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

摘 要:本文通過實驗了解200g/L吲唑磺菌胺懸浮劑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和使用技術,以及該產品對馬鈴薯的安全性、產量、品質的影響,為該產品推廣提供可靠依據。
關鍵詞:馬鈴薯晚疫病;吲唑磺菌胺懸浮劑;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S435.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16
1 試驗對象
馬鈴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 de Bary)。
2 作物栽培、品種及環境條件
試驗區設在河南鄉試驗地,試驗地土壤為黑壤土,有機質含量4.1%,pH值6.7,前茬作物是玉米,秋整地、春起壟,土壤墑情較好。使用48%撒可富馬鈴薯專用肥做種肥一次施入,施肥量:40kg/667m2,始花期追施尿素15kg/667m2。機械播種,播種期為5月2日,馬鈴薯品種為克新13,6月5日出齊苗,出苗率92%以上。株行距為20cm×65cm。采用人工除草處理,對馬鈴薯生長無影響。
3 試驗設計和安排
3.1 試驗藥劑
200g/L吲唑磺菌胺懸浮劑:日本日產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提供。
3.1.1 對照藥劑
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江蘇龍威化工有限公司生產。
3.2 小區安排
小區面積(或植株數):26m2(寬0.65cm×4壟×10m 長)。
重復次數:4次重復。
3.3 施藥方法
人工進行葉面噴霧。
3.3.1 施藥時間及次數
每間隔8d施1次藥,一共施3次,時間分別為7月3日(馬鈴薯初花期始見病斑)、7月11日(馬鈴薯盛花期)、7月19日(馬鈴薯盛花末期)。
3.3.2 使用容量
處理1:200g/L吲唑磺菌胺懸浮劑制劑用藥量2mL加水4.7mL;處理2:200g/L吲唑磺菌胺懸浮劑制劑用藥量3mL加水4.7mL;處理3:200g/L吲唑磺菌胺懸浮劑制劑用藥量4mL加水4.7mL;處理4: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制劑用藥量15.6g加水4.7mL;處理5:空白對照。
3.3.3 防治其他病蟲害的藥劑資料
使用菊酯類農藥防治二十八星瓢蟲。
4 調查記錄和計算方法
4.1 調查次數
第1次調查:(7月3日)調查病情基數;第2次調查:施藥后間隔8d(7月11日);第3次調查:第2次施藥后8d(7月19日);第4次調查:第3次施藥后10d。
4.2 調查方法
施藥前、下次施藥前和末次施藥后10d調查防治效果,每小區5點采取對角線的方式取樣,每點取2株馬鈴薯,調查全部葉片。
藥效計算方法:
4.3 對馬鈴薯產生的影響
通過施藥后觀察,馬鈴薯沒有發現矮化、畸形及皺縮現象的發生,這證明200g/L吲唑磺菌胺懸浮劑在試驗劑量范圍內對馬鈴薯生長安全。
4.4 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每個小區取中間行1m2,株數相同,單獨測產,單獨收獲。從測產結果來看,藥劑處理區均比空白對照區增產。處理1的產量為39500kg/hm2,比對照區增產8.90%;處理2的產量為40900kg/hm2,比對照區增產12.82%;處理3的產量為43000kg/hm2,比對照區增產18.59%;處理4的產量為38500kg/hm2,比對照區增產6.02%,明顯看出處理3的增產率最高,和處理2與對照(處理5)之間比較均達到顯著水平;處理1與對照藥劑結果相當,表明試驗藥劑對馬鈴薯產量提高上效果顯著。
4.5 對其他病蟲害的影響
未見對其他病蟲害有影響。
5 結果與分析
施藥當天調查病情,馬鈴薯晚疫病已有發生,病情指數在0.20~0.29之間。第2次施藥前調查,對照區病情指數達到5.45,而施藥處理病情無大進展,各處理病情指數在0.27~0.59之間,防效在82.89%~92.75%之間;第3次施藥前調查,對照區病情指數達到8.18,而施藥處理病情進展不大,各處理病情指數在0.40~1.25之間,防效在78.45%~90.53%之間;第4次調查為第3次噴藥后10d,對照區病情指數已達11.53,5個處理病情指數在0.87~2.25之間,防效在73.92%~86.61%之間,從防治效果看處理3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處理2的防治效果,比較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試驗藥劑防效好于對照藥劑防效,藥劑處理區與空白對照區比較,均達到極顯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