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琪 陳紅芝 馮紀南 陳菲芝 劉晶 楊德俊



摘 要:本文通過對天麻不同品種、不同試驗點和生態栽培方法探索在南嶺山區天然條件下栽培天麻,研究適合南嶺地區天麻生態栽培技術。
關鍵詞:天麻;生態栽培;品種選育
中圖分類號:S567.3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25
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單子葉蘭科中草藥,一般種植在林下陰濕、腐植質較厚、蜜環菌豐富,疏松肥沃pH6的微酸性土壤,地溫10~12℃以上開始萌發,15℃以上生長加快,地溫20~25℃最適宜蜜環菌和天麻塊莖生長,土壤溫度低于10℃進入休眠期,高于30℃天麻停止生長。天麻生長與濕度關系密切,年降雨量1000mm以上,平均濕度80%左右,多雨潮濕的氣候條件最適于天麻成長,含水量低于40%或高于65%時,不利于天麻生長發育,尤其是北半球6—8月份的生長旺季需較大水分,9月份以后,雨水過多則不利生長。
我國天麻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名。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徐錦堂等[1]進行了天麻野生變家栽的研究工作,自然感染蜜環菌的木材栽培天麻的研究大大增加了天麻產量,1971年在海拔50m的北京平原地區栽培天麻獲得成功,使得天麻栽培范圍得到進一步的擴展,周鉉[2]用種子繁殖實驗,達到了1%~10%的發芽率,播種所產的塊莖獲得了數倍的產量。20世紀70年代形成一套較完整的天麻無性繁殖栽培技術且人工栽培的天麻開始供應市場;20世紀80年代天麻的有性繁殖理論研究以及其播種技術有突破性進展,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并適合大面積生產的種子播種方法,其栽培的天麻開始大量供應市場。 國內天麻人工栽培技術比較成熟,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天麻產品基本上都是人工栽培的天麻?,F今對于天麻的栽培,主要圍繞如何提高天麻質量來展開。天麻的仿野生栽培能更好利用林地資源,提升天麻品質,提高價格,增加種植戶經濟效益。
本文主要探索在南嶺山區天然條件下栽培天麻,研究適合南嶺地區成本低,品質優的天麻生態栽培技術為天麻的穩產高產提供理論依據,為市場提供高價值的天麻產品,同時為當地農民提供致富渠道。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天麻品種是四川綿陽的純種紅天麻(GelataB1.F.elata)、烏天麻(G.elataB1f.G1aucaSChow)、從湖北宜昌引進了適于在室內栽培的宜紅優1號進行栽培試驗。種植環境為全天然南嶺地區。
1.2 方法
通過引進國內主要的天麻品種,進行適應性栽培試驗,考查其栽培性能及產量和質量等技術指標,然后進行雜交選育,獲得適應南嶺地區氣候和生態條件的優良品種。
在南嶺地區選擇了7個不同海拔、腐殖質資源較豐富的地點進行天麻野外生態栽培,每試驗點設3個重復小區,9個月后進行采收、測產。應用SPSS13.0軟件對測定數據進行方差分析,并用Duncan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比較,分析不同海拔高度、土壤類型、覆蓋植被等對天麻的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栽培方法:用有性繁殖1a生郴麻3號白麻塊莖(零代種)做種,種麻用量為500g/m2,菌材20kg,穴寬0.3~0.5m,深20~30cm,間距3m。種植天麻時先將穴底挖松,鋪腐殖質土3cm,平鋪一層樹葉,排放菌材,菌材魚鱗口夾密環菌,再放置已培養好的老菌材,相間距離6cm左右,魚鱗口處放上0代麻種,一根菌材上放6棵麻種,用腐殖質土填實間隙,蓋腐殖質土10~15cm,蓋枯枝落葉保溫保濕。
砂土:腐殖質少,含沙量多,顆粒粗糙,滲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氣性能好;腐殖壤土:腐殖質豐富,含沙量少,顆粒一般,滲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好,通氣;腐殖砂土:腐殖質較豐富,含沙量較多,滲水速度較好,保水性較好,通氣性能較好。
2 結果
2.1 品種對天麻產量的影響
對國內主要的天麻品種進行適應性栽培進行雜交選育,獲得適應南嶺地區氣候和生態條件的優良品種(見表2、表3、表4)。
雜交品種栽培試驗表明,3號的生態栽培性能更優,將其命名為郴麻3號。
2.2海拔對天麻產量的影響
從表5可以看出,H6和H4,2個點的天麻產量最高,H1和H7的2個點栽培的天麻產量顯著低于其他各點。H5和H6都在1300m左右,但土壤類型及覆蓋植被不同,H6點的產量顯著高于H5。
2.3 生態栽培方式對天麻產量的影響
本實驗對在不同土壤采用哇栽和壟栽2種方式種植天麻進行研究,為天麻的穩產高產栽培提供技術支持。
由表6可知,在含砂量高的土壤中用畦栽優于壟栽,在含砂量較低、粘度較大的黏性土壤中用壟栽優于畦栽。
3 討論
3.1 優良品種的選育
傳統的天麻育種采用自交或近交,所培育出的后代只能保持其親本的性狀,且多代繁殖后其遺傳品質下降,存在種性退化、抗逆力下降、產量降低等諸多生產問題。通過選擇遺傳異質性大、親緣關系較遠、能優勢互補的親本進行遠緣雜交,則可以獲得理想的穩產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雜交良種。本研究通過對國內主要的天麻品種進行適應性栽培試驗,能夠在南嶺地區生長的天麻品種進行雜交選育,獲得適應南嶺地區氣候和生態條件的優良品種。
3.2 生態栽培環境條件研究
3.2.1 土壤類型對天麻的產量有顯著影響
實驗選擇的土壤類型均可進行天麻的栽培,其中腐殖砂土優于砂土和腐殖壤土。雖然天麻生長繁殖的營養主要來源于萌發菌和蜜環菌供給,但肥沃的土壤、豐富的微生物利用菌材的培養、蜜環菌和天麻的生長。而且天麻生長對溫度、濕度、氧氣均有較高要求,土壤要求保溫保濕、通氣排水,通氣和滲水效果差易發生腐爛現象。此外,覆蓋植被與天麻產量有直接關系,草叢覆蓋試驗點天麻產量顯著低于喬木及灌從覆蓋試驗點,喬木及灌從覆蓋試驗點間天麻產量無顯著差異。天麻生長有避光、向濕的特點,在郁閉度較高的喬木林或密度大的灌木林合適栽培。
3.2.2 海拔對天麻產量的影響
通過多重比較分析天麻生態栽培中各因素對天麻產量的影響,研究發現在南嶺地區750~1510m海拔高度區間,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天麻產量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在1320m左右天麻產量最高。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植物的生長環境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尤其是溫度、濕度的垂直變化,使得植物的生物量和生物量構成受到影響。海拔每升高100m,溫度降低0.6℃左右是普遍的自然現象,而溫度是影響天麻生長的主要環境因子。天麻塊莖在地溫低于10℃時則處于休眠狀態,生長發育完全停止,10℃ 以上時開始萌動,20~25℃ 生長最快,30℃生長受抑制。南嶺地區夏季高溫,低海拔地區高溫達32℃,抑制天麻生長,隨著海拔升高,氣溫降低,濕度增大,這為天麻的生長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在海拔750~1510m 范圍內,天麻產量隨海拔梯度的上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趨勢,海拔1030~1320m天麻產量均在高位,在海拔1320m處產量最高,個體最大,反映出天麻對高海拔的良好適應,與王紹柏[2]等在湖北宜昌1000~1300m適宜建立紅天麻品種園的研究報道基本一致,湖南與湖北緯度、氣候條件基本一致,適宜的栽培條件相近。但與曾勇[3]等在黔西北地區海拔1800 m處栽培紅天麻產量最高的報道不相符,這可能與氣候和生態環境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天麻的栽培要講究因地制宜。
3.2.3 土壤對天麻產量的影響
天麻生長溫度10~28℃,平均濕度為70%~80%,土壤含水量低于40%或高于65%時,天麻生長緩慢,尤其是6—8月份的生長旺季需較大水分,濕度較大容易腐爛,天麻栽培土壤要求有一定保溫保濕能力,并有良好排水性能。天麻生長需要氧氣充足,氧氣稀少不利于蜜環菌生長,則生長受阻,栽培天麻的土壤要求疏松透氣。天麻生長的營養主要來自菌材,因此人工栽培以一般用含沙量高的砂土,排水透氣性好,人工澆水保濕,但砂土的保溫性、保水性差,室內栽培時可用空調控溫,室外栽培多用覆膜保溫。天麻的生態栽培中不采用人工保溫保濕技術,對土壤的選擇非常關鍵,需要選擇保溫保濕和排水透氣性能都好的土壤。含沙量較高的土壤疏松,腐殖質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濕度和保溫性能,促進蜜環菌和天麻的生長,因此腐殖質較豐富、含沙量較多的腐殖砂土最適合天麻的生態栽培。
3.2.4 栽培地主要覆蓋植被類型對天麻產量影響
天麻生長有避光、向濕的特點,天麻在野生條件下只能在林下生長,最適宜的植被覆蓋包括竹林、青岡林、櫟類林、木姜子林、樺木林,以及由李屬、山桐子、燈臺等樹種組成的闊葉林下,并且需要有草本植物覆蓋。這些植物的根能為蜜環菌提供營養,而蜜環菌則為天麻生長提供主要的營養物質。由于天麻多生活于林下或竹林中,許多高大植物形成了天然的蔭環境,麗蔭濕的環境正是天麻、蜜環菌理想的生長條件,因此天麻基地的選擇應根據當地自然條件,選擇喬木林、灌木林地。但是物種豐富度和物種密度如何引起天麻生長繁殖及產量的變化,以及土壤養分怎樣隨著水分進入菌材,影響蜜環菌生長,至今還未知曉,有待深入的研究。
綜上,南嶺地區天麻生態栽培的最優環境條件為:海拔1000~1300m左右,闊葉或闊針葉混交林或灌從,含有豐富的腐殖質,疏松、排水保濕性能好的林間地塊,坡向為半陰半陽的緩坡地,進行林下栽培。
3.3 天麻生態栽培方式對天麻產量的影響
天麻栽培的室外栽培一般采用畦栽,即挖寬0.5~1m,深20~30cm的畦,將地底土挖松趕平,順山擺放菌棒,在菌棒刀口處擺放好菌種(生產種)、菌枝。面上蓋土10cm,再蓋雜草樹葉等保濕。這種方式在保溫保濕,操作方便,但土壤透氣、排水性較差,南嶺地區降水量較多,部分地塊易出現天麻腐爛的現象。本實驗對在不同土壤采用哇栽和壟栽2種方式種植天麻進行研究,為天麻的穩產高產栽培提供技術支持。在含砂量高的土壤中用畦栽優于壟栽,在含砂量較低、粘度較大的壤性土壤中用壟栽優于畦栽。
壟栽和畦栽各有優勢,天麻的室外栽培一般以畦栽為主,保溫保濕,操作方便,但土壤透氣、排水性較差。壟栽土壤更疏松,能充分利用土壤耕作層通氣性好的優勢,有利于根系呼吸及排水,并可以減少土傳病害的為害,但保溫保濕性較差。但在夏秋高溫季節,易使地溫過高,若降水量小容易造成土壤干旱,不利于天麻生長。綜上,天麻栽培方式在含砂量高的土壤中用適合使用畦栽,在粘度較大的土壤中適合用壟栽。
參考文獻
[1]徐錦堂,郭順星,范黎,等.天麻種子與小菇屬真菌共生萌發的研究[J].菌物系統,2001, 20(1):137-138.
[2]王少柏,周鉉,楊崇仁.天麻雜交種的優勢[J].云南植物研究,1997(4):380.
[3]曾勇,蔡傳濤,劉貴周,等.不同海拔兩種天麻仿野生栽培下產量和品質變化[J].植物科學學報,2011,29(5):637-643.
作者簡介:王睿琪(1984-),女,湖南衡陽人,湘南學院,化學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遺傳育種與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