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穎卿

在考慮一道菜如何調配時,除了味道之外,顏色通常也是我重要的考慮因素之一。鮮艷或對比出色,并不一定是我唯一的目標。有時候,我會希望一道菜的顏色透露出耐人尋味的單純與穩重;有時候,我希望用非常明亮的色彩來引發新鮮的視覺聯想……顏色對于食物的溫度感,也有某種程度的詮釋效果。
午餐這道用番茄泥、香料熬煮的甜椒,托在暗彩的陶盤與潔白的瓷盤上所呈現的輕重質感,對視覺會有不同的影響。我之所以不想加上青椒,是因為它使我想到紅綠燈。如果這道菜要淋酸乳同吃,或是把青、紅、黃各色甜椒修過,切成好看的形狀來炒豉汁牛肉片,青椒的出現確實有襯托的效果。
“適材適所”是我做菜時對顏色的考慮原則。
在香港吃廣東粥,端來的粥的顏色就是“穩”,顯出它相伴人們生活長久的歷史感。但廣東粥在臺灣商業化之后,大概是顧及消費者會認為蔬菜不足的想法,開始出現了完全不搭調的三色蔬菜(玉米粒、紅蘿卜丁和綠豌豆)。我每次在街上看到這突兀的三個顏色出現在廣東粥里,總覺得不可思議。
妻子在家時,常常做不同國家的料理給我們吃。她做的食物很少有額外的裝飾,但色彩的變化卻極為豐富。
做墨西哥菜時,藍色的盤里盛著黃的食物、紅的果汁、綠的酪梨醬,一片熱情還未嘗到,顏色先在餐桌上大聲嚷嚷起來。有一天,妻子做松花堂便當給我們當午餐,飯后的甜點是自己煎的迷你銅鑼燒,兩小片夾著紅豆泥的餅托在暗綠方盤的一角,另一端站著玻璃角杯裝的冰抹奶茶。我想,她已懂得做菜沒有定規,時而喧鬧、時而沉穩,只是“適材適所”。
我常與孩子交換彼此對食物顏色的看法,雖然這些只是日常的飲食小事,但誰說當中沒有美育的大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