關系是最親密的關系。因此,由血緣關系建立起來的家庭是最合天理、最自然的人際關系。盡管在家庭關系中也會存在不可避免的利益摩擦,但是,相對說來,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無間、家庭成員間的真誠關愛與無私奉獻精神,毫無疑問是一切別的人際關系比不上的。因此,家庭中產生的價值觀是最自然、最合天人倫理道德也是最理想的價值觀。邏輯上說來,我們的勢所必然的結論就是:和這種家庭結構同構的家族社會結構也必然產生最理想的價值體系。因此,我們可以說,家族社會中釀造出來的價值體系是全人類最理想的價值體系,是全人類最高的價值追求和歸宿。這種追求用最通俗的話來說,就叫“天下一家”,或“親密得像一家人”。
只就正義或公道而言,在別的人際關系中,也能夠產生某種程度的正義或公道,但是只有在家族社會結構中,產生公正(公道)的可能性才會達到最大值。因為在家族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從道義上來說,都承認所有的其他家族成員是親人、是自己人。通常情況下在親人和自己人中的利益分配是比較公正的,更何況家族結構中的最高權威往往是父母或最年長者或德高望重者,他們在家庭、或家族成員間如何進行財產分割、權力分割、矛盾調解方面,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比之別的成員、或別的社會結構的成員顯然具有更大值的公正性。
中國傳統社會是典型的家族社會結構,所以,這個社會結構必然產生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這樣舉世無雙的價值體系。這個價值體系并非是孔子一個人的貢獻,它是中華民族至少五千年來的大家族社會結構在解決利益分配、權力地位、彌合紛爭等方面時應對種種問題而產生的種種對策后凝聚而成的必然結晶。
如果孤立地看中西兩大價值系統,我們承認它們都是合理的、都是美好的,因為它們都是兩大社會結構分別應對其所處具體環境而產生的對策性價值觀。但是,如果我們將它們依次進行比較的時候,它們是有優劣高下之分的。首先,在對于不同價值項的強調上,中國家族社會把“仁”放在首位,并且以之統帥其余的價值項。而仁的本義是:1.人;2.愛。仁就是人,就是愛。所謂“博愛之謂仁”、“仁者愛人”、“仁者人也”。因此,“以仁為本”其實就是“以人為本”或“以愛為本”的意思,這是真正的人本主義思想。把仁愛作為治理一個國家的最高原則,這不用說是最人道的原則。不管統治者能否完全做到,但這無疑是最合理的最自然的原則。這個原則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的家國政體中得到強調,恰恰是因為這個家國是一個家族構成的。家是國的縮影;國是家的擴大。因此,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之間親情之愛就演變或者說升華為整個大家族社會成員中的愛。所以孔子呼吁大家族成員“泛愛眾,而親仁”,這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選自“人民論壇網”2016年1月27日)
本文的開頭和結尾的兩個關鍵句:“由家而國,由國而天下,是符合生物界和人類社會本身的自然演進生存模式的”“能夠在中國的家國政體中得到強調,恰恰是因為這個家國是一個家族構成的。家是國的縮影;國是家的擴大”,就是標題所立論題“中國人的國家觀和家國情懷”的具體內容,也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作者對材料的處理和評說之中,蘊藏著作者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認識,也就是“家”“國”是緊密聯系的,這種家國情懷從社會結構的層面形成穩定的發展的模式并持續發展,形成了幾千年的文化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