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軍 黨爭勝
摘要:在資源和環境的雙重緊約束條件下,生態消費無疑是確保經濟平衡增長的必然選擇。本文主要探討現階段農村居民生態消費的意愿及制約因素,并據此提出對策建議,為適應經濟新常態,實現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環境和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進行有益探索。
關鍵詞:生態消費;經濟新常態;農村居民
中圖分類號:F063.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1-0000-01
引言
消費既是經濟增長的動力,又是發展經濟的目的,同時消費也是環境問題產生的核心。生態消費則是指人們為滿足個人對優美的生態環境和綠色消費品需要而消耗的各種物質資料和精神產品,它反映了人與大自然的協調發展(尹世杰,2002)。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將生態消費納入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體系之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消費模式。
一、農村居民生態環境保護的現狀
1.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淡薄
在一份中國社會科學院關于全國公眾環境調查報告中發現64%的公眾環境保護意識較低,其中,農村人口占到71.9%。由于我國長期以來的農村一直推行的是粗放型的生產經營方式,林木亂砍亂伐、資源過度開發,早已嚴重破壞了我國的生態環境。此外,農村耕作時對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也造成了土地及水資源的污染等一系列生態問題。
2.生態環境建設投入資金不足
生態環境保護是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作基礎的,而目前我國農村建設中,許多地方政府部門也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認識不足,一味地強調農村的經濟建設,對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認識不足,導致農村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投入的資金十分有限,因而很難使我國農村的生態環境問題得到根本改善。此外,很多地區和部門在大力發展農村的經濟建設過程上,沒有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與優勢,在生態環境建設中過度依賴政府的專項資金,也進一步制約了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
3.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缺失
由于受到人、財、物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使得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城鎮區域,從而導致農村的干部群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普遍較為淡漠,對生態環境污染的危害性、嚴重性缺乏足夠的認識。
二、農村居民生態消費行為影響因素分析
1.生態消費意識對農村居民生態消費行為的影響
生態意識就是人們為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形成的一套既能確保自己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又不會對生態環境構成危害的思想觀念,主要包括生態價值意識、生態心理意識、生態責任意識等內容。經驗數據表明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關心程度會顯著影響其生態消費行為,消費者對環境污染的感知越敏感越容易抵制亂扔垃圾等不良行為,并會更多的進行生態購買及消費。
2.文化因素(集體主義、天人合一)對農村居民生態消費行為的影響
集體主義文化則是一種恥感文化,例如一個消費者如果表現出對環境的破壞行為,則會被集體弱化其群體身份的認同。而在我國,出于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及對自身社會身份的認同,大眾的行為常常產生于集體的決策。實踐表明有集體主義傾向的個體比個人主義傾向的個體更容易表現出生態消費行為,即集體主義價值觀會對生態消費行為產生積極影響。
3.個人因素(生態認知、生態情感)對農村居民生態消費行為的影響
人們對生態知識的了解及對環境的感受會深刻影響人們的消費行為。許多學者認為生態認知是生態消費行為的驅動因素,生態認知與生態行為之間存在正向關系,但是生態認知并不必然導致生態消費行為,許多研究表明生態情感比生態認知和經濟因素更能預測人們的生態消費行為,甚至欠缺生態知識的消費者也會表現出積極的生態情感,即生態情感會正向影響生態消費行為。因此,生態認知、生態情感會對農村居民的生態消費行為會產生正向影響。
4.群體因素(參照群體)對農村居民生態消費行為的影響
許多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不僅是其個體動機與態度的反應,也是群體承諾及群體責任的表現。參照群體會通過信息、利益和價值表達三方面對消費行為產生影響。其中,信息是群體告知并強化個體應對環境問題的知識;利益是群體對個體環境表現認可的獎勵或懲罰;價值表達是群體內部表現出的一致性價值取向。
三、農村生態消費模式構建的措施
1.規劃設計農村綠化
對于農村的綠化規劃設計問題一定要加快步伐,可以以農村的房前屋后,道路兩側及農村的學校為重點,因地制宜地進行綠化設計,改變當前農村房前屋后垃圾成堆的局面。可通過建設生態休閑小區等措施提升農村的綠化水平,除此之外,可適當種植適合當地的綠樹、果樹等,使多種果木與林木相結合,起到經濟綠化兩不誤的作用,從而有利提高農村的生態化建設水平。
2.保護農村飲用水
干凈無污染的飲用水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保障,因此,必須對農村飲用水進行凈化處理,并不斷建立與健全農村飲用水的安全保障機制,加強對水產畜牧養殖水污染的治理,全方位保障農村居民的飲用水安全、健康、衛生。要嚴禁一切污染飲用水的行為并嚴格控制水產養殖污染,保障農村飲用水的水流通暢,水質達標,水源安全。應建立和完善農村飲用水的安全水質時時檢測系統,完善農村飲用水安全運行管理機制,進一步實現農村水資源的節約使用與高效利用。
3.政府加強引導
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環境保護技術研究機構的資金投入,同時不斷壯大農村環境保護科研機構以及研究人員,努力提高農村環保技術創新能力。政府應廣泛宣傳普及科學使用農藥的知識,并大力推廣可降解農膜的使用,嚴格控制超薄農膜的使用,治理環境污染問題。同時建立綠色食品檢測準入體系,倡導人們綠色消費、生態消費,保護環境。
長期以來,農村的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實現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不斷探索農村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切實有效地保護和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鑒于當前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十分嚴重,生態環境保護存在著許多問題,因此,一定要積極探索,尋找有效的解決措施,真正實現我國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尹世杰.關于生態消費的幾個問題[J].求索,2000,5.
[2]朱洪革.城市居民生態消費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J].生態經濟,2009,1.
[3]鄧建國.淺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及對策[J].環境研究與監測,2015(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