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軍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曹埠鎮農業服務中心
淺談垂直綠化生態墻的施工技術
王海軍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曹埠鎮農業服務中心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建筑施工是對能源、資源消耗量都較高的一種人類活動,為了迎合生態建設的需求,建筑設計與施工技術均進行了必要的創新,垂直綠化生態墻就是其中之一,這種施工設計能夠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一定的補償,文中將對垂直綠化生態墻的施工技術方法進行分析,并探究施工中的操作要點,最后提出施工開展中的注意事項。
垂直綠化;生態墻;施工技術
在建筑表面設計與地面相互垂直的、立體化的種植空間的技術就是垂直綠化技術,而承載該種植空間的墻體,就是垂直綠化生態墻。在建筑立面上開展垂直綠化設計能夠使人類的各項活動與自然環境有效的聯系到一起,體現出人類對生態與環境的關注,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且對該技術的探討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建筑施工中常用的垂直綠化生態墻施工技術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不織布養液種植技術,在該施工技術中,施工人員應當首先對墻面做好防水處理,避免后期使用中出現滲水等情況。在距離墻面某一距離或者墻面位置設置鋼結構架,作為結構層,同時將厚度為一厘米的PVC板放置于鋼結構架外。PVC板的作用主要在于防水以及加固。接著需將兩層厚度為三毫米的無紡布鋪設在PVC板外,并用鉚釘做固定處理。為了將植物的根部放置好,需最在外層的無紡布上做水平豁口,豁口的大小為五毫米到10毫米左右,根據實際需求進行調整。通常情況下,每平米可種植三十到六十株植物。在日常管理中,結構層中配備的機械泵以及噴淋設備會為植物補充營養與水分。
另一種是標準模塊種植槽技術,該技術中的種植槽包括灌溉、結構與單元三大模塊,灌溉模塊負責為植物提供日常所需的營養與水分,其構成包括電子閥、水泵、過濾器、水管、灌溉滴管、施肥器、程序控制器等,通常水管的布置會根據結構構件的情況設置,但有時也可以直接在結構構件中布置水管;結構模塊則負責固定生態墻,有時單元模塊會與結構模塊一起承擔綠化的任務,而有時單元模塊則會將結構模塊覆蓋住;單元模塊負責完成植物種植,每個單元都是獨立的個體,這樣便于隨時進行替換,其構成包括植物、生長基質以及種植基盤。
生態墻的施工主要包括六個步驟,第一是對種植中的塑料容器進行設計與加工,第二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綠化種植,第三是將綠化模塊按照實際需求安裝起來,第四是將日常所需的澆灌設施安裝到生態墻內,第五是對澆灌設施進行必要的調試,第六是對生態墻進行養護處理。
在這個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需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首先,是結構層的設計。結構層的穩定性、剛度以及強度應當能夠達到實際需求,能夠承載綠化模塊的重量。
其次,在塑料模塊的設計與施工中,其尺寸、構造以及形狀應當與鋼結構架的情況相符合,保證澆灌系統、容器等都能夠滿足實際應用需求,塑料模塊的外壁厚度應當達到五毫米,而中間隔檔位置的厚度應當達到三毫米,塑料容器應當一次成型,保證其高質量,同時其底部以及背部應當設置滿足澆灌需求的孔洞,綠化種植時,植被的根應當能夠從孔洞中穿出,從而更好的汲取營養與水分,同時也便于植物透氣,增加其生長的穩固性。
再次,是土壤與植被的選擇。塑料容器在設計中會留有可以放置土容器的小方格槽,在土壤的選擇上施工人員應當仔細斟酌考慮,首先應當將輕質營養土放置在土容器中,然后配以淺根系植物,這種植物的覆蓋能力較強,且其側根相對發達,此類植物在生長中能夠快速與營養土相結合,同時其具有較強的抗風性、耐濕熱性、耐寒性、耐旱性以及耐強光性。另外,在選擇植被時施工設計人員可以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等情況進行擇取,然后再匹配適宜的營養土。
然后,是模塊安裝施工。設計好的綠化模塊需要在角鐵支架上安裝,為了增加其穩固性并便于拆卸,可以使用螺栓或者通過吊掛方式安裝。
接著,是澆灌裝置的安裝。生態墻的背面是安裝澆灌裝置的主要位置,所有應用的安裝材料都要進行預制加工,在安裝時可采用滴箭與滴頭相結合的方式并對壓力進行必要的補償。澆灌系統中滴灌管道需要安裝在綠化模塊的相應位置,而滴箭則需要通過容器上的孔洞與土壤進行連接,整個澆灌系統受定時系統的控制。澆灌系統安裝完畢后需開展必要的調試,保證系統能夠正常運作,對綠化模塊進行均勻的澆灌,對壓力進行必要的補償則能夠保證流量恒定,即時壓力出現較大的起伏,水流量也不會有大范圍的波動。
最后,是養護處理。一方面是在運輸及安裝時,為了保證模塊能夠順利投入使用,植被能夠健康生長,施工人員應當在此過程中對綠化模塊予以必要的養護,避免其受到不必要的損壞與傷害;另一方面是竣工后,管理人員也要定期對植物做養護處理,使其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生長。
在施工建設中生態墻的設計應當與建筑設計有效的結合到一起,使其風格能夠保持一致,實現一體化建設,同時與建筑設計相結合也能夠使植物獲得更加適宜的生長環境;施工結束后,管理人員一定要關注養護工作,對生態墻進行全面的管理與保護,使綠化效果能夠達到理想狀態,在設計中應當預留一部分操作空間,以滿足后續管理的需求;在施工中,施工人員應當對當地的發展情況、氣候條件等因素進行綜合的分析與考量,最終選擇適宜的技術手段開展設計施工,將成本有效的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生態墻設計與管理技術已經趨近成熟狀態,只要設計人員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并作出慎重的選擇,就能夠實現最佳的綠化效果。
在環境友好型與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中,生態墻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在施工中,常見種植技術手段有兩種,在設計中應當對澆灌系統、結構架、模塊安裝、植被與土壤的選擇等予以關注,綜合提高綠化的效果,使生態墻能夠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1]陳勇苗.垂直綠化生態墻的施工技術[J].建筑施工,2012(11).
[2]岳拯航.建筑外墻垂直綠化設計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4.
[3]宋亞芳.垂直綠化在廈門市園林綠地中的應用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2.
[4]陳炎炎.辦公建筑外環境垂直綠化的應用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