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海 李亦唯
浙江工業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地下綜合管廊的運營管理模式研究
吳建海 李亦唯
浙江工業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是一系列系統化工程,必須要用系統的思維規劃、建設和運營。本文在對國內外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管理和運營調研的基礎上,總結我國地下綜合管廊運營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創新模式實踐探索,為今后我國的地下綜合管廊的運營管理模式提供一定參考。
綜合管廊;運營管理;創新模式
首先在管廊性質方面,我國尚未明確綜合管廊的特征屬性,導致在綜合管廊投資建設和后期管理方面出現了諸多爭論;其次在法律法規方面,目前我國的地下綜合管廊立法還處在初級階段,不僅缺乏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同時也缺少地方層面的具有較強操作性的管理條例或法律條文;[1]再次在管理協調方面,長期以來,我國市政管線的建設與管理已形成了獨立建設、獨立管理的格局,缺乏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規程條例,也沒有設置專門的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和管理機構,難以協調管理。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最為發達、建設規模最大的國家。日本的先進經驗在于立法優先。日本與1964年至1987年前后頒布并修改完善了《共同溝建設特別措施法》和《實施細則》。主要規定了規劃建設、管理及費用分擔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在規劃建設方面,日本政府明確規定了必須規劃建設共同溝的城市道路范圍,以及共同溝建設的管理主體、編制規劃、管理規程等;確立了共同溝使用申請、許可,使用權的繼承與轉讓,監督與處分等管理內容和管理程序。
歐洲是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最早的地區。地下綜合管廊在法國、英國等歐洲國家屬于公共產品,所以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費用主要由政府承擔,政府再以出租的形式提供給入溝的各市政管線單位實現投資的部分回收及運行管理費用的籌措。其運行管理模式常規是成立專門的管道公司,承擔綜合管廊及溝內管線全部管理責任。
我國臺灣地區地下綜合管廊的發展迄今為止已有30余年,并在這三十年里高速發展。臺灣在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過程中,政府是建設主力。成立了共同管道管理署,主要負責地下綜合管廊的規劃、建設、資金籌措及共同管道的執法管理。在共同溝建設費用方面,主要是由主管機關和管線單位共同出資建設的,主管機關承擔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費用與管線單位承擔的建設費用的比率為1:2,此外各管線單位以各自所占用的空間以及傳統埋設成本為基礎,分攤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費用。[2]
2003年,為解決城市管線事故隱患、道路重復開挖等問題,昆明市委、市政府決定啟動綜合管廊建設工程。成立了昆明城市管網設施綜合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隸屬于昆明市城建投資開發責任有限公司獨立運作,負責籌資、建設、運行、維護等工程全過程。昆明市政府特許經營期50年,政府在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上給予政策支持,不提供資金和財政擔保。在相關項目審批上,發改委簡化審批手續;在決定建設綜合管廊的路段,城市規劃局不再審批新的管線路徑,建設局不再批準新的掘路申請。[3]
地下空間立法是共同溝立法的前提和基礎。在立法內容方面,最重要的是制定地下空間方面的地方性法規,確立地下空間統一規劃管理制度、地下空間產權制度、地下空間有償使用制度,規定相關法律責任等。[4]其次,地下空間開發是城市建設的一部分,因此要實現其與城市建設相關法律進行必要的銜接,形成符合城市特點的規劃設計、施工驗收、維護管理等地方標準,建立科學合理的運營收費機制。
政府可成立專門管理共同溝的機構,其主要職責為: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前期,機構負責相關政策和具體方案的制定;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期間,主要負責投資、建設的監控;地下綜合管廊建成后期,則負責工程驗收和運營監督等。并通過立法明確管理主體部門職權,賦予相關機構綜合管理、審批權限,明確執法機構,賦予執法、處罰的權力,建立相應的共同溝建設管理模式。
我國共同溝的管理運營可參考新加坡的管理運營模式,秉持“協作型構建、公司化運作、物業式管理”的宗旨,建立專門的運營管理公司和管理團隊,研發智能管廊運維管理體系,慢慢實現對綜合管廊全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在其模式下,運營管理公司與入廊管線單位簽訂入廊協議,負責綜合管廊本體及附屬設施運營維護,配合入廊管線單位處置突發事件和應急管理,入廊管線單位則負責所屬管線設施的檢修、維護。
[1]王江波,戴慎志,茍愛萍.我國臺灣地區共同管道規劃建設法律制度研究[J].國際城市規劃,2011,26(1):87~94.
[2]關欣.國內外綜合管廊投融資現狀分析[J].山西建筑,2009,35(14):228~229.
[3]昆明市城建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企業投資建設和經營管理綜合管廊的實踐[J].城鄉建設,2014(12):18.
[4]高艷娜.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產權制度分析[D].南京理工大學,2005.
吳建海(1994—),男,安徽樅陽,浙江工業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政府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
李亦唯(1992—),女,浙江淳安,浙江工業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綠色發展與環境保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