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蕾
摘 要:《<論語>選讀》由于教學目標、教材特點與以往必修有諸多不同,面臨著新嘗試,可借鑒的教學資料不多,《<論語>選讀》教學對一線的語文老師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從教學實踐出發,結合思考以及目前一些專家學者的研究,從《<論語>選讀》的教學要求、教學現狀出發,就如何教學整理出了一些教學策略。
關鍵詞:貧困山區;語文教師;課堂語言;語言有效性
一、問題的提出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自頒布實施以來,教材的選編打破了一綱一本獨領天下的局面,選修課程“橫空出世”。其中系列5是“文化論著研讀”,《<論語>選讀》選入高中語文選修系列5“文化論著研讀”之列。
《<論語>選讀》作為高中語文選修課程,讓學生有了正面系統地接觸經典的機會。《<論語>選讀》錄用了《論語》中的174章,按不同的主題編排成15篇課文,主題主要分為治國、修身、教育、哲學。每則語錄后附上了參考譯文。課文最后還設置了“相關鏈接”欄目,圍繞課文的話題,選取現當代學者對儒家思想和孔子其人的闡釋評價,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啟發思路。
二、問題的分析
筆者在本區的三所中學里進行了有關《<論語>選讀》教學的問卷調查。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從這份問卷調查看,我們可以窺見《<論語>選讀》教學過程中的許多尷尬與無奈。
首先,教師自身的能力修為不夠。大部分教師在備課時,一邊參考著各種各樣的《論語》資料,一邊又從網上下載《百家講壇》的有關視頻來惡補,這樣的現學現賣,明顯缺少自己的精研深究,教學起來終究有隔閡,而且由于沒有系統地研讀過《論語》,單獨的章節無法放在《論語》的整個思想體系中進行考查,造成對某些章節無法準確到位地進行闡釋。
再者,《<論語>選讀》不像必修教材中篇目涵蓋不同的題材和體裁,可以展開豐富的教學活動。但十篇講讀課文中,只有8.9%的老師采用過“學生評點交流”的形式,100%的老師在采用“教師串講”的形式,所以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師串講”,就成為我們研究的課題,值得我們思考斟酌。
最后,《<論語>選讀》屬于選修課,所以教學過程在進一步培養文言語感的基礎上,應結合社會現實,積極探討傳統文化在中國新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從教學目標的設定來看,大部分教師都把握住了這一核心目標,但從作業的布置情況來看,教師比較忽略在課堂上“入乎其內”之后,學生抒寫感悟——“出乎其外”的過程。
三、問題的解決
那么,針對上述問題,如何進行有效突破,如何以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對《<論語>選讀》進行探究分析教學?我們要以教材特點、教學目標確定教學策略
(一)整體性意識
1.較全面地認識孔子,理解儒家學說,對《論語》有整體的認知
《論語》中的語錄材料零散,章與章之間、篇與篇之間沒有嚴密聯系。而且《<論語>選讀》只是選錄了《論語》全書三分之一的章節,作者某些具體觀點,需要聯系其他論述,放在整個思想體系中考查才能準確闡釋,管中窺豹無法把握住原作的精髓與內涵,因此我們需要全方位了解《論語》,才能體味選本的意義。因此,系統地掌握《論語》的思想內涵,全面地認識孔子,理解其學說,顯得十分必要。
2.對全冊教讀課文要有全局意識,整體意識,要統籌安排
在《<論語>選讀》十篇必修課中,主題大體分為政治、修身、學習和教育、哲學四個方面,教師在上課前應該對整冊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對內容有一個大體的把握,在教學中就可以靈活把握。例如,在整冊的教學順序上。第一課“為政以德”,講孔子的政治理想,一下子就會讓孔子與學生拉開距離,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將“誨人不倦”“高山仰止”提到前面,首先讓學生感受的是孔子作為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師的形象,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其次“仁者愛人”“君子之風”“周而不比”展現的是一個不斷完善自身的君子、仁者形象,最后才是“為政以德”“克己復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政治家形象。“教學順序的調整可以讓孔子的形象一步步地升華內化,符合學生由淺入深的認知發展過程。”[1]
3.每篇課文的具體教學,要整體切入,整合內容,綱舉目張,突出重點
每一個獨立的篇章,其思想內涵就是一根串聯起全篇的藤。因此,教師需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文本,理解各篇章的內容,找出其中的關聯,化零為整,將主題更系統地呈現給學生。
如教學“為政以德”,共有l2章節,可以將其整理成三個方面:一是為什么要“為政以德”?二是“為政以德”的前提是什么?三是“為政以德”的體現。這樣一來,通過這三個問題就把這十二章收羅成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了。
(二)聯系現實意識
《<論語>選讀》教學的一個長遠目標就是要實現《論語》的現實意義和文化價值。所以,《論語》的解讀應該具有時代氣息,應該引導學生關心現實,聯系實際,感受孔子學說在當下社會的生命力。
例如“中庸之道”一章中,孔子說:“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就可以聯系到我們的地方選舉,地方選舉就講究民意測評,如今上級部門都能客觀地看待民意測評的結果,民意好評率低自然不行,但全民滿意的人也值得商榷,好官應該有自己的原則,盡力做正確的事,而不是討好所有人,成為爛好人。
還譬如孔子講孝道有一句“色難”。“在父母面前保持敬愛和悅的神色最難”,總以為贍養父母,只需要給父母提供物質和經濟,其實我們更要“善養”父母,可是檢點一下自己向來在父母面前的神態,誰沒有擺過冷臉?誰沒有口無遮攔傷過父母的心?“孔子是極現實的人,他所講求的為人、為學之道,真有說不盡的妥帖,學生很容易引來參照自身。而孔子“天下大同”的至高政治理想不正是我們今天所倡導的“和諧社會”理念嗎?”[2]
(三)問題設置多元化意識
在調查問卷中,老師在《<論語>選讀》的講解過程中,偏向于使用教師串講法,而為了避免被課文“牽著鼻子走”,問題的設置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1.問題設置情境化
“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3]《<論語>選讀》如果能設計情景式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體驗、思索,將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執教《君子之風》一課時,引導學生聯系現實:“在《君子之風》一課中,選擇孔子的某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你會選擇哪一句?請說明理由。”“如果選其中的某句送給社會上的某種人,你會選哪一句送給誰?請說明理由。”這樣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讓他們細細地思考“仁義禮智信”在這個時代的精神價值,不知不覺地在這些高中生心里立起了一道“君子之碑”。
2.問題設置趣味化
《論語》是語錄體,情節性不強、文學性不足。教師要設計一些有智慧的問題,以提高學生探索的興趣。
例如,以教學《高山仰止》中關于子路的內容的教學設計為例,我們可以對常用的教學設計作一點簡單改動:“(1)找出文中所有關于子路、顏淵等孔子弟子的句子,補充其他文本中關于這些學生的材料。(2)如果這些學生是你的同學,你喜歡這樣的同學嗎?為什么?(3)如果孔子是你的老師,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為什么?”
這樣的問題,不沉重不深奧,卻在同學們趣味叢生的回答中,解讀了文本,把握了人物形象,感受了思想文化內涵。
3.問題設置主線化
“主線化的問題是閱讀教學中能從課文整體的角度或學生的整體參與性上引發思考、理解、品味、欣賞、探究的重要的提問或問題,是能夠讓閱讀研討深入課文的教學問題。”如何將主線化的問題運用到《<論語>選讀》的教學實踐中去呢?
如學習《中庸之道》這一課時。在學生掌握了章節的重點字詞句之后、理解字義之后,筆者設置了這樣幾個“主問題”:
(1)請同學們結合原文,說說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如何體現的?有哪些標準?
(2)結合歷史和現實情況,談談你是如何評價孔子的“中庸之道”的?
第一個問題的設置,是讓學生深入文本,仔細探求課文的每一章每一節。第二個問題的設置,是引導學生更深刻地領會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在漸漸拂去“中庸之道”身上深沉的灰塵之時,也感嘆孔子立身處世的深邃智慧。
(四)以寫促思意識
我們知道,“思”是自外而內的吸收,“寫”則是自內而外的表達,這是兩種相互溝通的心理活動。一種思想,組織語言說出來的時候,會比停留在心里時清晰;用文字表述出來,則必經過一番斟酌,條理化、系統化了。所以說,“以寫促思”是一個很有實效的學習方法。既加深了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又強化了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高中語文選修課的設置,給每一個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學習平臺,創設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當然也為每個老師提出了一個教學難題。我們要積極思考,勇于實踐,才能真正將其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蔡曉飛.選自《論語》選讀,因材施教[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9(1).
[2]鄭劍霞.選自《〈論語〉選讀》教學得失談[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8(9).
[3]劉巧花.問題導向學習的高中政治深度教學策略:以“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為例[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7(5).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