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啟躍
一件服裝褪不褪色,起不起球,會不會傷到皮膚,色牢度如何……隨著消費者越來越重視服裝安全,對服裝檢測的門道也越來越清楚。追本溯源,這些服裝標準的測定離不開紡織檢測儀器。
創建于1988年的溫州市大榮紡織儀器有限公司,經過近30年的發展和技術積累,目前已經成為行業內生產銷售規模最大的企業。大榮紡儀的銷售總監張孟勝接受了本刊專訪,暢談大榮與紡織檢測儀器近年來的發展趨勢
功能性,在線檢測走俏
記者;您認為未來幾年紡織檢測儀器行業走向如何?
張孟勝:行業有向功能性和在線檢測這方面發展的趨勢。譬如以前的檢測模式,就是紡織服裝企業把東西生產出來,這些面料服裝成品再通過我們的儀器進行一些標準的檢測。這種情況下,如果最終檢測不合格,企業想彌補一些損失就很困難。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現在出現了檢測環節前移到生產環節的趨勢,這樣在生產過程中通過檢測數據的反饋,基本就可以預測產品最終符不符合標準,這就是在線檢測。
記者: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變化?
張孟勝:從我們紡織檢測儀器生產廠家來講,做這種改變主要反映的是一個市場需求,紡織服裝企業出現了這種要求對功能性和在線檢測的需要,因而我們要做出反應。從紡織服裝行業來講,跟近年的大趨勢分不開,紡織服裝行業面臨產業轉型升級的關口,對于產品品質要求更嚴,在提高紡織服裝附加值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這也就催生了功能性面料的產生。紡織市場上低品質的重復制造會日趨沒落,高品質產品將會成為主流。同時面對越來越大的競爭和生存壓力,希望能做到生產更加精細化,通過在線檢測來節省成本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記者:大榮現在已經跟上了這些市場變化嗎?
張孟勝:在常規的檢測儀器方面,我們已經基本做到了完全覆蓋。而面對市場上新的變化,我們近幾年實行了專業定制,共同開發的模式。把前端的服裝面料生產廠家拉到我們的設計生產環節,傾聽他們的需求,讓我們的產品最大化地滿足客戶的需要。
記者:市場對這種定制服務反應如何?
張孟勝:坦白說,目前這種定制產品在我們的總銷售額中所占比例還不是太大,但我們覺得這是一種趨勢。客戶在使用過定制產品之后,覺得很合適自己,就不會再變更成別的產品。
紡織檢測儀器也在“走出去”
記者:您公司的產品銷往很多國家,包括印度、越南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那邊市場怎么樣?是否和紡織業遷出趨勢有關聯?
張孟勝:現在對于國內的紡織服裝行業來講,確實有向這些地區遷出的趨勢,主要是利用那邊比較便宜的人力資源優勢。不光是東南亞,非洲也有的。而我們的紡織檢測儀器在這些地區的銷售,主要是隨著這些外遷的企業帶過去的。這些中國的老板,可能以前就是我們的客戶,隨著他們的遷出,我們的紡織檢測儀器也隨之走了出去。主要是這樣一種模式。
記者:您對這些新興第三世界國家的紡儀產業發展怎么看?
張孟勝:這主要還是一個過程,目前國內的紡織檢測儀器企業走到這些地方的規模還不是特別大。但是我覺得至少未來10年,紡織服裝行業往這些地方轉移的趨勢應該不會變,我們的紡織檢測儀器行業當然是要依附于紡織服裝生產的大趨勢。
記者:最近一些西方的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傳出一些制造業回流的趨勢,您覺得這會不會影響到紡織儀器檢測行業?
張孟勝:會不會影響到紡織檢測儀器行業,主要還是看會不會影響到國內的紡織服裝行業,因為這是我們的基本盤。我覺得影響不會太大。制造業回歸并沒有那么簡單,涉及到人力、用地、稅收等成本問題。尤其是紡織服裝的生產不同于iPohe這些的制造,紡織業是較早一批從發達國家遷出的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想重新回到發達國家不會很簡單。
記者:有沒有想過在東南亞國家設廠?
張孟勝:暫時不會,因為紡織檢測儀器是一個范圍小、專業度要求比較高的行業。我們在國內生產目前已經可以滿足國外客戶的需要,并且將生產線移到當地,生產管理未必跟得上。
紡儀行業,標準在完善
記者:大榮參與紡織檢測儀器國家標準的制定,您怎么看這件事?為什么大榮會被選中參與標準的制定?
張孟勝:首先紡織儀器行業標準化是一件大事。這是任何一個行業都要走的一條路,是一個行業走向成熟的標志。標準更多是靠數據說話,我們企業在將近30年的經營中,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和數據,能夠為標準的制定提供專業的意見。我想這是我們能參與標準制定的重要原因。
記者:參與制定國家標準,對企業有什么啟發?
張孟勝:參與行業相關標準的制定,可以讓我們掌握很多行業前沿的東西。對我們的產品更新改造也很有幫助,方便與行業先進水平和國際先進水平接軌。同時參與行業標準制定也是一個提高企業自身影響力的好機會。
大榮的未來戰略
記者:最近幾年大榮的戰略目標是什么?
張孟勝:常規性面料依然是企業的生命線,在五年內還會占據利潤的主導地位,但功能性面料將會越來越多。鏈動需要時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儀器生產廠家銷售情況。目前,大榮紡儀的儀器已經比較成熟,在穩定性、準確度等方面基本沒有問題了。日后紡織市場將會越來越細分化、差異化,同樣,儀器廠家的發展也是如此,憑借一家之力做完所有市場是不可能的,立足市場的各家都應該有自己的優勢,這才是成熟市場。
未來,我們會在穩定常規檢測儀器生產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滿足市場的個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