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梅+++++江考文
俗話說,高山云霧出好茶,此話不假。
日前,筆者來到紫金龍窩鎮彭坊村,走到山頂,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茶樹,無邊無際,一片青蔥;三五成群的茶農,在茶葉叢中忙碌著。蔚藍的天空和綠色的茶園融為一體,宛如一幅清新美麗的風景畫。走進茶園,一種淡淡的茶香撲鼻而來,令人流連忘返,陶醉不已。
“紫金縣位置處在北緯23°10′-23°45′,臺灣阿里山的緯度是北緯23°31′,你會發現北回歸線附近都是能產出好茶的地方。”隨行的紫金縣承龍嶂龍王綠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東靈如此強調茶葉種植地理位置和環境的重要性。
據介紹,紫金種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深厚。作為客家地區,紫金縣也有著蘊含古老茶道的“擂茶”,尤其在紫金南嶺地區,以擂茶待客是傳統禮節,好茶葉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原料。而該縣四面環山,水源干凈,空氣濕度適宜,非常適合茶葉種植。茶山周邊植被豐富,山頂常年云霧彌漫,土壤濕潤疏松,晝夜溫差大,遠離工業區,優良的生態腹地,成為茶樹生長和養分貯存的好地方。
縣農業局副局長葉杏芳告訴筆者,紫金縣種茶,大多集中在龍窩鎮,這里生態優美,適宜種茶的水光溫氣條件皆具,這也是黃東靈以茶為業、帶領農戶發家致富的重要選擇因素。由于一直高標準的嚴格管理,他的茶葉產品先后獲得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有機產品認證、國際標準產品認證等證書。
近年來,紫金縣以資源為依托,努力擴大茶葉基地規模,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大力發展有機茶、綠色和無公害茶,茶葉產業發展迅速,全縣茶葉種植近2萬畝, 龍窩、南嶺、紫城等地成為茶葉種植“專業鎮”,種植品種近40個。全縣現有茶葉龍頭企業6家,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49家。獲得QS認證的茶葉生產企業9家、茶葉技術人員100多人,有省級茶葉名牌產品企業3家、品種5個,無 害農產品認證茶葉生產企業4家;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和茶葉協會組織,茶農種植茶葉積極性大大提高,茶葉生產技術也得到改善,茶葉生產發展形勢喜人。繼紫金金萱烏龍茶在全省名茶評比中獲得金獎后, 2015年紫金龍王綠茶入選“嶺南十大養生特產”。“黃花閨秀”綠茶榮獲第十一屆“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特等獎,首屆“廣東省名特優新農產品”稱號。
“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農戶種植茶葉有收入,還解決了在‘家門口就業的問題,茶葉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據葉杏芳介紹,為了對外打響紫金茶葉品牌,今年6月,紫金縣舉辦了第十四屆中國(中山)國際茶業博覽會紫金專場,通過組團走出去,以茶聯商,帶動銷售,提升品牌。“今后,對于產品獲得‘三品一標認證及名牌建設的企業將獲得資金獎勵,縣里也鼓勵茶企在外開設茶葉專營店,打造線上線下的茶葉銷售平臺。”
據了解,在2016年7月召開的專題座談會上,縣委書記劉振林與全縣13家茶葉龍頭企業探討了如何做大做強茶葉產業事宜。劉振林表示,要有做大做強茶產業的信心和決心,加大媒體宣傳力度,提升紫金茶葉品牌知名度,把茶產業作為紫金農業一大支柱產業來打造。通過“科技興茶”“品牌興茶”著力打造紫金區域品牌,引導茶企種植、制作、營銷各司其職,業有專攻,形成產加銷三者有機結合的產業鏈;并以“文化興茶”包裝宣傳紫金客家人勤勞善良、熱情好客茶文化。
縣農業局局長彭少平透露,按照“創品牌,保質量,提效益,抓營銷,促發展”的方針,縣里已出臺《紫金縣加快茶產業發展促進精準脫貧工作實施方案(2016-2018年)》,將全面實施精品名牌戰略,提升茶葉產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貧困戶脫貧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力爭到2018年底,全縣茶園總面積達到3萬畝,茶葉年總產量達到3000噸以上,茶葉產業總收入突破10億元,農民年人均茶葉產業收入達到500元,帶動1200戶貧困戶脫貧,力爭把茶葉產業建設成為精準脫貧主導產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