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磊
摘 要:運用實例,結合實踐,闡述運用判斷的形式對高中生物知識進行整合、再加工的過程。通過對判斷的分類整理和混淆點對比,幫助考生辨析相關知識間的異同,加深理解,便于記憶,最終構建知識體系。
關鍵詞:判斷;生物復習;效度
近年來,高考試題非常重視題型的設計,突出考查學生對高中生物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在此背景下,有些考生在備考復習時求新求異,忽略知識的基礎性而盲目追求能力的提高。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基礎理論對學生智力的發展以及技能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力的培養是建立在學科知識的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基礎知識,能力是架空的,根本無法有效提升。由此可見,高三復習首先需要解決的仍然是基礎知識理解和記憶。夯實基礎常用的方式是復述。傳統的復述方法包括重復、朗讀、抄寫、做筆記、自問自答或嘗試背誦等。然而,上述方法費力耗時,效率低下。筆者推薦一種新的復述方法,即以判斷題的形式分類整理生物學知識,學生通過完成判斷達到復述的目的。
一、判斷的認知優勢
1.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高三復習,學生需要完成大量的綜合卷,而高三試題通常跨單元或模塊,突出對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考查。一道選擇題圍繞一個主題,設置多個背景,綜合考查相關聯的若干個知識點。但復習教學時,綜合性較強的題目卻很容易引起學生知識點的混淆。在專題復習時,所選題目應盡量少牽涉其他知識,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沖淡復習主題。若教師將綜合性強的選擇題轉變成一道道判斷題,每一道判斷題只涉及一個知識點,再按知識點的順序將不同的判斷進行分類,這種分類式學習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吻合,有助于學生形成長期記憶。
2.有利于構建知識網絡
生物學科知識點多而繁雜,知識在多數學生的頭腦中呈點狀分布,很難形成長期記憶。若將知識點以判斷的形式分類整理,同類知識很容易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進而形成知識體系,這樣既有助于學生高效地理解和記憶知識,又能在應用過程中及時調用知識。
二、判斷的設計原則
1.依據高頻考點的判斷設計
分析近幾年高考試題,不難發現無論題型怎樣變化,其落腳點還是那些固定的考點。例如,分子與結構、細胞代謝、細胞生命歷程、遺傳物質基礎和基本規律、生命活動的調節、生態學等依然是高考命題的主題。把握這些規律,考生就不需要做形形色色的題目,只需把握核心考點、高頻考點,弄清楚這些考點的內容,以不變應萬變。例如,圍繞RNA的元素組成、分子結構、分布及其作用等一系列知識設計判斷,通過訓練和講解,所有與RNA相關的知識學生均已復習且深入理解。
2.圍繞易錯題的判斷設計
高三生物復習涉及最多的是習題講評,通過對學生錯題的統計,能夠準確找到學生的薄弱點。教師以錯題為案例,實施“錯題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復習課的效果。“錯題教學”的通常做法是學生將做過的錯題進行整理,通過分析錯題,獲悉自己存在的問題,進而彌補知識漏洞。然而將做過的錯題抄寫在改錯本上,耗費時間太多,這種改錯方式逐漸被其他方式所取代。比如,教師通過批閱,了解學生的錯題情況,建立專門的“錯題庫”。而將題中錯誤的個別選項改成判斷題,使“錯題庫”的使用價值得以大大提升。判斷題分章節整理,匯集成錯題集,復習迎考時備用,效果顯著。
3.針對混淆點的問題設計
生物學中的很多概念十分類似,很容易混淆,正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如果設法將這些類似的概念以判斷的形式對比辨析,考生就能夠深刻理解其內涵與外延,進而區分容易混淆的部分。教師也可以運用判斷使同一知識以不同形式呈現,引導學生將各類變式融會貫通,在變化的表象下面找到不變的本質。例如:以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為例,通過下列判斷辨析該易混淆的知識點。
①DNA分子中發生堿基對的增添缺失和替換都會引起基因突變。
②基因中發生堿基對的增添缺失和替換都會引起基因突變。
③同源染色體間片段交換(如甲圖)屬于基因重組。
④非同源染色體間片段的交換(如乙圖)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
設計意圖:①錯②對,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因此基因中發生堿基對的增添缺失和替換一定會導致基因結構改變,從而引起基因突變。而①DNA分子中有些區段沒有遺傳效應,不能稱之為基因,所以,DNA分子中發生堿基對的增添缺失和替換就不一定發生基因突變。③與④都是正確的,同源染色體與非同源染色體只是一字之差,但是產生的變異類型完全不同。
實踐證明,判斷有助于辨析相關知識間的異同,加深理解,便于記憶。教師通過將學習材料分成一系列判斷,并把這些判斷置于適當的類別中,使每次獲得的信息和其他信息易于聯系,從而有助于學生構建相應的知識網絡。
參考文獻:
[1]褚亞杰.巧用判斷題 激活復習課[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7(6):86-89.
[2]邵江樵,王靜曉.應用判斷題進行回歸教材復習的實踐[J].中學生物學,2015(12):43-44.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