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雜交水稻制種被稱為雜交水稻生產的“母親工程”,而病蟲害是影響商品稻種質量及產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制種區病蟲害的防治至關重要。文章結合廣西桂北地區的實際情況,總結雜交水稻制種區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并提出具體的防控措施,旨在與廣大同行共同交流、借鑒。
關鍵詞:雜交水稻;制種區;病蟲害;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S43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36
廣西桂北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稻常年種植面積約14.73萬hm2,而在雜交水稻制種區,雜交水稻常年制種面積約0.267萬hm2,因此加強雜交水稻制種區病蟲害發生特點的研究,并提出具體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雜交水稻制種區病蟲害發生因素
在雜交水稻制種區發生病蟲害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 制種親本抗性因素的影響
雜交水稻制種過程中,制種親本不同,會針對各類病菌表現出不同的抗性。并且大部分組織通常是父本播出一段時間后才播母本,幾乎各個時期都有幼嫩葉片,大大增加了病蟲害的發生機率。
1.2 雜交水稻中菌源數量發生變化
與普通水稻栽培生產相比,雜交水稻的制種過程相對比較特殊,其生產基地通常不會發生頻繁的變化,這種相對穩定的制種條件導致制種區域病菌數量不斷增加,并產生生理小種,這些生理小種致病性較強,故雜交水稻制種區發生稻瘟病、紋枯病等病害的機率也會隨之增加。
1.3 氣候條件
高溫高濕條件對細菌的繁殖、真菌孢子的萌發都十分有利,且每種害蟲也有適宜的繁殖溫濕度,氣候環境變化會對雜交水稻制種病蟲害發生情況產生直接影響,比如22~26℃就是二化螟發育的適宜溫度。
1.4 栽培技術的影響
雜交水稻制種栽培技術與普通水稻栽培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水肥管理不當也會增加病蟲害發生機率。父本栽后要采用溝施或球肥進行單獨施肥,母本插后還要施肥,花期不遇時,發育進程快的一方要偏施氮肥,發育進程慢的一方要偏施鉀肥等調花肥,如果肥料施撒不當,會直接影響到稻田的通風透氣性,提高水稻稻瘟病及黑粉病的發生機率。
2 雜交水稻制種病蟲害發生特點
2.1 雜交水稻制種病害發生特點
2.1.1 稻粒黑粉病
雜交水稻制種母本張穎角度相對較大,開花時間長,柱頭外露率高,如遇到適宜的氣候,在母本抽穗授粉至成熟期就會發生,對制種的產量、質量產生直接影響,廣西桂北地區以y兩優系列最易感病。
2.1.2 稻瘟病
稻瘟病是最常見的水稻病害之一,其可在水稻整個發育期發病,具有傳播速度快、短時間內可對稻田造成巨大傷害的特點。其屬于一種真菌性病害,根據其發病部位及受害時期又可以將稻瘟病分為苗瘟、葉瘟、節瘟、頸瘟等,其中穗頸瘟為害最大。稻瘟病的發病誘因復雜,通常潮濕的氣候條件下發病率更高,廣西桂北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夏季高溫多雨的特點,故為稻瘟病的發生與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此外,長期使用氮肥不合理、長期深灌、土壤長期干旱、日照不足等也是稻瘟病發生的重要影響因素。
2.1.3 黑條矮縮病
植株感病后會出現分蘗增多、葉片短闊、僵直等現象,后變褐色的短條瘤狀隆起,地上數節倒生須根及高節位有分蘗長出,嚴重者會導致病株結實不良,甚至無法抽穗。白背飛虱、灰飛虱是傳播病毒的主要因素,蟲體染病毒后會終身帶毒。該病毒病株之間不互相傳播。該病具有發生范圍廣、暴發性強、發病初期癥狀不明顯等特點,且感病越早發病越重,損失越大。
2.1.4 稻曲病
稻曲病僅為害單個谷粒,使病粒無法結實,病菌侵入谷粒在穎殼內形成絲狀塊,后逐漸擴大露出病原菌孢子座。稻曲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主要隨氣流傳播,侵害水稻花器及幼穎。抽穗揚花期如遇低溫、多雨、光照不足、長期深灌等現象,都是誘發、加重稻曲病的重要條件。
2.1.5 紋枯病
紋枯病是雜交水稻制種大面積平衡增產的限制因子之一,菌種通常在土壤中越冬,故制種本田分粟盛期為高發期,會對植株的葉鞘、葉片、稻穗、莖稈等產生損害,引起植株倒伏或枯死。細菌可在水中形成菌絲,感染水稻,尤其是在高溫條件下會使發病率大大增加,故高溫季節前后是防治紋枯病的關鍵時期。
2.2 雜交水稻制種蟲害發生特點
稻薊馬從播下父本后到抽穗揚花期均會對水稻產生危害,先吃父本,后吃母本,因此稻薊馬的防治至關重要。廣西桂北地區稻飛虱主要包括褐飛虱及白背飛虱等,前期以白背飛虱為主,后期以褐飛虱為主,即白背飛虱主要在分蘗至拔節期為害。受害田塊稻葉發黃,分蘗減少,嚴重時水稻成片“落塘”枯死。褐飛虱主要在孕穗至成熟期為害。稻飛虱以吸食水稻植株汁液造成為害,導致稻株枯死,倒伏落窩。稻飛虱繁殖快,具有爆發性,還會傳播病毒病,對水稻為害較大。
3 雜交水稻制種常見病蟲害藥物防治措施
3.1 雜交水稻制種常見病害防治措施
3.1.1 稻粒黑粉病
稻粒黑粉病的防治要以不傷花器、不影響商品種子的外觀品質為重點,不宜大量使用含硫的多菌靈,共分4次用藥,分別于母本破口前1周、母本始花期、盛花期、灌漿期,用藥時間放在15:00以后,可采用30%的愛苗EC、18.7%滅黑靈WP等藥物進行防治;還可以采用除硫多菌靈膠懸劑,不僅可防治稻粒黑粉病,而且不會影響種子外觀色澤。注意稻粒黑粉病以重點環節為主要防控點,比如多雨、光照不足、適溫等氣候條件有利于病害的發生與發展,或者針對易感病品種加強防控等等。防控過程中要注重防治質量,藥物噴灑要做到均勻、全面,尤其是下層穗,噴藥時一定要注意噴灑,以徹底消滅病菌。如揚花期遇到大量降水,則要在降水后及時補噴藥物,以控制稻粒黑粉病的發生與發展。
3.1.2 稻瘟病
稻瘟病的防治要做好浸種消毒,使種子隔離病原菌,可采用抗生素“402”液劑進行浸種,并加強苗葉疾病的防治。除402外還有其它多種藥劑可用于浸種,不同的藥劑所占比例也有不同,402抗生素浸種時所占比例為70%,如采用異稻瘟凈乳劑浸種則所占比例為40%,采用克瘟散所占比例為40%,如采用撲霉靈則所占比例為45%。稻瘟病包括苗瘟、葉瘟、頸瘟等,要視具體情況采用防治稻瘟病的藥物包括三環唑、豐登等進行防治。如田塊處于破口、齊穗、揚花期等,要注意選擇適當的用藥時間,盡量選擇09:00前或15:00后,否則會對雜交水稻制種授粉產生一定影響。
3.1.3 紋枯病
紋枯病的防治要注意準確把握防治指標,通常分蘗末期穴發病率在5%、拔節至孕穗期穴發病率在10%~15%則要進行噴藥防治,主要采用10%井岡霉素AS進行防治,并在分蘗期、孕穗期、破口抽穗期各噴藥1次,注意噴區時要多噴父本,并用足水量,稻株基部葉片也要多噴灑藥物,以起到有效的預防作用。
3.1.4 黑條矮縮病
黑條矮縮病的防治要從5月下旬灰飛虱向秧田轉移開始,直至移栽秧苗前,要對父母本秧苗連續用藥,間隔4d1次;在遷移高峰期則要每天用藥,如蟲量特別高則要每天用藥2次,及時撲滅遷入田間的一代成蟲及二代若蟲。強化統防統治,堅持集體統一同時用藥,以最大程度上保證滅蟲效果,注意田梗上、田間的雜草要一并用藥,徹底消滅病毒。
3.1.5 稻曲病
稻曲病的防治可在破口前后進行,此時母本感染最敏感,故此地用藥可達到90%的防治效果。母本破口及始穗期可用20%粉銹寧粉劑進行噴霧防治,噴藥時盡量選擇晴天或降水間隙,藥液均勻細噴,注意下層穗要噴施。噴藥時盡量選擇下午15:00—16:00,以避開開花高峰,以免藥液影響母本受精;如用藥后24h內遇大雨沖刷則要補用藥1次。
3.2 雜交水稻制種蟲害的防治
稻飛虱的防治在水稻分蘗期每百窩有蟲1000頭、抽穗期每百窩有蟲1500頭即可防治。根據蟲情監測和田間蟲害發生發展情況,挑治、兼治蟲量發生一般的田塊,全面防治蟲量比較高的田塊,壓前控后,狠治上一代,在若蟲孵化高峰至2~3齡若蟲發生盛期,交替選用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較好的10%烯啶蟲胺AS、40%毒死蜱EC及速效性差持效性好的25% 吡蚜酮WP等藥劑,控制危害。稻薊馬的防治要充分分析其發生規律,通常可在秧苗4葉、5葉防治灰飛虱的同時防治稻薊馬,有蟲株達到15%~20%時則要及時用藥,主要藥物包括50%稻豐散EC、25%吡蚜酮WP、5%丁烯氟蟲腈EC等內吸型農藥,在第1次用藥物可間隔1周再用藥1次,如遇降水天氣再多加1次,各種農藥可交叉應用,以避免發生蟲僵苗。
3.3 預防為主,采取科學合理的農業防治措施
農業防治措施具有環保、成本低、效果好的優勢,因此在雜交水稻制種過程中,積極采用科學合理的農業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要選擇抗性好的、適宜的組合。雜交水稻制種過程中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以抗性較強的組合為首選,并進行輪番制種。注意制種過程中密切觀察病菌生理小種的變化情況,以提前采取預防控制措施;及時消除病蟲源。及時清除雜交水稻制種基地旁的雜草,不僅可以消除越冬蟲源,還可以減少病菌的傳播。采用強氯精對雜交種子進行浸種消毒,浸泡12h后去掉雜質,再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再進行催芽。浸種消毒后可有效提高種子發芽率,且可有效消除病菌。雜交水稻制種要選擇適宜的播種品種,盡量避免播撒糯稻,不僅糯稻自身抗性差,而且糯稻秧田還會成為水稻稻瘟病的發病中心,導致其它田塊其它品種受到影響;改進耕作栽培方法。雜交水稻制種過程中需要采取水田與旱田輪番耕作的模式,桂北地區為兩系秋制,這種模式可對水稻病蟲害生長發育的環境起到破壞作用,大大降低大規模發生病蟲害的機率。
4 結語
病蟲害已成為影響我國雜交水稻制種產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掌握好雜交水稻制種病蟲害的發生規律,適時采取防治措施,以提高雜交水稻制種產量。在實際生產中,可將將制種技術與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能夠更好地提高我國雜交水稻的產量,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海蓮,曾宜杰,徐善忠,等.水稻病蟲危害損失和防治效益評估研究初報[J].植物保護,2016,36(4):148-151.
[2]于湧鑫,陳思宏,馬學文,等.直播水稻病蟲草害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4(16):123.
作者簡介:彭炎(1985-),男,湖南省湘鄉市,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雜交水稻全程機械化制種與新組合制種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