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清


早就久仰陳開枝的大名了,而真正認識他是在2016年的8月。
2016年8月13日,全國扶貧狀元、廣東省老促會會長、廣州市政協原主席、百色市人民政府顧問、百色市榮譽市民、百色市教育基金會名譽會長陳開枝,率領廣東省老促會常務副會長林華景等一行16人來到廣西,前往百色幫扶。
當晚,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黃世勇、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兼扶貧辦主任蔣家柏等領導會見了廣東省老促會一行并進行了交流。
8月的南寧,陽光依然燦爛,滿城綠色滿城花。然而,南寧美麗的景色是留不住廣東客人的。14日一早,廣西老促會會長張少康、副會長李先明、秘書長覃韋初、還有小編我一行就隨同陳開枝和廣東省老促會的同仁前往百色。
靖西—龍邦口岸
前往百色途中第一站是靖西。美麗的邊境縣—靖西地處廣西西南部中越邊境,南與越南高平茶嶺、重慶兩縣山水相連,邊境線長達123.033公里。有龍邦國家一類口岸和岳圩國家二類口岸、四個邊民互市點。
靖西縣境內山清水秀,四季如春,素有“山水小桂林,氣候小昆明”之美譽,自然景觀和人文古跡眾多,壯民族民俗和邊關風情濃郁,被評為“廣西優秀旅游縣”。
然而,陳開枝卻帶領大家直奔龍邦口岸。
龍邦口岸位于靖西市南部的龍邦鎮排干屯,是廣西西南邊陲的一個重要的陸路口岸,也是百色市三個邊境口岸中最重要口岸。途中,陳開枝認真的聽取當地領導近年來靖西的發展情況并參觀了龍邦邊防檢查站。
在口岸,陳開枝不但考察了繁華的中越邊貿交易,還親切的同邊境官兵交談,問他們的學習、工作情況、老家在哪里?還向官兵們贈送了他的作品集。
隨后,陳開枝饒有興趣地和大家一起參觀了邊貿。邊境的商貿果然很繁華,既有東盟各國大小特色商品交易,又有各種鮮美的特色小吃。在這里,我們既可看到中越兩國山水相連,又可看到中越兩國人民和諧相處的情景,和邊貿的興隆。陳開枝和廣東老促會的同仁興致勃勃的和商人們講價并很滿意的買到了各自喜歡的物品—香蕉、菠蘿蜜各種熱帶果干、特濃的越南咖啡,力氣大的還買了塊木質極好、不易變形的枧木砧板。
紅七軍戰斗過的地方—紅百色
陳開枝此次來廣西,重點當然還是百色。
百色城,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地勢險要,交通便利,是通往云南、貴州的咽喉。更重要的是,這里曾經是紅七軍戰斗過的地方。
1929年12月11日,鄧小平發動了百色起義。同時,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在百色成立。軍部設有司令部和政治部。司令部就設在粵東會館。
我們首先參觀了粵東會館。這是陳開枝第96次來百色,到了這里就好似回到了他自己的家。他如數家珍般向同來的廣東同仁和我們親切介紹這里的每一幅圖片。
隨后,我們前往百色起義紀念碑。
百色起義紀念碑正面鐫刻的是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的:“百色起義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十三個金色大字,背面是百色起義的紀事碑文,兩側分別是鄧小平、張云逸率領的廣西警備第四大隊來到百色,韋拔群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兩幅浮雕。自百色起義紀念碑建成以來,每年的清明節前后,都有成千上萬的人民群眾來到這里敬獻花圈,也有成千上萬的中、小學生在這里舉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自建成以來,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先后來到這里,向紀念碑敬獻花圈,緬懷百色起義的革命先烈。
在陳開枝和張少康會長的帶領下,我們莊嚴肅穆地向紀念碑敬獻花圈。
天若有情天亦老。在我們默默地向紀念碑敬獻花圈時,天空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
接著,我們參觀了百色起義紀念館。
百色起義紀念館,位于廣西自治區百色市東北郊迎龍山。由張云逸大將提議,經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批準,成立于1961年,原名“右江革命文物館”。1996年11月1日,經江澤民同志題寫,正式改名為“百色起義紀念館”。
1929年12月11日,鄧小平、張云逸、陳豪人、李明瑞、韋拔群、雷經天等領導了威震南疆的百色武裝起義。百色起義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桂系軍閥的囂張氣焰,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在“鄧小平與百色”的展廳里,可以看到鄧小平與百色的深厚情誼。當時年僅25歲的鄧小平受中共中央委派來到廣西百色,以非凡的膽略,力排“左”的干擾,毅然地作出與俞作柏、李明瑞建立良好合作關系的決策,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全面恢復和發展了廣西的黨組織。工農群眾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共產黨在桂系軍隊中掌握到約4000多人的隊伍,還委派9名共產黨員人和進步人士到左、右江9個縣擔任縣長,廣西革命形勢迅猛發展。俞、李反蔣失敗后,鄧小平同志在短短的50天時間里就成功地組織和發動了百色起義,又取得了龍州起義的偉大勝利,創建了全國矚目的左右江革命根據地。這使我們從中領略到一位共產黨員的寬闊胸懷和非凡的魄力。
“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熱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這一展廳的重要展品有鄧小平在紅七軍軍部起居室用過的油燈、被子、床鋪、筆硯和1930年秋用過的馬鞭以及1931年4月他寫給中央的《紅七軍報告》全文等文物,還有反映鄧小平心連右江革命老區、情系百色建設的珍貴照片等。
革命先烈的功名是不能忘記的。而建設紀念館紀念碑的功臣也是不應忘記的,廣西老促會的會長張少康正是當年建設紀念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從展廳的主題內容、布展的安排到每個進入施工的工程隊都一一落實,連每一塊漢白玉鋪墊他都要親自過目。他為紀念館能夠按時完工,可謂是嘔心瀝血。參觀中,張會長不時地向大家講述著當年建設紀念館時的艱辛和努力。滿滿的深情全部都匯集在他的文集《為了世代銘記那座豐碑—建設百色起義紀念館的經過》中。
祈福高中
百色的祈福高中在廣西應該是很有名的。有名的是這里不但環境優美,有好的師資力量,有勤奮上進的好學生,更有扶他們上馬又送他們一程的眾多好心人。
百色祈福高中:
欣聞百色祈福高中2005年高考本科上線人數、上線率、總分600分以上人數雄居百色市第一名,周勇祿、黃斯璇兩位同學勇奪廣西理科狀元、英語單科狀元的喜訊,我深感欣慰和喜悅。百色祈福高中自2003年首屆參加高考至今,高考上線人數三年躍上三個臺階,驕人的成績令人振奮不已。我們為百色教育事業所付出的努力得到回報,多年的企盼變成現實。三年來,百色祈福高中高考上線考生已近2500人,這些學生將是百色市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所在,必將推動百色綜合實力向更高層次邁進。我懇切期望百色祈福高中全體教職員工以今年的高考佳績為新起點和新動力,向更高的目標奮進,力爭以更優異的成績報答百色市370萬各族人民的關愛,報答百色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關心和支持。
這是2005年6月28日全國扶貧狀元陳開枝給百色祈福高中的賀信。這是一封令人感動,催人奮進的賀信。
一走進祈福高中,我們就看見一幅幅陳開枝、鄭梁煥珍女士一家以及廣州和香港的親人們長期以來傾情老區教育,關愛山區孩子表示衷心的感謝的大幅圖片和一組組學生考上名牌大學的照片。
這會,學校正值放暑假。沿著寬闊的校園,年輕的謝校長介紹說,長期以來,廣州和香港的親人們為百色的捐資助學事業做了很大量的貢獻。如今受資助的學生都勇于追夢、善于圓夢,都表示要向取得優異成績“百色少數民族助學班”的師哥師姐們學習,將愛心接力下去,讓更多的貧困學子通過知識改變命運,通過知識成就未來。
陳開枝認真的聽取謝校長的匯報,并不時地囑咐,希望學生們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辜負資助他們的人,爭取以優異的成績為學校爭光,
弄福公路
8月16日上午,從百色出發到凌云。
這么多年,陳開枝跑遍了百色。這一次,96次百色扶貧之路,他又來到了百色,又一次來到弄福公路。
“北有紅旗渠,南有弄福路”。廣西凌云縣下申鄉的這條路也深深影響了陳開枝的扶貧之路。
弄福路是彩架村通往弄福、坪山、閣樓村的村級公路,全長36公里,其中新修26公里。1999年8月份開工,次年元月竣工。僅4個月,就筑好了這條被人們稱作“鬼門關”的公路。弄福路的施工得到了廣州的援助。當時,陳開枝在工地上就安營扎寨了好幾個晚上。
驅車爬上弄福路。蜿蜒盤旋的公路就像一條龍一樣鉆洞子、繞彎子,并時而游走在山澗,時而騰云駕霧在云端。向前看向后看,都既驚又險,可以想象,當年修建弄福路的人們克服的困難有多巨大。
看到陳開枝的到來,弄福村的正在道路的兩旁掰著金黃玉米的村民,都紛紛前來打招呼,滿臉幸福地告訴我們:“原來要走兩三天的路,現在只需要幾十分鐘就可以搞定。”如今的弄福路,已經成為凌云縣的旅游景點,還被確定為“艱苦奮斗教育基地”。
隨后,我們前往樂業,考察了形成于6500萬年前的樂業天坑群。
陳開枝不顧76歲的高齡,率先登上了高高的觀景臺,望著險峻奇絕的大石圍天坑。望著如此壯麗的中國山河,連聲稱贊廣西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并囑咐我們,不但要宣傳革命的百色、開放的百色,還要宣傳豐富的旅游資源,推動革命老區的旅游開發。
當獲悉聞名世界的廣西樂業大石圍天坑已于今年“十一”正式對游人開放時,陳開枝興奮極了。他不顧一路的勞頓,帶領大隊人馬徒步進入其中一個剛開發的天坑底部,并即興領唱了歌曲《我的祖國》。
一條大河波浪寬,鳳吹稻花香兩岸……
17日,我們又馬不停蹄驅車近四個小時于下午近17點來到田東。沒有休息,陳會長就領著大家奔向右江工農民主政府舊址。
右江工農民主政府舊址位于廣西田東縣平馬鎮。在舊址的黨旗下,兩廣老促會的同仁一起合影留念,共同祝福百色革命老區人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這些天,我們同廣東省老促會的同仁一起行走在百色這塊紅色土地的山水云間。所到之處,大家都認真聆聽,細心查看,深情緬懷。
在百色,兩廣老促會的同志進行工作交流。
廣西老促會會長張少康說,振興規劃實施以來,廣西左右江革命老區在扶貧、基礎建設、產業發展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老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貌也在加速改觀。但是,目前老區脫貧攻堅任務還十分艱巨。為此,今后一個時期工作重點是要促進脫貧攻堅戰和《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實施,要努力為老區發展爭取政策支撐。此外,還要利用紅色資源,弘揚老區精神等等。
陳開枝說,作為紅色資源的革命遺址,在弘揚老區精神中有著特殊作用,是其他的宣傳教育形式無法比擬的。因此,我們應進行修復和保護。2015年,廣東省老促會組織6個調研組分赴全省60多個縣(市、區)的老區,對革命遺址的修復保護情況進行了調研,并寫出了調查報告,引起省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對全省革命遺址的修復和保護工作起到促進作用。
第96次的深情
到2016年8月,陳開枝曾經96次到廣西百色了。在2005年,陳開枝從領導崗位退下來時,田東縣步兵鎮黨委書記王秀斌跟縣里的扶貧干部嘀咕“他老人家可能不會再來了”。但令他們沒想到的是,幾年時間他又來了30多次。
如果為了別的,陳開枝就不必那么頻繁地行走于百色大山間了。1998年,他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扶貧狀元”;2002年,《人民日報》發表長篇通訊《一個共產黨員的“百姓情節”》;2004年11月,陳開枝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東西扶貧協作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這么多年來,他一如既往,先后95次帶領廣東的干部走遍百色12個縣,為群眾排憂解難,為發展百色牽線搭橋,“輸血”與“造血”相結合,改革傳統扶貧機制,積極開展扶貧協作,并取得了可喜成果。
“如果我不堅持,隨時都可能退出,我就對不起(百色)人民,更對不起培育我的黨和政府,也對不起小平同志!”
“我計劃今后每年來二、三次百色,這樣,到我78歲時就可以實現100次的目標了。以我現在的身體狀況來看,不成問題?!庇啦谎跃?,這就是陳開枝。
在凌云、樂業、德保,在田東、田陽,每到一處,老區人了解到廣東省老促會的同仁到來,都熱情地說“廣東親人”。很多人對陳開枝的話也都耳熟能詳:“只要生命不息,扶貧就不止!”
“送客走,送客走,山纏水繞云悠悠;聽我唱支送別歌,萬句祝福飛出口;今日親人平安去,來年盼你再回頭……”
遠遠地飄來一陣陣深情的歌聲。(作者系《廣西革命老區》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