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海輝+++張曉東


空氣好,水質優,常年藍天白云,處處青山綠水……這就是紫金縣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紫金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農業縣。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十二五”期間,紫金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努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向全縣人民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全縣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區域產業帶初具規模,東江上游特色水果產業帶建設全面完成,新增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810家。農村普惠金融工作全面實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及土地流轉工作有序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工作順利通過省考核驗收。藍塘豬、藍野豬、三黃胡須雞等品牌效應進一步擴大,紫金春甜桔、茶葉等特色農產品全省馳名。農業農村經濟持續較快發展,農業綜合發展水平明顯提高,農業總產值由2010年的26.54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41.05億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5341元增加到10974元。
日前,筆者在紫金采訪時,縣農業局有關部門提供的一組組數據,更足以印證了紫金農業產業的大發展:目前,全縣共有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4個,其中省級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874個,國家級4個、省級32個;農產品“三品”認證企業24個。全縣水稻播種面積45.7萬畝、畝產382公斤、總產17.41萬噸;蔬菜復種面積11.46萬畝,總產量17.97萬噸,目前共有大型蔬菜基地8個;水果種植面積約22萬畝,總產量約15.7萬噸,其中紫金春甜桔5.4萬畝,預計總產量約5萬噸;全縣茶葉種植面積約2萬畝,總產量約1750噸;全縣現有南藥種植面積2千多畝,主要種植品種有金櫻根、雞骨草、肉桂、溪黃草等。
“紫金農業近幾年發展得比較快,成果有目共睹,但是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辈稍L中,縣農業部門的有關負責人坦承,農業生產發展缺乏資金,難以形成規?;?、集約化;農業產業前期投入大,回收期長,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銷售風險能力弱;品牌缺乏知名度,市場競爭力不強;農業現代化程度不高,營銷推廣相對滯后,技術力量和服務裝備不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需求等等。
針對發展中的瓶頸問題,該縣提出要以強基地、強龍頭為抓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結合精準扶貧工作,堅持以發展特色農業為主方向,采取“公司(合作社)+科研 +農戶”的模式,著力打造茶葉產業、蔬菜生產、紫金春甜桔、紅肉蜜柚、生豬養殖、三黃胡須雞養殖等“六大基地”,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特色化,增強農業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實現“以特富農”。
“接下來,我們要在創品牌、保質量、提效益、抓營銷、促發展等方面做文章,著力推進現代農業,加快實現融合發展。”縣農業局副局長葉杏芳表示。
大力打造農產品品牌。紫金縣積極申報紫金春甜桔、藍塘土豬的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打造紫金茶葉公眾品牌,供茶企共同使用。大力鼓勵茶葉、紫金春甜桔、藍塘土豬等農業企業自主創建品牌,注冊商標,支持申報“三品一標”和名牌產品認證,對獲得認證的農業企業,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不斷提高農業執法監管能力,以最嚴格的監管措施,深入開展農資產品專項打假整治活動,進一步整頓和規范農資市場秩序。落實重點區域、重點環節及大型農業生產基地的監管工作,讓群眾吃得放心、吃得健康。同時,與華南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高等院校建立起長期的合作關系,加強技術合作,提升生產管理水平,從而提高農產品產量、質量以及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發展現代休閑觀光農業。搶抓全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特色小鎮,美麗鄉村”行動機遇,利用現有旅游資源和便利交通條件,促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美麗鄉村特色小鎮建設有機結合,推動紫金春甜桔、蜜柚等農業產業發展。支持引導將果園改造為休閑觀光農業旅游景點,吸引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消費;鼓勵果園與旅游公司合作,開發果園鮮采體驗游;發展融合田園風光、美食休閑于一體的“農家樂”,以此帶動茶葉、紫金春甜桔、蜜柚、藍塘豬等產業增效,促進農民增收。
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在縣城商業區選擇一個地方規劃建設1個規模適中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配套農殘檢測、批發交易、倉庫貯藏等設施,完善市場流通體系,著力打造全縣農產品集散基地和物流中心。加大農產品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擴大紫金農產品品牌知名度。組織名特優新農產品企業參加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區舉辦的各類農業博覽會,擴大外界對紫金農產品關注度,推介紫金農業投資環境。大力鼓勵、引導農產品銷售企業聯合組建電商平臺,爭取企業到天貓、淘寶、京東商城等零售平臺開展業務,提高“互聯網+”農業企業輻射能力和跨區域營銷能力。
“相信這些舉措的實施,一定會給紫金的現代農業帶來更大的發展?!笨h農業局的負責人表示,接下來,要不斷完善資金配套政策和扶持措施,圍繞打造深莞惠特別是龍華新區市民優質安全的“菜籃子”,加快融入深莞惠3+2經濟圈,著力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生活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