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家
摘要:現階段我國已經逐漸進入城市化飛速建設時期,失地農民的數量也處于不斷上升的趨勢,很多農民群眾沒有了土地,為了解決溫飽問題,大部分青壯年都選擇進入城市務工。而要從本質上處理好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就必須要抓好就業培訓工作,增強失地農民的技術能力和知識水平。本文結合筆者實際工作研究,針對失地農民就業培訓工作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失地農民;就業培訓;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1-000-01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城鎮化率正在以每年大約一個百分點的速度增加。失地農民在完成從農民到城市居民這一角色轉變的過程中,少數農民會由于對新生活方式不適應而出現悲觀的情緒甚至行為,部分農民也存在著就業壓力大、生活不穩定的情況,甚至個別農民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在解決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的這一時期內,就業培訓工作就變得更加重要。
一、失地農民就業培訓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失地農民就業培訓工作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培訓教育的內容也逐漸寬泛,培訓方式更加多元化,這就在無形中對培訓機構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失地農民就業培訓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培訓模式依舊是政府辦學為主,單一化的模式導致師資配套單一,無法符合新時期失地農民就業的多種需求;②培訓內容需要進一步拓展,比如說在一些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農業科技優勢充足,農業技術培訓發展非常快。當地政府部門往往抓住這一優勢,在對失地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的過程中,也將培訓內容偏向于農業生產技術方面,其他培訓類型相對較少;③培訓教師知識單一,授課方式陳舊。培訓機構的師資力量需要進一步強化,大部分培訓教師都沒有進行專業系統的進修學習,只能夠開展類似于引導性的初級技能培訓,使用面對面的課堂授課模式,很少組織進行實踐操作訓練;④培訓配套設施設備有待完善,部分培訓機構因為資金缺乏,部分培訓設施建設不完善,設備相對老化。很多課程基本上都是采取課堂口頭講授,僅用一份PPT和一張嘴就完成了整個培訓活動,失地農民無法參與更多的實踐操作訓練,實際技術能力很難得以提升。另外因為培訓場地缺乏,部分相對熱門的培訓課程不能夠組織進行,導致就業培訓內容和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之間不符合[1]。
二、做好失地農民就業培訓工作的對策
(一)提高培訓重視程度
失地農民是否可以順利的融入到城鎮生活中,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地方政府部門必須要尤為重視失地農民就業培訓工作。對失地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要與招商引資相結合。做到上一個項目,帶動一方經濟發展,幫助一批失地農民就業。政府相關部門在立項審批時,引導企業與勞動部門簽訂勞動用工合同,在開工奠基時與培訓機構簽訂培訓合同,在投入運營時與培訓合格的失地農民簽訂勞動合同。建立起失地農民中勞動力資源、企業用工需求、培訓機構培訓能力,三者聯動和對接的機制,有效幫助失地農民成功轉變為職業人。
(二)不斷創新培訓方式
培訓組織機構要加強和地方政府部門的溝通交流,組織開辦具有較強針對性的專業技能培訓課程,也可積極的和企業簽訂用工協議,推行訂單式培訓,培訓結束考核合格后即可安排失地農民上崗。通過與用人單位的合作,讓企業真正參與到失地農民就業培訓過程中來,將企業作為培訓現場,讓失地農民在進入勞動力市場之前便能夠熟悉基礎的操作技能與安全生產知識。促進就業培訓方式的創新和多元化發展,還是應當堅持以實踐為主,擺脫過去那種單一化的授課形式,幫助被征地農民掌握一技之長,提高自主創業、自謀職業、靈活就業的能力,使其盡快實現就業,穩定就業。
(三)逐漸完善培訓內容
失地農民和下崗待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以及外地務工人員在置業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必須要為其合理選擇培訓內容,防止對同一技能層次的人員實施重復培訓。具備一定文化基礎的年輕失地農民主要是培訓其實踐技能,比如說技工教育模式,通過全日制集中授課的形式讓其盡快成長為生產一線的技術工人。我們可以積極組織一些電工、焊工、汽修以及辦公自動化等培訓課程,努力讓其成為復合型人才;針對年齡偏大且文化水平不高的婦女,可對他們進行家政服務、保潔等短期內可以完成的技能培訓;對于技能單一化、文化水平不高的失地農民,應當對其給予較為簡單且就業面較廣的勞動密集型職業培訓。
(四)加大培訓資金支持
現階段,失地農民就業培訓往往是覆蓋到省市縣三級地區,而很少將其推廣普及到鄉鎮和基層農村,這一情況往往是資金不足所導致的。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必須要努力拓展失地農民就業培訓資金的籌措渠道,可通過建立培訓基金的方式,建設覆蓋鄉鎮地區的失地農民就業培訓組織來解決這一問題;另外政府部門還應當出臺更多的優惠政策,積極尋求和當地企業、職業院校之間的聯系與合作,更好的滿足基層農村失地農民的就業需求,最后還可以通過劃撥財政專項資金的方式來支持失地農民培訓基地的建設。
(五)提升農民學習意識
廣大失地農民必須要準確認清當前的就業形勢,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念,主動參與各種就業培訓活動,即便是通過了就業培訓之后也應當努力的學習新知識新技術,讓自己成為城鎮化建設中的重要力量[2]。加大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技能培訓、提升培訓和新型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的資金扶持力度,采取分期分批組織培訓方式,集中舉辦SYB培訓班,菜單式培訓創業典型,對返鄉農民工進行智力支持,為培訓者進行職業技能鑒定;對有一定資金、技術和創業意愿的返鄉農民工,廣泛開展創業意識教育,激發他們的創業就業熱情,引導其走創業之路,解決地方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三、結語
我們能夠從現階段失地農民就業培訓過程中存在的部分問題可以發現,我們在解決就業培訓問題中還具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不管是政府部門或者是培訓機構都必須要強調失地農民就業培訓的實際需要,盡可能的應用好所有可利用的資源,結合失地農民的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培訓策略,不斷提升失地農民就業培訓工作的實效性,確保廣大失地農民都能夠擁有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
參考文獻:
[1]龔向哲.國際經驗借鑒視域下我國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政策探究[J].農業經濟,2016,07:72-73.
[2]張雪雯,胡萬玉.失地農民再就業職業技能培訓的現狀和改進對策——以西安市長安區為例[J].新西部(理論版),2016,1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