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好++++曾瑜鋒
紫金縣山多地少,交通并不發達,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經濟也較為落后,是全省21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
針對紫金縣的先天條件和后天發展狀況,近幾年來,該縣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扶貧開發工作全局,以解決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為目標,以整村推進為平臺,大力推進各項民生工程項目,積極履行被幫扶責任,努力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三年幫扶碩果累累
“我們縣第二輪扶貧開發重點幫扶的貧困村共有67個,全部脫貧到位,村容村貌有很大的改變,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了很多,村集體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紫金縣扶貧辦副主任張國康向記者介紹說,該縣第二輪扶貧開發重點幫扶的67個貧困村中,省直單位掛扶13個、中山市掛扶30個、市直單位掛扶10個、縣直單位掛扶14個。據統計,至2015年11月底止,幫扶單位共投入扶貧開發資金5.491億,平均每村投入819.57萬元。這67個重點幫扶村中的5415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全部脫貧,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順利完成了三年的幫扶目標任務。
“在此期間,中山市的對口幫扶工作是比較有特色的,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據張國康介紹,第二輪扶貧“雙到”工作中,中山市安排42個單位(部門),派出111名優秀干部組成17個工作組,對口幫扶紫金縣30個貧困村,平均每個村投入資金約938萬元。
據悉,中山市著重突出產業幫扶和教育幫扶。在產業幫扶上,針對資金縣山多地少的特點,中山市先后投入近千萬元建設規模5000畝的扶貧開發“雙到”特色農業產業龍頭“紫金縣(中山)扶貧開發農業產業示范園”,開展油茶和茶葉基地建設、教育培訓、種苗免費發放等工作,輻射帶動貧困村建設產業種植基地,同時以產業基地帶動農戶參與生產經營。中山市幫扶的30個貧困村均開展建設了50畝以上的種植基地。
在教育扶貧方面,中山市先后投入1000多萬元,完成了37所學校教學樓、圍墻、教師宿舍的修繕等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和各種形式的助學送溫暖活動。“中山市很提倡教育扶貧,不但出資建設校園基礎設施,各工作組還紛紛設立助學金、獎學金,確保沒有學生因貧因病而輟學。”張國康說,“他們還從幫扶資金中,籌資300萬元設立了紫金中山教育扶持基金,入股我縣臨江工業園,確保每年用分紅所得的45萬元,長期幫助解決全縣貧困家庭子女入學經費困難的問題。”
在采訪中,記者獲悉,深圳龍華新區對紫金縣的幫扶工作也下了大力氣,可謂成效顯著。據了解,根據深圳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龍華新區結對幫扶紫金縣,結對幫扶時間為2014年至2020年。2014年10月,龍華新區成立了對口幫扶紫金工作指揮部,全面負責新區對口幫扶紫金具體工作。指揮部成立以后,各項幫扶工作迅速開展,其中龍華、紫金共建的臨江工業園已實現連片開發,也吸引了穩健醫療等高品質企業入駐。此外,按照省市考核結對幫扶資金投入的要求,每年龍華新區財政安排不低于2000萬元,2016年至2020年共計不少于1億元,保障對口幫扶工作順利開展。
新時期扶貧精準發力
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紫金縣嚴格按照核查、評議、公示等程序,對全縣貧困戶進行了地毯式核準。據悉,目前該縣245個行政村已核準的貧困戶共8109戶,貧困戶人口共22979人,其中可開發的貧困對象3509戶和15016人,不可開發的貧困對象為4600戶7963人。
“新時期精準扶貧,縣里高度重視,要做到精準發力,從整體上扎實有序推進。”張國康說,“這第一點,就是要真正做到精準扶貧全覆蓋。”據介紹,為確保不讓一個村掉隊、不讓一個貧困對象落伍,除54個省定相對貧困村外,該縣對面上的191個村分類進行幫扶,其中前兩輪已幫扶過的111個,由鎮派出第一書記和聯絡員,繼續實施幫扶;從未幫扶過的80個村,20個由市直單位幫扶,60個由該縣直103個單位進行幫扶。此外,對全縣245個行政村均派出了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隊,真正做到了精準扶貧全覆蓋。
以此同時,紫金縣還從相關部門抽調83名領導干部成立了新時期脫貧攻堅作戰指揮部,下設8個專責小組,總指揮由縣委書記擔任,專責小組組長由相關分管縣領導擔任,旨在統籌全縣各方力量扎實有效推進精準扶貧工作。
“要想穩定脫貧,產業扶貧也要精準。除開其他的幫扶措施,我們還把紫金縣分成上半縣和下半縣,打造不同的產業。”據張國康介紹,該縣著重實施產業穩定脫貧。在總結前兩輪“雙到”扶貧工作中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按照“一村一品”、“一戶一策”、“長短結合”的思路,結合各村的資源優勢和村民的種養習慣,積極探索“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農戶”、“互聯網+”等產業發展新模式。
目前,在前期調查摸底的基礎上,該縣明確了上半縣的龍窩、南嶺、蘇區、敬梓、中壩、水墩等鎮以發展種植茶葉為重點,通過“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將茶葉產業打造成精準脫貧主導產業;下半縣的九和、藍塘、鳳安等鎮,重點發展油茶、紫金春甜桔、紅肉蜜柚、有機蔬菜、藍塘土豬等特色品種,打造品牌農產品,帶動貧困戶發展生產、增加收入。
“此外,我們正在跟溫氏集團洽談,在上半縣搞養雞場。這些養雞場,預計一個人一年就能養15000只雞,由溫氏集團提供雞苗、疫苗、飼料、養殖技術等。雞養大了,也由他們統一回收。”張國康說,按照這樣的措施,貧困戶養雞只需要提供場地、人工和雞舍,而建設雞舍的所需費用,溫氏集團有一萬元的補助,政府扶貧資金再補助兩萬元,不夠的可以進行無擔保、政府財政貼息的貸款。
據了解,接下來,該縣將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落實各級責任,強化合力推進,逐戶制定和落實好幫扶措施,實行“靶向治療”,扎實推進扶貧項目實施,全面促進貧困戶“造血功能”的恢復,大力實施“一村一品”工程,全面開展精準施策,同時,也將參考廣西百色市平果縣的經驗做法,全力做好扶貧工作,確保全縣貧困戶如期脫貧,為該縣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