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原河源縣主體)是海陸惠紫黨的歷史組成部分,是全國最早開展馬克思主義傳播、開展農民運動地方之一。早在1919年,東源縣青年知識分子阮嘯仙就參加了廣東共產主義小組的活動,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共產黨廣東黨組織的創建作出了積極貢獻。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東源農民運動在海陸豐和紫金農民運動的影響下,1925年成立河源縣曲龍鄉農民協會,隨后在康禾、回龍等地成立24個農民協會,同時建立了農民自衛軍義勇隊、農民自衛軍警備隊等農民武裝。1927年夏,成立曲龍支部,直屬中共紫金特別支部領導。1927年8月,中共廣東省委指示成立中共惠(陽)、紫(金)、河(源)、博(羅)地委,開展革命斗爭;1929年11月,成立紫河特別區委員會,配合紅四軍進軍東江發動秋收斗爭;1930年11月,閩粵贛邊區第一次黨代會在大南山召開,決定建立中共海陸紫縣委,中共紫河特區委歸屬于海陸紫縣委;1931年7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成立惠紫河博縣委,從此,紫河特區委積極領導紫河人民開展秋收斗爭,全面發動農民群眾抗租、抗債、抗捐、抗糧斗爭,推動本地革命深入開展。
東源縣為中國革命付出了犧牲,作出了貢獻。據統計,1927-1933年間,東源有一萬多群眾參與了革命斗爭,12個村莊成立了蘇維埃人民政府,11人被評為革命烈士。
歷史事實說明,東源縣是海陸惠紫以及惠紫河博革命根據地的組成部分。為了進一步體現國家和省對革命老區的關懷和支持,東源縣的干部群眾希望上級部門充分考慮東源縣的革命歷史貢獻和現實困難,將東源縣納入貧困革命老區扶持規劃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