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飛
摘要:本文在農村土地流轉的新形勢下,結合常州市正在大力實施的萬頃良田建設,提出了整合資源、加強管理、提高效率、構造綜合農村社保體系的戰略構思,并提出了不僅要注重經濟性保障,也要注重培訓、服務、心里輔導等一系列非經濟性保障,兩只輪子都轉動,這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建設、農村市場啟動都具有重大影響。
關鍵詞:土地流轉;社會保障體系;構造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1-000-01
一、理論基礎
古代、中世紀開始出現社會保障思想和制度,馬克思也曾經從社會再生產和社會產品的分配與再分配角度論述了社會保障的思想。現代福利經濟學派認為:國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實現經濟福利也即效用最大化的合理手段,國民收入在不同收入水平者之間轉移將會提高總的效用即經濟福利水平。凱恩斯的國家干預理論主張對資本主義進行調節,以促進經濟發展和為人民提供福利。新自由主義明確反對國家福利政策,認為福利國家具有明顯的制度缺陷。
二、背景介紹
不斷發展的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大生產,對傳統的家庭承包經營提出了新的挑戰,各地都在積極探索在穩定土地承包關系條件下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這是改造傳統農業、提高效率、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
金融危機發生后,國家開始調整發展戰略,眼睛向內,啟動內需,尤其是啟動農村市場,而農村社保體系建設成為能否成功啟動農村市場的基礎性條件之一。
在此過程中,不僅要讓農民能夠擁有享受社會保障的權利,還應該保障農民的生存和發展權,不僅要關注經濟保障,還應該關注勞動培訓、心理輔導、志愿服務等非經濟性保障,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重點社會問題之一。
三、經濟保障體系構建
1.整合多方資源,加大財政投入,構建資金保障體系和動態調整機制。以往的農民社會保障由于保障待遇低、財政補貼少,對農民沒有吸引力。在土地流轉的新形勢下,政府應審時度勢、果斷決策、有序推進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資金籌措應以“財政補貼為主,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定額繳費,個人按規定繳費”原則進行,盡力將農民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體系。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物價水平的上升,保障水平應該動態調整,讓農民也能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逐步提高生活水平,感受到政府的關心。
2.建立融資平臺。目前,常州市主要通過財政自有資金解決“萬頃良田工程”中社會保障體系構建的資金問題,資金籌措的壓力較大,為加大資金籌措力度,優化資源配置,應加快建立融資平臺,根據“萬頃良田工程”的特點,提高融資平臺籌措社會保障體系構建的資金,待工程驗收、指標騰出后予以歸還。
3.建立指標交易平臺。實施“萬頃良田工程”騰出的建設用地指標,通過“地票”交易的形式,掛鉤到中心城區使用,實行市場化配置,使指標效益最大化。同時,通過指標的交易,解決“萬頃良田工程”中社會保障體系構建的資金籌措問題。
4.加快農業招商。為加快實現土地效益,避免重復投資和浪費,應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力爭通過提前招商、提前流轉,并按照流入方的要求提前整理,提高土地開發整理的質量和效率。
5.生產性保障。如果從社會生產總過程的四個環節即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來看,現在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都處在狹義的非生產性環節上,保障內容主要是基本生活水平,即消費環節。雖然市場經濟條件下可以通過宏觀調控等手段達到某種程度的社會公平,但生產性保障才是最根本的保障。所謂生產性保障是指通過生產環節的努力和創造來實現基本生活的保障,這是對每一個個人和整個人類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保障。生產性保障重點在于有利于生產、促進生產,積極主動的幫助失地農民自立自強,投身于社會生產過程,逐步融入主流社會。只有生產發展,才能在跟高的水準上保生活。
四、非經濟保障體系構建
1.整合各方力量,加大培訓力度,使人人都有一技之長。土地流轉條件下的農民,剛剛洗腳上田,來到了城鎮,這是一個完全不同于他以往熟悉、適應的、嶄新的,又是陌生的環境。原先適應的生產技能已無用武之地,而新的商品經濟條件下的技能又是一片空白,這里面存在著一個巨大的轉換問題,政府可以整合各方力量,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針對農民的具體實際,推出一些合適的實用技能,加強失地農民的就業培訓,以推動失地農民由“體力型”逐步向“技能型”、“智能型”轉變,增強他們的就業能力和自身素質,增強就業本領,以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就業市場,努力促進其上崗就業。
2.統籌各職能部門,提供優質服務。失地農民來到城鎮,面對的是一個嶄新的、完全陌生的環境。現代社會體系下的城鎮既具有繁榮的經濟,又具有發達的社會服務業。對現代服務業比較陌生的農民應該補上這一課,政府應該統籌各職能部門、行業協會,主動提供農民所必須的各種服務。
3.加強文明教育、心理輔導,促使農民盡快融入現代生活。失地農民來到城鎮,面對嶄新的環境,會有一系列的心理矛盾、困惑、落差,從而或多或少的產生心理焦慮、心理問題,而對這些新問題,農民自身缺乏感知,迫切需要社會和政府高度關注農民的心理健康問題,依托相關專業機構,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普及、疾病診斷、輔助治療等,為失地農民撫慰心靈,也為幸福社區、和諧社會建設夯實基礎。除了心理困惑,城鎮的文明衛生、規則意識、法律意識、時間意識、效率意識等現代公民意識都有待教育引導,使失地農民慢慢提高自己的現代公民素養,逐步融入現代生活。
五、結語
土地流轉條件下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構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構建過程中我們既要注重經濟性保障,也要加強對農民的技能培訓、全面服務、文明教育、心里疏導、法律援助等社會性保障體系構造。同時,還要注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開放、動態發展,以應對經濟、社會、物價水平發展的新情況,保障農民的實際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改善。
參考文獻:
[1]何金穎.社會保障中的政府責任一評中國的政府責任問題[J].社會保障制度,2004(2).
[2]李紹光.政府在社會保障中的責任[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5)。
[3]涂文明.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模式的選擇和建構[J].理論導刊,2002(1).
[4]趙國輝.失地農民養老堪憂[J].中國保險,2005(9).
[5]秦士由.商業保險參與建立失地農民保障機制調查分析[J].保險研究,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