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羿均
摘 要:有機蔬菜指蔬菜種植過程中,不添加轉基因成分,使蔬菜生長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實現蔬菜種植綠色化發展。為了進一步提高有機蔬菜在人們日常蔬菜種植中的廣泛應用,本文對有機蔬菜的生產土壤培肥技術進行淺析。
關鍵詞:有機蔬菜;土壤培肥技術
中圖分類號:S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14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有機食品成為人們追求綠色生活的重要體現,為了保障人們的生活質量,對有機蔬菜種植實施科學管理,實現人民生活水平綠色發展。
1 有機蔬菜生產土壤培肥的指標
有機蔬菜土壤培肥的指標為:蔬菜種植土壤層為中厚度,土壤黏著度適中,土壤溫度需要依據種植蔬菜的最佳生長溫度為最佳標準,一般情況下,有機蔬菜種植的溫度在7~10℃之間為最佳;此外,有機蔬菜種植的土壤pH值為6.5~7.5之間的偏堿性土壤為最佳,從而保障有機蔬菜種植中土壤有機物,以及氮、磷、鉀的含量,實現蔬菜種植有機生長。
2 有機蔬菜生產土壤培肥技術的理論依據
2.1 微生物理論
有機蔬菜種植中土壤培肥技術的科學應用,需要準確的理論依據作引導。微生物理論是主要的理論依據之一。蔬菜的成長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其中一部分營養供給來自于種植培育的后期供給;另一部分也需要從土壤中吸取,土壤中微生物是有機蔬菜營養的主要來源。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土壤酶活性、原生物、線蟲等形式[1],這些生物將土壤中的部分有機成分轉變成為有機營養成分,為有機蔬菜的生長提供肥料保障。
2.2 土壤改良理論
加強土壤肥力,保障有機農作物的生長,應用土壤改良理論進行土壤培肥處理。有機食品種植中主要依靠土壤自身營養和外部施加有機肥對農作物生長實現營養供給。從土壤自身入手,應用外部改良技術,保障土壤中有機成分,適當對土壤進行有機物的補給,保障有機食品種植的土壤應用形成良性土壤應用循環,實現綠色種植農業的發展。
3 有機蔬菜生產土壤培肥技術的實踐探究
3.1 科學施肥,增加土壤有機物含量
依據科學的有機食品種植理論,實現有機蔬菜生產土壤培肥技術的實踐應用。科學施肥,增加土壤有機物含量。外部施加有機肥是保障有機種植土壤肥力的主要渠道。農戶進行有機土壤培肥時,注重把握培肥的時間和培肥量的多少。一般而言,有機蔬菜的土壤培肥時間分為3個時間點,分別為種植前期,種植成長期和種植后期。種植前期的培肥主要以氨基酸、種植激素類的生理性肥料為主,是為了保障對土壤自身進行改良,同時為農作物初期成長提供保障;種植中成長期添加農家肥、含氮磷鉀豐富的有機肥為主,促進農作物中有機成分的補給需要;種植后期的施肥主要應用營養轉化補給,同時具有較強的抗病蟲害的肥料作為主要的培肥來源,科學施肥,實現有機土壤的良性應用。
3.2 土壤理性化治理
農戶在進行蔬菜種植過程中,應當定期對有機蔬菜種植的土壤進行治理。及時除草;有機種植中,雜草的生長對有機蔬菜的種植生長造成危機,減少有機蔬菜生長的營養獲取,農戶可以適當的采用物理措施,對有機蔬菜種植中的雜草進行控制,同時結合人工除草,保障有機蔬菜生長;積極做好有機土壤的翻耕,提高有機土壤的松弛程度,保持土壤透氣性,實現有機土壤的科學治理。
3.3 做好土壤保水工作
做好土壤的保水工作。依據有機蔬菜自身含水量的要求,對土壤中的水份進行科學控制。有機農作物種植初期,受到外部自然環境的影響,我國農戶通常采用地膜保水法對有機土壤中的水分進行調節,同時結合定期的土壤翻耕,增強土壤中空氣流通性,在有機蔬菜種植過程中,每隔3~5d進行一次澆水灌溉,注重對土壤中水分的保障,為有機蔬菜的種植提供豐富的水分,提高有機蔬菜產品的水分需求,保障有機蔬菜的成長。
3.4 結合種植植物的合理調節
有機蔬菜培肥技術的應用也需要結合種植作物進行合理調節。例如:農戶可以在有機蔬菜種植基地中適當的種植黃豆、紅豆等含有豐富有機成分的農作物進行有機土壤調節,保障土壤中氮磷鉀的含量,對土壤中長期消耗的營養成分進行補給,避免有機土壤使用出現土地過度使用,造成土地板結,實現了現代農業種植科學發展。
有機蔬菜種植是指農產品種植完全依據農作物的基本生長規律進行農業種植,降低農作物種植中農藥應用比重。本文對有機蔬菜產品土壤培肥技術的探討,促進我國農業種植的發展,為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劉坤銘.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D].南京林業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