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桂明
(龍江縣電業(yè)局,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100)
?
電力工程技術在智能電網建設中的應用
謝桂明
(龍江縣電業(yè)局,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100)
電網是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重要的基礎和支撐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環(huán)境的變化,電網運行環(huán)境也隨之發(fā)生改變。智能電網的建設是維護電網安全的重要途徑,通過分析智能電網特征,探討了電力工程技術在智能電網建設中的應用,希望促進我國電力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
電力工程技術;智能電網;建設;應用
智能電網是指在高科技技術基礎上,建立的智能型、全新電網。該類型電網以傳統物理電網為基礎,將通信、自動化等技術有機結合,融入物理電網中,最大限度滿足用戶對電力資源的需求,保障電能供應更加穩(wěn)定、高效。智能電網是科技與電力產業(yè)深度融合的產物,為電力產業(yè)智能化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后盾,對社會經濟發(fā)展具有巨大的推動力。智能電網在發(fā)展過程中具有顯著優(yōu)勢:一是降低能耗。以往電網規(guī)模大、運行效率低,且管控難度大,智能電網能夠將各個環(huán)節(jié)有機整合到一起,實現統一管理。二是智能電網科技含量高,融合現代技術,能夠快速解決故障問題。三是智能電網架構更強大,能夠應對各類惡劣的外部環(huán)境,保障供電穩(wěn)定性。可見,智能電網憑借自身優(yōu)勢,將成為未來電網建設及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我們應給予更多關注和重視。
2.1 電力工程技術的具體應用
利用電力工程技術可實現電網每個環(huán)節(jié)的供需平衡,提供給不同設備所需的電源,主要類型有直流電源、交流電源、恒頻及變頻電源,通常蓄電池充電源為直流電源,在變電所的運行過程中,還會涉及交流電源,在計算機的運行操作中,所需的電源均為高頻電源,根據設備及運行環(huán)境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類型的電源。
智能電網通常需要高質量且穩(wěn)定的電源能源,為保證達到電能的標準要求,可以利用電力工程技術中的諧波抑制技術,無功補償技術也可以保證電源能源的穩(wěn)定性。隨著技術的發(fā)展,電力工程也發(fā)生了變化,比如出現新設備與裝置、變換器類型的轉變、無功補償裝置的更新等。在某些國家和地區(qū),線路較長或輸電容量較大時,通常采用直流電源進行電能運輸。我國在電能運輸中,通常利用閘管變流裝置充當整流閥結構,有效提高了電網輸送的穩(wěn)定性,同時電網輸送容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利用逆變閘進行配電的過程中,能有效減少電壓的不穩(wěn)定事故及各種突然停電事故,提升了供電效果。
常規(guī)電力技術在電力公司中應用廣泛,比如:當公司的電力負載出現異常的電壓變化或出現電源突然中斷的問題時,會導致供電系統的供電電源異常敏感,甚至出現整體斷電情況,嚴重時會對人們生命財產造成威脅,我們可以通過更換電力設備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表明,使用兩套常規(guī)的電力設備能有效避免電力公司的斷電情況,再次投入使用后,還會極大提升公司電力質量水平。
2.2 柔性交流輸電技術
該技術作為一項新型技術,建立在微電子、通信控制等相關技術基礎上,能夠將污染小的新型清潔能源輸入到電網中。智能電網建設中,超高壓輸變電數量增加,因此,應積極引入新型清潔能源,減少對有限能源的過度消耗,且能將各類能源有效隔離。該項技術具有較強的適應性,特別是將其與智能電網的結合,能夠保障智能電網穩(wěn)定運行,能夠提高電能運行質量。柔性交流輸電技術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交流輸電網絡中,這一技術是在電力自動化技術、微電子技術、中央處理技術和網絡結構技術廣泛融合的基礎上,形成的新型電力工程技術。在智能電網的建設過程中,要想將柔性交流輸電技術應用得更好,需要做好對電網結構和系統的有效控制,實現對智能電網中電能的有效隔離和清除,確保整個輸電過程變得更加順暢。在柔性交流輸電技術使用過程中,要將電力通信技術與電力輸電技術進行高效結合,并對電網系統中的電力信息和控制信息進行有效加工和處理,從而使智能電網對各種情況進行及時、準確地反應。
2.3 高壓直流輸電技術
現階段,我國輸電以直流電為主流趨勢,供電范圍越來越廣,很多輸電環(huán)節(jié)變?yōu)榻涣麟姡@對智能電網建設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因此,采用高壓直流輸電技術,能夠實現對輸電網絡整流、逆變的處理,使電網處于優(yōu)良狀態(tài)。針對重量較輕的直流輸電系統而言,設置換流器,能夠提高輸電可靠性。該項技術在智能點樣中的應用,能夠實現對遠距離、偏遠地區(qū)供電的目標,如針對海島等地區(qū)輸送電能。尤其是我國正致力于西部大開發(fā),適應遠距離輸電的高壓直流技術會獲得更廣泛的推廣應用,以推動我國電力產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
2.4 能源轉換技術
全球氣候變暖、能源緊缺等成為我們共同面臨的問題,開發(fā)新型能源迫在眉睫。運用新型能源能夠降低能源消耗污染排放,且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引入能源轉換技術能夠為智能電網建設帶來新的發(fā)展契機。目前,我國電網建設主要以并網技術為主,隨著范圍不斷擴大,將會引入光伏發(fā)電技術。但相比國際水平,我國在能源轉換方面還存在一定滯后性,要適當增加技術、資金投入,不斷提高技術核心性能。我們應與時俱進,吸納先進的技術并創(chuàng)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進行電網建設。
2.5 用電計量技術
用電環(huán)節(jié)作為智能電網運行終端,在傳統模式下,用戶根據電表數字確定用電量,精確度偏低,且功能較少,無法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需求。智能電網建設中,利用用電計量技術,能夠提高計量設備精確度,且能夠使計量更加穩(wěn)定,提供更加多元、具有時效性的供電服務,電力企業(yè)可以隨時隨地查詢各家各戶用電信息。新電改背景下,針對電力調度的管理也趨于自動化,有效協調了電力能源分配與供應,逐步突破了供電與用電之間的矛盾,提高了電能利用率。
2.6 質量優(yōu)化技術的應用
質量優(yōu)化技術的應用需要確保有完善的電能質量等級和評價標準體系,要充分考慮供電接口和用電接口的經濟性能,以實現供電質量和用電質量的優(yōu)化。要對市場用電需求進行有效分析,從而保證供電與用電之間的平衡。此外,質量優(yōu)化技術的應用還包括對直流有源濾波器、電氣化鐵道平衡供電等一系列技術的應用。通過這些質量優(yōu)化技術的應用,能夠大幅度提高供電電能的質量和效率,從而在減小供電成本的基礎上,幫助電力企業(yè)搶占更高的市場份額。
智能電網建設成為電網未來發(fā)展的主流趨勢,電力工程技術作為一項綜合性、先進性技術,建立在多項技術基礎上,具有傳統電力技術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能夠實現對電能針對性的管理,提高電能供應質量。能源轉換、用電計量等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解決智能電網建設面臨的各類問題。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我們應加大研究力度,不斷豐富電力工程技術,完善智能電網建設方案,從而促進我國電力事業(yè)進一步發(fā)展。
[1] 韋佳譽.電力工程技術在智能電網建設中的應用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2,(27):127-128.
[2] 閆停.電力工程技術在智能電網建設中的應用探析[J].低碳世界,2014,(17):95-96.
[3] 吳燕.電力工程技術智能電網建設用[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è),2015,(15):81-82.
[4] 楊軼.電力工程技術在智能電網建設中的應用探究[J].硅谷,2014,(10):72-73.
[5] 孫志麗.電力工程技術在智能電網建設中的應用效果[J].今日科苑,2015,(12):112-113.
[6] 容煒潔.淺議電力工程技術在智能電網中的應用[J].科學與財富,2016,6(21):145.
[7] 顧寶春.電力工程技術在智能電網中的應用[J].科技創(chuàng)業(yè)家,2016,12(35):84.
[8] 張寧.淺析電力工程技術在智能電網建設中的應用[J].電子制作,2016,9(65):42-43.
Application of power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intelligent power grid construction
XIE Gui-ming
(Longjiang Electric Power Bureau, Qiqihar 161100, China)
Power gri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ower system, which provides important foundation and supporting function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grid operation environment has also changed.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grid is an important way to maintain the safety of power grid.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rt gri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power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grid, hoping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s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Power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mart grid; Construction; Application
2017-04-02
TM76
A
1674-8646(2017)10-0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