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全球化研究中心網站3月5日文章,原題:中國壯大其戰略空運實力,為擴張其勢力范圍做準備盡管殲-31隱形戰機和殲-15艦載機等屢屢成為媒體頭條新聞,但過去一年來,中國已在軍事運輸機、海上遠程巡邏機和艦載“預警及控制”飛機等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或許更具戰略價值。
從去年開始服役的中國運-20在設計與外觀上與波音C-17和伊爾-76較為相似,但如今隨著C-17在2015年停產,大小介于后兩者之間的運-20已是世界上在產的最大運輸機,并已成為中國與日俱增的戰略投送實力的關鍵組成部分。同時,去年開始生產的蛟龍-600已成為世界上在產的最大水陸兩棲飛機。
隨著中國致力于確保在其周邊和遠至非洲的戰略利益,切實可靠的戰略空運能力已被視為不可或缺。鑒于報道中的起飛距離可縮短至700米,運-20能向中國在南海建有飛機跑道的任何島嶼前哨運送軍隊和補給,而該海域的軍事行動主要有賴于充分的戰略空運支持。對于臺灣問題以及未來的“武統”行動,都需要中國具備目前仍然欠缺的大規模兩棲和空運實力,而中國近來已大幅壯大其兩棲作戰實力并使其現代化。
盡管出身“卑微”且曾完全模仿俄美飛機設計,但經過對本土航空工業長達幾十年的投資,中國已獲得發展真正戰略空運力量的實力。中國航空業在最近短短10年就走向成熟,這也給俄羅斯和眾多西方同行留下深刻印象。
從中國政府對于戰略空運的大力投入不難看出,其意在發展壯大在全球范圍內投送兵力和保護國家利益的能力。即便如此,中國或將繼續表達其和平崛起的意圖,而實力的強大更能確保和平的發展。
中國在其5000年歷史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世界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今的中國正再次崛起到這種程度。在歷史上,強大的中國在戰略上較多采取軍事守勢,很少對鄰國采取軍事擴張行為。而現在的中國正發展捍衛其作為世界大國的軍事能力并向其他大國發出明確信息:國家利益將不再屈從于其他國家的利益,無論對方是誰。同時,即將發展成型的戰略空運力量也在發出清晰的信息,即中國決心并完全有能力在全球范圍內保護和捍衛其國家利益?!?/p>
(作者薩烏斯·弗蘭特,丁雨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