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安兵
摘 要:高中語文課堂作為高中基礎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啟迪學生閱讀思維,拓寬學生文學眼界,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作用。閱讀教學作為語文課堂的重要教學方法之一,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技巧和朗讀能力,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優化語文閱讀教學路徑是提升高中語文教學質量,實現素質化課堂教育的重要方法。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對高中的教學現狀進行細致的反省與思考,對當今語文教學不足做出改進。通過提升高中生的朗讀能力、粗讀速度、精度技巧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從而推進我國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和文本理解能力的培養,是一種通過教學方法開闊學生閱讀視野,豐富學生閱讀元素的重要辦法。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我們要注重對高中生的朗讀指導訓練,加強他們對文本感情的理解;傳授科學的閱讀技巧,幫助他們進行文章大意和細節的理解;保證學生的閱讀質量和閱讀數量,從而開拓他們的文學眼界,達到語文教學的真正目的。以下是提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具體辦法。
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學生的朗讀能力是閱讀能力訓練的基礎部分,只有通過培養學生朗讀課文、朗誦文本的能力,加強他們對文本的感情色彩的理解,才能進一步推進閱讀教學訓練進程。最近有一節目,叫做《朗讀者》,這個節目對于我們高中教師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高中教師可以借用這種節目形式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也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這個節目。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要從朗讀技巧、感情色彩、讀者背景進行全面的分析,讓學生在朗讀文本的過程之中體驗閱讀的樂趣。中國的文字有著五千年的文化積淀,既優美動人,又大氣磅礴,只有將這種美好讀出來,才能體會到它的美妙。朗讀技巧的訓練是提升學生閱讀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辦法。
二、教授給學生閱讀方法
教授給學生閱讀方法,對于他們在語文應試考試中解析閱讀題型有著重要的助益作用。圍繞粗讀方法和精讀技巧展開。教師應該教授學生在閱讀文章之前對文章進行段落的大體劃分,在定義文體類型后進行閱讀。在確定文章類型之后,學生可以對文章進行粗略的閱讀和大體的分析。粗讀技巧要求學生有一定的閱讀速度和文字掌控能力,學生要通過粗讀文章大概理解文中所講述的內容,把握作者的寫作方向和大致情感。精讀文章則需要學生在初讀之后,對每一段文字進行閱讀和處理,了解作者所運用的寫作手法,把握細膩的感情表達方式和文體走向。
初讀閱讀技巧和精讀的閱讀方法都需要教師對學生長期的訓練,應該圍繞教學目標和要求,結合材料的具體內容和教學大綱,精心設計好閱讀技巧的教學程序。既要教授具體的閱讀方法和技巧方式,也要注重學生閱讀速度和文字瀏覽速度的培養。
高中語文教材大多選用名家名篇,字里行間都蘊含了作者充沛的感情和爐火純青的表達方法。學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技能的基礎之上,才能對高中課文進行深入的理解,從而達到教育大綱的總體要求。
三、加大學生的閱讀訓練
加大學生的閱讀訓練包括加大學生的閱讀數量,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當今的高中生容易受到網絡閱讀和快餐閱讀模式的影響,一些網絡小說和網絡段子的盛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今年輕人的閱讀方式,淺思維的閱讀方法讓高中生們對于文學經典的閱讀失去耐性。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加大對學生高質量的閱讀訓練,提升他們讀經典,品文學的閱讀感知能力,優化自我的閱讀品味,成為一個眼界開闊、心胸寬廣的青年。
四、開展與閱讀教學有關的活動
單純在高中課堂上進行閱讀技巧和閱讀方法訓練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作為高中教師,我們應該結合課堂開展更多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文學素質。開展征文活動就是有效的辦法,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們可以要求學生通過閱讀經典寫出自己的閱讀體會,進行經典書籍觀后感征文。與此同時,高中教室可以設置圖書角、閱讀空間,為學生閱讀提供有益的場所。只有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才能將高中語文教學目的與綜合素質培養目標有機融合在一起,響應我國素質化培養的教育號召。
五、擴大閱讀能力的作用范圍
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同時,應該結合高考考點和考試熱評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讓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僅作為一種內在修養存在,更成為學生提升成績的重要助益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的閱讀能力技巧,強化學生的閱讀品質,是培養人才的重要方法。
對教學過程當中出現的問題和漏洞進行具體的思考和分析,對于當今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進行反思,提出具有實效的閱讀教學辦法,從而推進我國教育的進一步改革創新。在語文閱讀教學方面,我們應該從學生的朗讀水平、閱讀技巧、閱讀品質、閱讀質量方面入手,思考符合學生需求的、有助于提高學生成績的閱讀教學辦法,從細節入手,從學生實際出發,開展更多有利于學生閱讀習慣培養的課外活動,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
參考文獻:
[1]李雨.當今語文閱讀教學方法討論[J].教育在線,2006(1).
[2]趙國良.如何提升中國教育教學的整體質量[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2.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