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津冀

父親退休后,過起了養花種菜、含飴弄孫的日子,但他的腦子并沒閑著,總會鼓搗出一些新鮮玩意兒,把平凡的日子點綴得有滋有味。比如,他把親友和子女們的電話號碼悉心整理,分類排列,打印后貼在墻上,子女們的電話標成紅色,親戚們的電話標成藍色,鄰居們的電話標成紫色,老戰友們的電話標成綠色,幾百個電話號碼不再凌亂,一目了然,方便撥打。這一做法被社區推廣,倍受周邊老年人的好評。
去年開春,嫂子從上海回來,送給父親一部大屏智能手機。起初,父親不樂意,埋怨嫂子浪費錢,理由是能接打電話不就得了,要那么多功能干啥?
誰知,嫂子教父親學會了智能手機的使用方法后,父親一下子著了迷,像是走進了一個新的世界,很快學會了上網,且申請了微信號,加了幾個老年人的微信群,每天和志同道合的老齡朋友聊得不亦樂乎,心情大好。
最讓人佩服的是,父親居然不動聲色地創建了一個特殊的公眾號,取名為“家和萬事興”。他利用五一小長假家人團聚的時機,專門召開了家庭會議:“咱家也有了公眾號,從今天起,我會每天更新,你們一定要關注啊!誰在學習、工作、生活上有了好成績、新感受,可以分享給我,我在公眾號上及時發布。”
聽著父親的話,我們覺得有些可笑。如今,各種各樣的公眾號多如牛毛,尤其是由個人創建的公眾號,幾乎無人關注。父親這個所謂的“家庭公眾號”,恐怕是心血來潮,維持不了多久。
“我這個老頭兒,也很有用,不信嗎?那就進來看看!”這是父親在公眾號上發布的第一條消息。他這樣寫道:都是兒媳婦惹的禍,害得我迷上了智能貨,逼得我走進了新時代,天天捧著手機玩,像是談起了“黃昏戀”,跟個小青年似的。不過,我可不做“低頭族”,我得保重“龍體”,爭取活到一百歲,我想看著子女們健康、平安、幸福,看著孫子、孫女、外孫快快樂樂地長大,一個個都成才,看著這個小家庭枝繁葉茂,家和萬事興。
反復品讀這條消息,我們感慨不已,父親的心意盡在這簡短的話語里。
嫂子在上海一家跨國企業從事翻譯工作,天天和老外打交道,父親專門為嫂子開了專欄,將嫂子取得的英語、西班牙語、俄語等語種的等級證書曬到了公眾號上,且為她錄了一段用英語演講的視頻,還配了一首打油詩:我的大兒媳,真個了不起,前年去了美利堅,去年到了英吉利,今年踏上了俄羅斯,到哪兒都能吃得開,樣樣工作都精彩,俺這個農村小老頭,一輩子沒見過大世面,如今算是開了眼。人生須磨煉,事業靠打拼,前行路上多艱難,更須意志堅,工作別太累,身體是本錢……
父親發的這條消息得到了家人和親友們的一致稱贊,大家紛紛留言。我媳婦寫道:“嫂子在上海真不易,取得這樣的業績更不易,個中辛苦誰人知,多多休息保身體。”
遠在上海的嫂子也時刻關注著家庭公眾號,專門在這條消息后面留言:謝謝我們的好爸爸,我在上海挺好的,祝您健康長壽樂無邊,雖然離家有些遠,家庭公眾號把我們緊相連。
一連串留言,形成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賽詩會”。父親捧著手機樂悠悠:“大家都有一片詩情、詩心,把平凡的時光過成詩,這樣的日子才美嘛!”
今年春節前,我媳婦被評為先進工作者,父親照例在公眾號里做了“專題報道”。前不久,外甥女曉君在高考中發揮失常,父親徹夜難眠,不但面對面鼓勵曉君,還在公眾號里發布了一條題為“落榜,不一樣的精彩!你準備好了嗎?”的消息,回顧了我們家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的經歷:四十年來,我們這個大家庭先后有37人參加高考,22人考上了大學,沒有考上大學的也占了不小的比例,但那些沒有考上大學的娃們,照樣活得很精彩,照樣過得很幸福,因為,他們在社會這所大學校里學到的東西更多、更豐富,而且,他們并未放棄書本知識的學習。
家情實理讓曉君很快從迷惘中走出來,在暑假里讀了十幾本小說,寫了二十多篇文章,有幾篇發表在家鄉的報刊上。
父親專門搜集了刊有曉君文章的報紙,拍照后發到公眾號里,并備加贊賞:俺的外孫女,真的很爭氣,劍走偏鋒志不息,勤奮筆耕筑夢想,文章很大氣,字字有筋骨,頗得易安風……
如今,我家的“家和萬事興”公眾號已被遠近親友加了關注。父親認真學習公眾號的操作方法,欄目越來越多,內容越來越豐富,不但有“看看俺家好婆媳”“瞧瞧這對好妯娌”“努力工作收獲多”,而且有“家風家訓”“家庭健康”“含飴弄孫”“夢在田園”。最近,父親又開辟了“俺家的黨員同志”專欄,之所以開這個專欄,是因為父親、母親、大哥、妹夫、大表哥等人都是黨員,共計11名。他在這個專欄里時常轉發權威媒體的理論文章,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講解,使大家受益匪淺。
父親的“家和萬事興”公眾號創建以來,已有2000多關注量,每一條消息都會引來很多點贊,收獲很多留言。我向父親建議:“應該開通打賞功能,給自己賺幾個零花錢,好多公眾號的作者年收入十萬以上,你得有點商業頭腦。”
父親一聽,連忙擺手:“我做這個公眾號,可不是為了錢。你難道沒感覺出來嗎,這兩年,咱家越來越和睦,越來越積極向上,越來越有正能量,這花多少錢都買不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