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毅
摘 要:針對馬鈴薯種植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分析,闡述了如何進行馬鈴薯選種和進行田間管理等,馬鈴薯的早疫病和晚疫病,總結防治措施、黑脛病的發病原因和防止措施和闡述了馬鈴薯的蟲害防止措施。希望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分析,為實現馬鈴薯的高產目標帶來一定幫助。
關鍵詞:馬鈴薯;栽培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98
馬鈴薯種植的整個過程中,如果不按照科學的方式進行選種、栽培和施肥等。就可能導致其出現疫病,加上人們對這些疫病沒有盡早發現,造成疫病的蔓延,最終導致產量降低。疫病的產生原因不同,環境的溫度和種植地塊的濕度均對疫病的產生具有直接影響。因此,要詳細觀察馬鈴薯生長過程,保障馬鈴薯生長在相對健康的環境下,病蟲害產生幾率。
1 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1.1 品種選擇
選擇脫毒馬鈴薯,春秋2個季節當中是其休眠期。如果要增大產量,則可以通過日間套種的方式,例如大白、荷蘭薯等。在對各種品種的馬鈴薯進行處理的過程中,要選擇優良品種,保證溫度在20℃左右,對其進行催芽生長之后,可以直接進行播種。但是在播種過程中,要將種子和百草清和草木灰之間進行攪拌,進而起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
1.2 切塊催芽技術
在進行馬鈴薯播種之前,保障每個馬鈴薯的切塊至少有一個芽,切塊完成之后,使用1:200的多菌靈和水進行勾兌,然后對馬鈴薯切塊進行消毒。
1.3 田間管理
對馬鈴薯進行田間管理,需要對地塊進行起壟,并松土和澆水等。針對氣候相對干旱的地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適當的增多澆水的量和次數,對其進行種植和管理的過程中,還要對其進行合理施肥,將地塊中的雜草去除。這種方式的管理,可以防止馬鈴薯自身莖葉在地表上狂張,從而保障馬鈴薯高產。此外,要注意的是在適當的時間播種,當天氣過低的時候,合理在地表噴施髙脂模進行地表保溫,預防當地軟土出現結板。
2 馬鈴薯常見的病蟲害及防治技術
2.1 馬鈴薯早疫病
早疫病主要表現是馬鈴薯相應部位出現了一些不規則斑點,對這一問題不夠重視,當病害發展到后期,就會導致發病馬鈴薯出現枯萎現象。這種疫病的發病主要因為馬鈴薯長期缺水、部分地區溫度較高或者缺少相應的肥料等。
對早疫病進行防治,可以對其設置相應的遮陽棚,從而降低局部溫度。此外,適當的施肥和澆水,結合馬鈴薯實際情況,適當的施加氮磷鉀等肥料,促使其充分生長。
2.2 馬鈴薯晚疫病
晚疫病產生原因是地表潮濕等。因為不精通地區的溫度有所不同,出現的晚疫病情況也有所不同,但是均存在著共同的特征,也就是在底層的葉片產生綠色的斑點,如果繼續發展,斑點會逐漸向上蔓延。晚疫病產生的情況相對復雜,對其進行防治主要有以下幾點:謹慎選擇種子,這種生命力強,對晚疫病具有很好的防止效果。對種植馬鈴薯的天氣情況進行認真觀察,如果遇到連續陰雨天氣,需要采取相應措施,以防止過度潮濕產生晚疫病。當馬鈴薯開花之后,對其施用相應的農藥,為了保障農藥試劑效果,需要在固定的時間內進行定期和定量的噴灑。
2.3 馬鈴薯黑脛病
黑脛病主要表現是被感染黑脛病的馬鈴薯要比正常生長的其他馬鈴薯植株小,葉片開始逐漸產生黃斑,這些黃斑漸漸的向著整個葉片蔓延,莖塊位置逐漸出現病變,主要特點是其顏色開始逐漸變黑,同時還出現了腐敗現象,靠近馬鈴薯,有異味出現[1]。此外,這些感染黑脛病的馬鈴薯植株和相應的土壤之間粘合的不夠牢固,只要稍不小心,就會導致其植株和相對應的土壤出現分離。
針對這種疫病,可以采用以下幾點進行防治:采用和早疫病防治相似的措施,選擇相對健康和抗病能力較強的種子,從而在根源上防止出現疫病。在進行馬鈴薯切塊的播種時,需要采用適當的化學試劑進行浸泡。在田間如果有馬鈴薯感染黑脛病,需要將其與健康的馬鈴薯之間隔離開來,如果黑脛病相對嚴重,則需要將其及時銷毀,并對周邊的健康馬鈴薯進行全面性的檢查,以防止其感染黑脛病。
2.4 地下的害蟲
在馬鈴薯田地中,地下的害蟲是人的肉眼無法看到。對這些蟲害進行防治,具有一定難度。具體的措施是:當秋季收獲之后,需要大面積翻整田地,這樣做可以將蟲害在地下修筑的越冬場所進行破壞,還能夠將田間雜草去除,借助這些蟲害的特點,采用相應的現代科技,例如人們常用的性引誘劑等,對害蟲進行捕殺。
3 結束語
馬鈴薯種植之前,需要對種子進行科學選擇,同時利用相應的藥液進行種子的浸泡,從而提升馬鈴薯抗病能力。在種植過程中,對馬鈴薯進行全面詳細的觀察,當發現出現病蟲害,需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應對,防止病蟲害進一步漫延。
參考文獻
[1]吳紹東.脫毒馬鈴薯種植技術及推廣研究[J].中國農業信息,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