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洪遠 張芳 周宏
摘 要:豬瘟是由病毒傳播的傳染性疾病,一旦爆發會使養殖戶遭受嚴重損失,甚至會為其帶來毀滅性打擊。豬瘟具有傳播速度快、發病率高的特點,現階段對于豬瘟的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了解豬瘟的流行現狀并采取積極有效的防控措施,仍然是降低豬瘟發病率、提高養殖戶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豬瘟;流行現狀;防控
中圖分類號:S8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78
1 豬瘟病原特征
豬瘟病毒是該病的主要致病病毒,而引起病豬出現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是豬瘟病毒對機體的淋巴組織具有吞噬性,導致其免疫系統出現嚴重損傷。豬瘟主要分為最急性、急性、亞急性、慢性等幾種類型,不同的類型表現出不同的癥狀。其中最急性型多發于豬瘟流行初期,發病突熱,主要癥狀表現出高熱稽留、體溫急劇升高,四肢抽搐,全身痙攣,全身出現多處出血點或血斑,病程多在5d內,死亡率在90%以上。急性型是最常見的類型,主要癥狀表現為精神呆滯、萎靡,食欲減退甚至廢絕,后期可出現局部皮下出血點或出血斑。亞急性型主要癥狀表現為體態消瘦,后會由于身體衰竭而死亡,病理解剖可見腎臟、淋巴結等位置有明顯病變,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轉變而來,主要癥狀表現為低溫時高時低、食欲不振,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豬只消瘦、貧血、衰弱,行走時后肢無力、搖晃。病程可達1個月以上,多因衰竭而死,慢性型死亡率極高。
2 豬瘟流行現狀分析
隨著檢疫免疫技術的不斷發展,現階段豬瘟得到了較好的控制,其流行特點也較之以前有了一定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散發病例增加。近幾年我國基本上沒有報告過大規模的疫情案例,豬瘟主要以散發為主,且臨床表現不典型,豬只在各個生長階段都有可能被感染,小豬病死率高于其它階段;非典型病例增加。豬瘟病毒在傳播過程中,受消毒液、疫苗等防控方法的影響,會導致豬群感染弱毒的豬瘟病毒,從而發生一些非典型的病理變化。雖然病豬的死亡率大大下降,但是養殖戶的生產效益仍然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混合感染病例增加。現階段養殖業逐漸向著規模化的方向發展,而在規模化豬場養殖中單一病毒或細菌引起的疫病相對較少,通常由多種病毒或細菌混合感染,這種混合感染會降低豬群的整體健康水平,不典型的豬瘟感染病狀大大增加了豬瘟的診斷及防治難度;感染途徑多。豬瘟可通過病毒的糞便、吃過的飼料、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徑感染,而易感動物、昆蟲都有可能成為傳播媒介。此外,商品豬在交易過程中可能會遠距離傳播,因此感染途徑十分廣泛。
3 豬瘟的防控措施
在畜群中傳染病的流行傳播必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及易感動物等3個互相連接的條件,才能實現疾病的傳染,因此豬瘟的防控措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1 控制傳染源
控制傳染源可以通過將臨床診斷結合實驗室診斷來實現,對豬瘟病情做出迅速、準確的診斷,定期監測,及時處理病死豬、感染豬及重癥豬。及時隔離未發現病豬的豬群,定期監測;堅決淘汰亞臨床感染豬。日常管理中做好豬群的凈化工作,尤其是規模化的大型養豬場,要對種豬進行定期檢測,及時排除豬瘟病毒感染。如豬場受到污染,則要對所有種豬及后備種豬進行逐頭檢測,堅決淘汰陽性豬。如種豬群假定無豬瘟病毒,則要間隔半年即普查1次,進行反復凈化。如豬場未受污染則要堅持自繁自養,培育健康、無豬瘟的帶毒豬群。新引進種豬必須嚴格檢查,并隔離飼養30d以上方可混群。
3.2 切斷傳播途徑
豬群發現豬瘟病豬后要迅速對豬舍、豬欄進行消毒,包括飼養用具、養殖場四周等,消毒藥物也要交替使用,每周更換消毒藥物,以保證消毒的徹底性與有效性。引進種豬時一定要保證種豬經由當地檢疫部門檢驗合格,以防止病毒跨區域傳播。盡量做到產房與保育舍的全進全出,避免混養不同日齡的豬;加強飼養管理,保證充足飲水,降低飼養密度,對舍內環境溫濕度進行人工控制等。
3.3 提高豬只自身的免疫力
目前為保護豬瘟易感動物,采取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種疫苗。要根據豬場所處環境、豬體健康狀況、豬場規模及當地歷年來的疫情情況綜合考慮制訂具體的免疫程序和疫使用方法,嚴格按照免疫程序進行免疫。同時采用超前免疫和重復免疫等方法使仔豬產生較高的保護率。正常情況下3周齡進行首次免疫,2月齡進行二次免疫,商品豬后續不再免疫直至出欄;種豬則間隔半年免疫1次。在非安全區仔豬可進行超前免疫,并保證1h后吃到母乳,2月齡時進行二次免疫。實際免疫過程中可視具體情況在允許范圍內適度加大免疫劑量,以提高豬體內的抗體水平。此外,政府也應對養豬戶進行專業指導,根據不同地域的不同豬群為養豬戶制定適應的免疫程序。
控制和消滅豬瘟是一項難度較大的系統工程。當然,不管豬瘟發生的情況多復雜,只要耐心細致的做好綜合防治,豬瘟便可得到有效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