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東
摘 要:大豆是東北地區種植的一種主要的作物品種,在其種植過程中需要結合具體的栽培條件選擇合適的種植模式,并且對其種植技術進行不斷的創新發展,使東北大豆能夠增產增收,對大豆種植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進行及時的改進調整,增加政策上及技術上的扶持,提高產量的同時還需要提高大豆的質量,逐漸實現東北大豆的標準化生產,增加大豆生產效益。
關鍵詞:東北;大豆;種植技術
中圖分類號:S56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72
在東北大豆生產中應該對成功的種植技術進行積極地推廣,將大豆的增加產量、提高質量、節約成本作為主要的生產目標去努力,實現精耕細作、科學施肥,并且對大豆的病蟲害進行有效的防治,對于不同生態區域的種植工作需要采取不同的配套技術,進行科學合理的田間管理,實現大豆的節約化種植與生產,逐漸的讓東北成為大豆的主產區。
1 東北大豆的種植方法分析
大豆品種的選擇,合理耕作與輪作。東北大豆在種植中應選擇和處理那些增產潛力較大、內部條件與外觀品質都達標的優質大豆品種,如合豐 35、黑農 33、魯豆 11等,要求種子發芽率需要在90%以上,純度在98%以上[1]。在種子播種之前需要對其進行精細挑選,將大豆的病種和雜質都清除掉,然后按照種植中具體的土壤環境及病蟲害方面的差異,去進行恰當的種植,有的可結合微肥、菌肥等進行拌種,這樣做能夠使種子的活力得到增強。種植大豆需要科學合理的實行輪作,在東北可以與玉米、小麥等作物輪作,盡量的減少種植過程中的重茬或迎茬的面積,秸稈還田增加土地營養,使耕地土壤更加的肥沃。在整地的時候需要對其進行深松,在實際的大豆種植過程中則需要借助深松旋耕機對當地的土地進行深松,使土壤具備更強的通透性,抗旱耐澇的能力也更加強大,深度大約保持在 20cm左右。
2 機械化播種與科學施肥
東北大豆一般會在每年的4 月下旬— 5 月上旬進行播種,地膜大豆種植日期可適當提前,東北地區用相應的播種機進行等距精量大豆的點播,使植株布局更加均勻,播種深度約4cm[2]。壟作大豆主要進行的是窄行密植,60cm大小的小壟種2行,90~105cm的大壟則可以種4行,行距間隔約為12cm,密度可以加大到 2.5~3 萬株/667m2,這樣可以實現大豆的增產。
東北大豆種植中需要采取測土配方施肥和分層施肥結合的一種施肥模式,依照土壤在肥力方面的不同及種植地氣候環境的差異,通過進行科學的化驗與計算,獲得拋灑化肥的最佳時間與用量。一般采取的是分層深施的手段,將底肥施在一定深度位置的壟下,施肥量需要占據總體的60%左右;種肥施在 4cm以下的位置,用量大約是總量的 40%左右;在大豆種植的始花期至終花期這段時間還應適當的進行葉面的噴施。可以讓大豆在不同的生長期都能夠獲得充足的營養供應,也使肥料的利用率提升了。
3 東北大豆的病蟲害防治措施
3.1 大豆霜霉病的防治及雜草的清除
霜霉病對大豆植株的生長會產生很大的危害性,主要危害的是大豆的幼苗及葉片、籽粒,在大豆發芽長出葉子后,霜霉病就開始發揮威力了,它會沿著葉脈的方向進行蔓延,葉脈的兩側會因為這種病害產生褐綠色的斑點,在每年的7、8月份是霜霉病主要的發生階段,如果遇到雨季這一病害的發生幾率還會上升,為了對這一病害進行有效的控制,減少對大豆生長的危害,就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對其進行防治,通常需要結合農業與藥劑防治2種方法。農業防治方法主要就是選擇那些抗病性強的種子進行輪作播種,藥劑防治方法主要就是使用40%的乙磷鋁可濕性粉劑,大豆種子質量在0.5%左右進行拌種。在大豆出苗之前還應該采用除草劑進行除草,為大豆營造一個更加健康的成長環境。
3.2 大豆生長中蟲害的防治
蚜蟲是大豆生長階段中存在的主要蟲害,在大豆苗的生長部位較集中,比如頂葉、嫩葉的背面,以刺吸汁液為主,會造成葉片卷曲、枯黃,造成大豆減產[3]。在每年的7月份對蚜蟲進行防治是最佳的階段,通常可以采取40%的氧化樂果乳油的1000倍液,加入溴氟菊酯乳油、抗蚜威粉劑與適量的水進行噴霧,能夠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另外,還有對食心蟲的防治,農業防治方面,主要就是使用抗蟲品種,在收割結束后要盡快晾曬。藥劑防治主要就是用 5%的甲拌磷顆粒劑 750~1000g拌土 10kg,在8月中旬前后撒于田間,每 4 壟撒 1 壟。
4 結語
現代化的東北大豆栽培技術得到了不斷的發展,逐漸的實現了大豆的機械化種植,使得大豆的產量與質量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在今后的種植中應該繼續對相關的栽培方法進行改進,對大豆品種的選擇以及施肥的平衡都需要特別注意,而且還應該重視大豆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的防治,結合農業防治與化學防治2種手段,促進東北大豆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增強東北農業發展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梁銥.大豆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分析[J].北京農業,
2015(25):49-50.
[2]鄭新利,張丙雙,寇賀.東北地區大豆生產主要問題及發展對策[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2(2):14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