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育紅 趙小汎
摘 要:土地整理中效益分析是土地整理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文以河北省邯鄲縣康莊鄉4個行政村為研究對象,研究其經過土地整理后產生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發現3大效益均得到較大提高。
關鍵詞:土地整理;資源條件; 效益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42
土地整理后可以增加耕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土地整理不僅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還能夠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產生顯著地社會和生態效益。評價土地整理后形成的效益已作為土地整理技術研究的基礎性內容,也是科學測評土地整理效果的標準。本文以河北省邯鄲縣康莊鄉整理項目為例,在資源條件分析的基礎上對土地整理的效益進行分析和評價。
1 項目區基本概況
項目區地處邯鄲縣西南部,涉及康莊鄉的吝家河村、東望莊村、中莊村和戶村鎮的霍北村4個行政村,研究區共分一片。研究區4至:南至吝家河村地、中莊村地,北至吝家河村地,中莊村地、霍北村地,東至中莊村地,西至吝家河村地、東望莊村地。項目區的地理坐標:N36°28′24″~36°44′0″,E114°16′50″~114°38′48″。
2 3大效益分析
2.1 社會效益
土地整理社會效益指土地整理實施后,對社會環境所產生的宏觀社會效應。即從社會角度出發,土地整理能為實現和諧社會發展目標(增加就業機會、縮小城鄉差別、公平分配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等)所做的貢獻與影響程度。
通過該研究的實施可新增土地面積151.4241hm2,新增耕地率72%,土地利用結構更趨合理。耕地質量得到明顯提高。通過研究實施,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增強抗御自然災害和自我發展能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2.2 生態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生態效益指土地整理行為主體活動影響了自然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使自然生態系統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產生的生態效應。
2.2.1 土地整理能有效保護耕地,改善水土流失
按照“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原則,堅持生態優先,研究區建設達到的有路必有林、路樹相依效果的減緩風害,既發展生產,又推進土地保護,實現農業可持續性發展。
2.2.2 通過土地整理建立防護林提高了農田抵御災害能力
通過研究區防護林建設,使研究區內林網控制面積有了提高和保障,林網參與形成了生物生產力高、穩定性強的復合農業生產生態系統,形成合力能量流,對自然災害具有巨大的抗逆性,能有效抵御干熱風對農作物的侵害。
2.3 經濟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經濟效益指經濟行為主體通過對整理土地過程進行資金、勞動、技術等投入所獲得的經濟效益。主要是通過對土地整理的投入產出進行分析。本研究主要采用靜態分析法對河北省邯鄲縣康莊鄉土地整理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
2.3.1 新增耕地經濟效益
根據近3a統計資料顯示,研究區耕地在土地開發前,小麥單產可達3720kg/hm2,據目前市場價格,小麥為1.6元/kg,玉米為1.5元/kg,按產值的40%扣除成本。種植制度為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
2.3.2 改造中低產田的經濟效益
土地整理實施后,項目區耕地質量和產出得到明顯改良,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例。玉米、小麥單產分別由2835kg/hm2、2205kg/hm2 增加為3720kg/hm2、2925kg/hm2,總產值分別由23.48萬元、19.48萬元增長為30.8萬元、25.84萬元,純收益分別由14.71萬元、12.18萬元上升為19.3萬元、16.15萬元。
2.3.3 靜態經濟分析
靜態投資收益率=新凈增純收入/項目總投資=101.79/1073.36=9.48%;靜態投資回收期=項目總投資/新凈增純收入=1073.36/101.79≈11a;項目每萬元投資新增耕地數量=新增耕地數量/項目總投資=151.4241/1073.76=0.141(hm2/萬元)。
3 結論
效益分析是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投資前期工作的中心環節,是土地整理決策的依據,其目的是論證項目是否適合建設,其投資的各項成本是否能在土地整理完成以后的利用中得到回報。土地整理是集水利、農業、林業、財政和扶貧于一體的綜合性的措施,可同時提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本文通過分析河北省邯鄲縣康莊鄉土地整理后產生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充分說明土地整理是增加耕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實現農村經濟發展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就我國目前情況看,各地區土地的自然條件、利用方式、土地特征均存在較大差異,在進行土地整理效益評價時,要因地、因時制宜,具體分析、區別對待,考慮土地整理區的自然條件,與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相適應,使土地整理能夠發揮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