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傳統”視域下近代的鄉約與孝道"/>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張付東(西華師范大學 西部區域文化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 637002)
論近代文化遞嬗中的“孝”與“非孝”(下)
——“小傳統”視域下近代的鄉約與孝道
張付東
(西華師范大學 西部區域文化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 637002)
鴉片戰爭是中國從傳統轉向近代的一個主要階段,傳統的孝文化在近代歷史上曾發生過怎樣的變化,傳承了多少,又發展了多少,這是研究者在探討傳統倫理、思想、學術向近代嬗變時,不可也不能繞過的話題。受傳統思想史、學術史的影響,“大傳統”下知識菁英對孝的傳承與批判是研究者普遍關注的。然以文化史角度觀察,現實生活中推動傳統孝文化向近代遞嬗者并非單純地局限于小部分知識菁英群體,鄉土社會亦是不可忽視的一方。因此,擁孝與“非孝”潮流在民間的發展進路與影響,也是研究中應該而且必須關注之一面相。“小傳統”視域下鄉約的演進對孝文化近代嬗變的影響是頗具代表性的。
孝道;小傳統;鄉約;《申報》
道咸以降,中國經歷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風俗等進入急劇轉型期,新舊、中西的沖突、融合是呈現于人前最常態化之景象。鄉約是傳統中國由來已久的一種鄉治制度,孝道更是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在內憂外患的時代新課題下,它們何以應對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科學等思潮的沖擊,又在“變局”中展現出多少張力。從現有的資料看,宣講《圣諭》在清中前期鄉約活動中占主要地位,而“敦孝悌”首列《圣諭》諸條,且宣講《圣諭》也多富娛樂性,其魅力便包括講一些諸如“二十四孝”、孝感天地等方面的故事。[1]89那么,行鄉約和宣揚孝道之間的緊密聯系自不待言。清末民初,中國時局多變,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各地鄉約的實施亦呈多樣化趨勢——或堅守傳統,緩慢演進;或內涵不斷被擴延、置換,由其他形式的組織架空、替代;或因故被廢除等等,不一而足。特別是到了民初,徒具形式的《圣諭》宣講,不再是鄉約的主要內容,甚至某些鄉約規條中已沒有《圣諭》的影子了。隨著大眾傳媒、民俗等的發展,民間孝道宣揚的管道增多,它漸漸游離于鄉約,“孝悌”的內容亦從鄉約規條中淡出。以下我們以典型事例為據,以窺晚清民國間鄉約的發展、實施、消亡與傳統孝道的近代遞嬗之間的關系和影響之一斑。
余治(1809-1874)字翼廷,號蓮村、晦齋、寄云山人等。祖籍甘肅武威,生于江蘇無錫,“以諸生得保訓導藍翎”。其生活的時代,戰亂頻仍,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等內憂外患困擾著清廷。作為傳統的知識分子,余治為維護封建綱常倫理,一生以勸善為己任,“將風俗還乎三古”。他在動蕩的年代做了很多善事,被人稱為“余善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余治卒于蘇州,“蘇之人無識不識,咸大息曰‘善人亡矣’”[2],甚至有人附會說他已得道升天。陳其元認為他生平所覯豪杰俊雄之士很多,能稱得上善人的止二人,其一便是無錫余蓮村。在《金余二善人》中陳敘蓮村善行道:“遇善事,必竭力成之,勸人為善,舌敝唇焦,不以為苦。遍游江浙地方,以因果戒人。如溺女、搶醮、淫殺諸事,諄諄誘掖勸化。人茍允之,即叩首以謝,不以為辱。又自撰院本,糾會數千金,以忠孝節義事演劇,名曰善戲。使觀者興起感動。第因之感化者,亦復不少。聞蓮村今年始歿,人傳蓮村已證真人之位者。余曰:‘使天堂無則已。有,則蓮村、樂魚二人者,必(生)[升]天無疑矣?!盵3]據此可知,蓮村為善的執著和別人對他善舉的認同。
咸同間,太平軍東征蘇湖,江南生靈涂炭,原有的鄉土社會秩序被打亂,再加之人們對例行宣講經久生厭,使其徒為具文,民間鄉約臻于廢棄。“邑城四門俱有鄉約所匾額,為朔望會講之所。又有申明亭,有事則地方父老在此剖理地方曲直。今則半歸湮沒,良規久廢民俗愈漓?!薄班l約之舉,為地方風化所關,反以為老生常談,偏不肯破半日工夫偕來集會。輕薄者以為迂闊。耽逸者不耐厭煩?!盵4]卷十四8-14當是時,執掌一方的督撫大員把主要精力放在戰事上,湘、淮諸軍新秀即便涉及鄉里亦主要倡辦保甲、團練諸事。那么,以教化為主的鄉約之興復,主要落在地方士紳的肩上。余治“病世儒之浮靡”,孜孜矻矻,用盡心血“以化民成俗為主”*見余治撰《尊小學齋集》卷首,光緒九年(1883)古吳得見齋刻本,“過人遠”《序》、俞樾《序》第1頁。余治畢生致力于化民成俗之事業,在學術文章方面不免遭人詬病。張舜徽謂:“治素昔所誦習者,止于鄉塾之書。于學問之事,本無所解。屬辭比事,亦直抒胸臆,糅雜復沓,去文家簡凈之法遠矣?!?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72頁),倡辦鄉約是他平生致力的事業之一。余曾作《鄉約重興宏教化》一詞謂:“不教終淪禽獸,由來世教堪憂。煌煌圣諭溯源頭,無奈具文已久。天道昭彰可畏,人心悔過能不?潛移默化釜薪抽,化俗全憑善誘。”[5]我們通過爬梳其相關著述,著重探討在社會動蕩、西學沖擊情勢下余治的“鄉約觀”。
面對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對江南社會造成的震蕩,余治認為“有志者,謂宜激發忠孝,毀家紓難可也,謂宜殫竭心力,保衛梓桑可也。”[6]卷1《劫?;貫懻f上》7為此,他設善會救賑災民的同時,又配合著鄉約的施行以輿論造勢。其認為近世輕狂佻達之徒,作誨淫誨盜之書及戲曲,致煽惑人心,風教大壞。以至于“圣賢千言萬語引之而不足者,淫書一二部敗之而有余”,“鄉約講說一百回,不及看淫戲一臺”[6]卷1《教化兩大敵論》3-4。故蓮村大聲疾呼刪訂淫書小說,禁絕淫戲,并為勸善故,自編劇目多種。
兵燹擾攘之下,余治認為鄉約才是救時之急務。因為“天下治亂系乎人心,人心由乎教化”[6]卷1《教化兩大敵論》3。所以應對時局最急務者并非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以團練保衛為第一,而是宣揚教化的鄉約。余治作《鄉約為救時急務說》一文詳細闡明他的觀點:(1)團練保衛能防外,而鄉約才可固其中。防外而不固中,則“毒固有由中發外者”,“恐患在蕭墻,變生肘腋”。只有行鄉約,才能正人心維風化,扶正氣遏邪氛,“實有舍是更無他法者”。他將此理譬之人身,“平日不知服藥,及至元氣大耗,病已垂危,尚不知急進參蓍以圖補救,是直坐視其死,而不之救”。(2)有人謂:“治世以文,戡亂以武,居今日而言文教,恐非所急?!彼蹲髠鳌?、孔孟之言、鄒南皋守邊等遠近故事,以證“圣賢救世于人心風化外,更無要務也”。世事維艱下,當人人以修省相勸為善,才足以弭天災、消人禍。(3)力行團練以資保衛,但練身不練心,團練恐亦難恃?!吧w尊君親上之不知,必將勇私斗而怯公戰,為患亦非細故,則保衛團練之外,何可不以鄉約為急務也?!盵6]卷1《鄉約為救時急務說》22-23
面對西學、西教對民間秩序的影響和沖擊,余治又是如何提倡鄉約以應對的呢?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域外傳教士隨之大量進入中國,在民間傳播耶穌基督。教堂林立,入教者眾,遂有教民、華民之別,門戶一分由此國家多事矣。余治感嘆從此中國將人心或貳,政教兩歧,原來穩固的社會秩序必然受到沖擊和挑戰。又因為有《和約》對傳教者、受教者加以保護,某些人便賴此有恃無恐,尋釁滋事,致使教案蜂起。長此以往,勢必危及國脈。何以控制事態的發展,余治認為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要從根本上抑制西教在華的傳播。他說:“為今之計,莫如出全力以治吾國之政教,日以正教導吾民,以一我國之人心,先入者既為之主,后來者自無所容。正教既明,異端自格不相入?!盵6]卷3《上當事書》7為達到“戰勝于朝廷”的理想目的,余治對保甲、鄉約、善書、家祠、蒙館、義學、彈詞評話、梨園諸端為當事者條陳己見,希冀被采納,以揚吾國之“正教”,杜外來之邪說。下面我們以鄉約為例,窺余氏在西教爭競壓力下所主張的變通之法。
他先分析原來鄉約存在的問題:(1)所行鄉約,日久成具文。(2)雖然賢能長官實心從事,但講者不得其人,久必廢弛。(3)限定朔望祗在城市,不能遍及窮鄉,范圍有限。(4)聽約者環立不坐,人情斷難耐久。因此導致舉行鄉約旋聚旋散。
余治針對這些問題,再借鑒外國傳教士傳教的成功經驗,說:“彼外國人不遠數萬里,不惜重資來中國講書,隨處設立教堂,高其闬閎,潔其庭宇,備其幾筵,主講之人四出勸善不辭勞苦,其辦事何等認真,而我之行教反不能與之齊驅并駕,能無歉然。”他提出對鄉約的變通之法:(1)地方官公事繁雜,不能遍歷各鄉,宜責成善堂、紳董分任其事。(2)城中就善堂設立鄉約總局,各鄉就社廟設立鄉約分局,籌公款以維持開銷。(3)鄉約局中備列長凳,以便聽講者環坐。(4)講生由總局延請老成敦品能詞令者五人,酌定薪水川資。五人分工明確,一人專主城中宣講,其余四人分赴四鄉宣講。各鄉再分舉鄉約董分任其事,仍由該鄉董添舉有心善士作副講生,以資會講。(5)講約時間、地點與督講者安排:城中宣講,除朔望邑廟拈香,正印官必親到督講外,余日四門挨講,每門每月二次,即委學官或佐貳官督率之。四鄉宣講,逐月各圖挨次周流。不得限定一處。(6)宣講之法:講生肅立恭讀,官紳席地坐聽,士民環立的定制應遵從。但讀完《圣諭》后,官紳去留從便,講者聽者可照尋常講書之例,相率列坐,從容聚談。(7)講約內容:天理王法人情及一切善惡果報均可列入,明白淺近,反復開陳。(8)獎懲:講生勤惰不同,勤者官為嘉獎,惰者另舉。蓋講者茍能實心從事,不憚勤勞,聞者自必鼓舞感動。
余治認為如按照這種變通之法行鄉約可以達到的結果是:“如此力行教化,則人心風俗定可蒸蒸日上,即彼教之見我圣教大行也,我知其必且欣然慰而廢然返矣?!盵6]卷3《上當事書》5-16從余治所輯《得一錄》的記載及今人牛銘實編著《中國歷代鄉規民約》摘錄的《江蘇常州府江陰縣鄉約局規》(咸豐五年四月)、《常熟、昭文縣鄉約規條式》(咸豐五年三月)、《江南蘇州府常熟縣、昭文縣鄉約局規》(咸豐八年二月)、《江陰青陽鄉約局規條》(咸豐七年八月)等規約材料看,同余氏變通之法類似且更加詳盡的鄉約,確實在江南及其他省份的某些地方實行過。且在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期間及之后,曾一度呈復興態勢。楊開道即指出:“咸豐五年真是鄉約發達的一個年頭,不惟江南各縣縣縣如此,就是四川的慈溪縣,也同時在那里提倡。”[7]219
如果說余治在西教爭競下,為維持風教,對傳統鄉約采取相對溫和的“戰勝于朝廷”式的自我變通、調整是因為教民、華民間關系還沒那么緊張的話,到了光緒十七年前后揚州、蕪湖、丹陽、武穴、宜昌等教案頻興時,作為維持地方秩序之一的鄉約對傳教士、教民及洋教的態度便不再那么迂回、委婉了。在民眾不斷的抗議、聲討聲中,有些地方甚至訂立了專門性的鄉約以反對洋教。光緒十七年(1891年)湖南所訂的鄉約便是代表。我們沒看到這份鄉約的原文,現據刊載于《益文錄》上的《湖南鄉約駁》、《湖南鄉約論》兩文以尋其蛛絲馬跡。
《湖南鄉約》共七條,1891年10月23日《嶺南日報》*《嶺南日報》,1891年創刊,1897年停刊。由勞保勝、武子韜、朱鶴等主辦,主要有上諭電傳、督憲牌示、論說、本省新聞、中外新聞、西報匯譯,京報照錄、貨價行情等欄目。登載,鄉約名謂“齊心拼命”,“相約不入洋教,倘有入者驅逐出境”?!皩R跃苤箓鹘虨樵~”。“該鄉約七條乃偏與教士為難,在該等亦謂不辱教士,不與會匪同類。然將物件充公一語,此言究居何等乎”,且“鄉約之舉,將以為我國受人壓制耶”,主張“團練鄉兵,大府二萬,中等州府一萬五千,小府一萬”。“圣上之準行傳教無非出于不得已,滅之所以成上志也”。
《益文錄》是天主教在上海創辦的第一份中文報紙,1891年第1119、1120號登載的《湖南鄉約駁》、《湖南鄉約論》兩文均站在維護天主教的角度聲討湖南鄉約的反教行為。它與湖南鄉約針鋒相對提出的反駁理由大致有:(1)皇帝勤恤教務,多次頒行上諭。湖南鄉約與教為難,群起攻擊在教之人,不識皇上懷柔之意,且有違皇上旨意。(2)該約謂大皇帝斷不逼民入教。不特皇上不逼人入教,教士傳教亦未曾逼民入教。民眾愿進教者聽,不愿進教者亦聽。(3)中外一家,邦交輯睦,冠裳玉帛何等盛事。該民乃欲反其所為,譬之小兒女與人爭競,勢將累及其父母。(4)傳教者專以勸人行善為本,欲使天下萬民共登仁域。使人知善自服,教與法可并行不悖。(5)中國為禮儀之邦,富強甲于天下,豈肯受人壓制。如為他人壓制,則皇上必不疊降諭旨以譽之。今鄉約之舉,將以為我國受人壓制是藐視皇上譽之不當。(6)欲團練鄉兵,是集事倡亂之明證,其狂悖滋事之端,將為禍邊疆、他省。
兩文洋洋灑灑千余言,不惜再三搬出圣上諭旨,無非斥責湖南鄉民立約排外有圖謀不軌、犯上作亂之用心。作者以虔誠護教者的身份立意,所言自非公允之論,甚至充斥著對鄉民“誹謗”、“污蔑”的言辭。如其謂:“夫鬧教而與西人為難者,俱為匪人。則彼立此鄉約者,俱系匪人無疑。”
由上可知,以余治為代表的清代中后期的“善人”所行之鄉約,較之前以《圣諭》宣講為重的局面,在組織建構(鄉約總局、分局)、實施方式(通俗、靈活)、宣講內容(《圣諭》、善書、典型時事、戒誨戒淫、溺嬰)、舉行時間(不僅僅限于每月朔望兩日)等方面確實發生了一些新變化。導致這些新變化的原因很多,內憂外患,再加之單調、機械的說教,經久而民心生厭等因素的誘導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這也從側面折射出內憂外患對晚清士人心態之影響和由此而引發的震蕩是很大的。除此之外,江南局地某些士紳在農民戰爭中積極、熱衷興復鄉約,也有為其晉升高官增加籌碼的政治考量。楊念群指出:“湖湘紳士比其他區域的儒生更擅于利用戰爭提供的機會,特別是運用團練與鄉約相結合的手段為自身的躍遷謀取權力資源?!盵8]286
縱覽余治所作的“善行、善舉”,大部分和鄉約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他看來,如何將勸善的訴求訴諸民間,鄉約是一個重要的場域和媒介。且其行為背后還有一條暗含的線索,即所有的“懲惡揚善”、“戒淫戒盜”最終皆指向“忠孝”,其謂:“忠孝二字,實古今撐天柱子”[6]卷4《古文觀止約選跋》7。那么,畢生致力于設善堂、興教化、戒淫書、救孤貧、禁溺嬰、倡鄉約、撰院本、重女教等善事,便是余治在時局下對“忠”、“孝”最好的踐履。如他創作并以家班四方演出的戲劇《活佛圖》、《前出劫圖》、《岳侯訓子》、《海烈婦記》等即是以“忠”、“孝”為題材。再如重視女教一事,他認為女子承擔相夫教子的任務,責任重大,她們是否有孝德,甚至關系到家國之興衰:“古圣王以孝治天下,故化起閨門,首先教孝。女德之隆替,關系家國之盛衰。世未有不孝于父母、翁姑,而能相夫立業、克綿宗祏者?!盵6]卷2《女二十四孝序》7從某種角度說,余治確是個不折不扣封建倫理的衛道士,其“善言”“善行”也曾給予民眾以實惠,但從整個為善動機看,他的一舉一動方肇始,便烙下了深深的時代局限。
上篇已言及,清代鄉約作為一種管理地方的制度,上有帝王諭令的鞭策,下有官僚胥吏的提倡,其對宣揚教化、地方緝盜、維持治安等起到重要作用,波及范圍頗為廣遠[9],甚至在某些少數民族地區“每村都立有款,款有款約(亦稱鄉約)”[10]。這些少數民族地區的“鄉約”一般由當地的“寨老”、“頭人”集結民眾訂立。組織制定和實施鄉約者大多是該地的富戶、士紳、首領等。種種跡象表明,他們在這些地方擁有相當大的權力,甚至可依鄉約規定或群情輿論處決人犯。而且他們與官(政)府也保持著一定的聯系,“大則送官究治,小則游團公罰”,有時還充當催稅者的角色。近代以來,雖時局多變,政權更迭頻繁,但鄉約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影響力并未當即褪去,它依然是人們賴以維持彼此關系的準則,甚至某些地方鄉約比法律的作用還大,在鄉村中實際占支配地位。[11]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曾對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狀況、歷史沿革等作了廣泛的調查,其撰寫的調查報告給今天的研究者提供了大量原始資料[20世紀50年代,“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成立之前,參與籌建者之一的黃現璠于1943年便帶領學生開始了對黔桂邊區少數民族的田野調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參黃現璠遺稿,甘文杰整理《民族調查與研究40年的回顧與思考》,載《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3、4期)]。我們據此對該地區鄉約的發展概貌作一考察(按:對清代甘肅、新疆、云貴川諸省少數民族地區的鄉約研究,可參見段自成《清代西部地區少數民族鄉約的推行及其原因》一文)。
第一,少數民族地區“鄉約”的肇始和來源。關于這些少數民族地區的“鄉約”開始于何時,因史闕有間,當時的調查者也無從追溯。鄉約是“約束性”規約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產物,雖然以“鄉約”為名的民間規約出現的時間比較晚,但群體間訂立約束性的規條出現的時間則較早,甚至可說“它的產生的形式還帶有濃厚的部落社會的遺跡”。[12]29這些少數民族地區的“鄉約”是自創的,還是由漢文化傳播而來的?有研究者從鄉約制度文本的載體(漢字)、鄉約用語的漢文化色彩(“朝廷有律法,鄉黨立禁約,此民條之至要,乃王政之首務也”,“萬乞仁天刪明,俾小民刊碑,流芳百世”)等方面考察,認為這些地區的鄉約源于漢文化[13](付廣華同時指出,“雖然鄉約制度來源于漢文化,但龍脊地方的鄉約,多是懲罰違規者的內容,而失卻了鄉約原初的深層內涵。作為一種禁止性的規范,實際上乃是鄉約制度的一個變種?!逼鋵崳渌貐^因為某些具體需求,也會制定這種專門性、禁止性的鄉約,涉及護林、緝盜、喪葬、禁惡俗、保護私有財產等等)。我們再補充一點更直接的材料以印證這個觀點: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日新區潘內鄉潘內村瑤族《道光十八年七月鄉約》、《光緒十七年正月鄉約》中分別載“蓋聞奉上明文,以截盜源,以靖地面,□安良善事”;“嘗聞王法正,則朝廷無奸黨。鄉約嚴,則里黨鮮嬉游之輩,斯之者不相謀而實相合也”。[14]從中可見該地鄉約制定時對“奉上明文”和“王法”的考量。判定少數民族的鄉約淵源(借鑒)于漢文化,再融合本民族的實際需求而制定,離事實應該不會相差太遠。
第二,鄉約的主要內容及其緩慢的演變。從《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日新區潘內鄉潘內村瑤族社會歷史調查報告》中所載的《道光十八年七月鄉約》、《光緒十七年正月鄉約》、《民國六年十月鄉約》三份碑文看,該地鄉約的內容是緩慢演進的。《道光十八年七月鄉約》首列“禁不得忤逆不孝,藐犯尊長者,送上究治”。另外涉及禁止性規條:不得停留面生之人;不得私招鋪店□□□□□□;不許勾引外人來地索需□□油火事、桐棕竹木各管各業;不許恃橫霸占,以強欺弱;瓜茄小菜或茶不得亂盜亂丟等等。《光緒十七年正月鄉約》則首列“從今賣田賣土一賣一了,父賣子丟,勿得講田根補,買主不敢傾勒價錢。此禁,永遠遵依,有違者送官究治”。次及“地方各人生身盡其孝道之恩,難報艱苦之情,不可忤逆不孝。如違私約,同眾送官究治”。再次涉及訴訟、埋葬風水、保護秧苗五谷、偷盜、停留面生歹人等事?!睹駠晔锣l約》由興龍二邑團長組織兩邑知事之士制定頒行,該約立意以維新、改良為主。其禁止性條文大致有:
(1)禁搶掠、偷盜財物。如:
凡匪類搶掠人家財物者,拿獲沉塘斃命。窩匪窩盜窩贓,地方查確,即將永業充公。
凡盜竊豬牛、倉谷、撬壁雕墻拿獲者,鳴團或則割耳刁目,或沉塘斃命。
凡偷盜財物,不拘何人看見,許即拿獲,倘有隱匿不報,與賊同罪。一人被盜,眾人失主力盜各無川□。
(2)人命案件的規定。如:
凡雇工人倘有風云不測及婦女懸梁自盡,不為□命案。
(3)改革服制。如:
凡婦人喉圈、銀炮、銀帶、銀樹四件。議決改除舊服,準限三年禁絕,如有不遵,公罰不恕。
凡古風服制五彩,從今改除,以青為服,不許編織彩衣,若不遵禁,鳴團公罰不恕。
(4)婚配禮俗的規定。如:
凡人妻緣配不睦而改嫁者,不許轉歸原夫,有關風化,以免效尤。
凡過聘之時,只許二人送禮錢二十千為準,女家送親,只許親族三十二人。
凡女家既已婚娶,以訂終身,不許異心反目。如有反情,由地方公議可否,如二比愿嫁,憑中與外家訂財禮。
(5)其他規定:
凡地方如有口角是非,各鄉理落,如逢重大事務,即經團排解,若判不清,方可興誣。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民國間這份鄉約的側重點集中在禁搶掠、偷盜財物及改良婚配禮俗等方面,規定詳細且每款每條都有相關的懲罰措施。其實早在1914年前后,廣西侗族上層即聯合瑤、苗等族上層發起過改良風習、服制的運動,該運動波及馬堤、平等、金坑、潘內江底等地區,所起章程相同,但平等侗族改革效果較顯著。單由上述三份鄉約的演進看,以往鄉約首列倡孝道、禁忤逆的綱常倫理內容,隨著時間推移和時局變化,它逐漸消失于鄉約規條。迨及民國,立約時,倡孝已不再是最重要的內容了。當然,也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即漢化程度越高的少數民族,其保持封建綱常倫理的忠孝色彩就越濃重,越持久。
至于廣西其他少數民族鄉約的內容,參與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鄉僮族社會調查的學者們對收集到的清末民初各種形式的十幾張鄉約進行分析,認為它們都貫穿著這些特點:(1)御防盜賊,維護私有財產,占鄉約主要內容。(2)與生產有關的保護禾苗成長,保護作物的收成,在鄉約中占不少分量。(3)聯合御侮共同防盜。(4)鄉約特別強調頭人、鄉老在排解各種糾紛和審訊案件中的仲裁地位,幾乎所有鄉約都規定必須經由頭人處理,規定群眾打官司時由頭人“帶告”,甚至不許群眾“私自奔告”。尤其在清末,限制群眾到當時官府告狀日益嚴格。(5)鄉約對外來的民族的生活和行動,采取防范和限制的態度。[12]29-31據相關的調查報告,廣西隆林僮族、隆林仡佬族、宜山縣洛東鄉壯族等民族的鄉約皆與龍脊鄉僮族鄉約大同小異。即便有新的演變,如改良風俗、服制等,一般來說交通便利的地方效果顯著,閉塞的地方效果甚微。
在百余年的中國近代史上,報紙是信息傳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它時效快、容量大、成本低、傳播容易、獲取便捷,這些優勢使其在近代傳播史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份發行時間長,包容性強,立場較客觀,有不同視角和獨立話語權,且影響廣泛的報紙,無疑可以給我們勾勒出那個變化時代的一個粗線輪廓。同時,作為第一手資料,其登載的內容既可縱向性地反映出不同階段人們所關注課題的時移代轉,又可橫向性地與其他史料互證,為比較史學研究者立論作重要支撐?!渡陥蟆繁闶且坏湫痛?。《申報》原名《申江新報》,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創刊,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它是中國近現代報紙的開端,歷經晚清、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汪偽政府等不同時代,前后持續78年,共出版近三萬期,涉及近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教、軍事、外交、社會風俗等內容,被稱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我們以信息檢索的方式,對《申報》所登載有關“鄉約”的內容作一分疏,嘗試對其發展軌跡作一輪廓性把握。
筆者以“鄉約”為關鍵詞檢索《申報》數據庫,去除機檢過程中重復、字段識別錯誤等情況,共得到計656篇關涉鄉約內容的文章。需要說明的是:《申報》中有很多“鄉?!?、“約?!焙戏Q的名詞,且數據庫錄入文字時也存在謬誤、漏落等情況,因此筆者所檢只是整個“鄉約”材料中的一部分。我們對檢出的篇目作了點校、整理和分類,草得《〈申報〉刊載“鄉約”資料匯編》一帙,并初步完成《近代鄉約發展的粗線勾勒——以〈申報〉所載為主要考察對象》一文。因數據繁瑣,加之考慮到本文的側重點和容量的限制,以下所陳僅僅是提綱性地擇要概述。
1.基礎數據。第一,《申報》刊載涉及“鄉約”內容之篇數統計(數據格式:年份-篇數)。
1872-09,1873-11,1874-07,1875-11,1876-08,1877-11,1878-24,1879-18,1880-17,1881-14,1882-14,1883-19,1884-13,1885-17,1886-30,1887-17,1888-20,1889-16,1890-25,1891-21,1892-33,1893-15,1894-14,1895-08,1896-13,1897-09,1898-06,1899-14,1900-05,1901-05,1902-06,1903-14,1904-08,1905-08,1906-17,1907-16,1908-27,1909-17,1910-13,1911-07,1912-10,1913-05,1914-06,1915-03,1916-02,1917-04,1918-00,1919-01,1920-00,1921-01,1922-03,1923-06,1924-10,1925-02,1926-06,1927-01,1928-04,1929-05,1930-01,1931-01,1932-00,1933-03,1934-01,1935-01,1936-00,1937-00,1938-00,1939-00,1940-00,1941-00,1942-00,1943-01,1944-00,1945-00,1946-00,1947-01,1948-01,1949-00
由統計數據可知,晚清時期出現涉及“鄉約”內容的篇章較多,遠多于民國間的同類內容。這可以印證我們前文提出的論點:清末因農民起義、列強侵略、西學東漸、洋教爭競等原因,某些地方的鄉約曾出現過短暫的復興態勢。進入民國之后,因新政令的頒行,再加之外國地方管理制度的借鑒,“鄉約”一詞雖時有出現,特別是鄉村自治運動期間,然其內涵及實質性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置換或替代了,因此涉及“鄉約”的內容較之清末為少。
第二,《申報》刊載涉及“鄉約”內容之部分篇目[數據格式:年、月、日、總期數、《篇題》(上海書店影印版冊數、頁數)]。
1872年:11月6日163號《陳杜絕豬仔拐誘風議》(1冊645);11月15日171號《邑尊查禁鄉約犯科告示》(1冊677);11月22日177號《擬各城鄉宜添設義塾論》(1冊701);12月6日188號《邑尊禁止毒藥取魚告示》(1冊750);12月26日205號《學臺彭公嚴禁淫戲告示》(1冊818)。
1873年:5月10日316號《論忍心殺子事》(2冊421);7月3日362號《西門內武圣宮鄉約局施醫緣起》(3冊9-10);8月6日391號《母子爭扭》(3冊125)。
1875年:9月21日1044號《論治游民》(7冊282);12月28日1128號《中國宜崇潔去病條議》(7冊618)。
1876年:2月8日1159號《新設孤寒小學》(8冊109)。
1877年:10月16日1681號《論禁煙》(11冊370-371);11月29日1719號《撫教局善后章程》(11冊522)。
1878年:7月12日1906號《廣行勸募》(13冊42);8月23日1942號《保嬰局續收松江輔德堂第十三次十四次河南保嬰及經收化字號鄉約勸賑并附田余潤捐數》(13冊186);9月10日1957號《論民間藏例之禁》(13冊245);9月26日1971號《教說》(13冊301);12月18日2042號《宣講鄉約》(13冊585-586)。
1879年:3月25日2120號《倡行鄉約》(14冊271);4月8日2132號《禁種鶯粟》(14冊325-326);12月15日2381號《善政有弊》(15冊669)。
1880年:2月23日2445號《粥場誤人》(16冊189);5月1日2513號《添設義塾示》(16冊461);7月9日2582號《上海求志書院庚辰夏季題目》(17冊33);9月11日2646號《施醫費絀》(17冊289);9月25日2660號《政貴有恒》(17冊345)。
1881年:1月6日2763號《接錄金岳青二尹上黎召民廉訪論治臺書》(18冊22);5月6日2876號《俄邊善后策第七》(18冊477);9月14日3007號《分撥罰款》(19冊302)。
1882年:2月5日3151號《廣設義塾》(20冊141);5月22日3251號《船局講書》(20冊675)。
1883年:1月16日3490號《頒律例以示民間說》(22冊89);6月3日3641號《化格莠頑》(22冊800);6月16日3654號《治教匪探源說》(22冊877)。
1884年:12月30日4210號《論逆案疊出之由》(25冊1037)。
1885年:6月3日4358號《奉憲設立開講鄉約日期》(26冊832)。
1886年:4月12日4664號《論威脅學徒》(28冊563);10月16日4851號《京報全錄·疆撫劉等奏訊明不法鄉約正法緣由片》(29冊665);12月28日4924號《善堂落成》(29冊1110)。
1887年:9月12日5174號《清查租界匪徒議》(31冊455)。
1888年:4月2日5369號《天后宮施醫局謹啟》(32冊519);5月18日5415號《上海縣署瑣案》(32冊792);11月22日5603號《長樂縣陳其璜茂才稟》(33冊937)。
1889年:8月30日5878號《禾中人語》(35冊375);10月8日5917號《講學非迂說》(35冊617)。
1890年:9月8日6245號《煙禁綦嚴》(37冊447)。
1891年:6月18日6521號《論講學以正人心》(38冊945);7月4日6537號《弭亂箴言》(39冊19)。
1892年:6月9日6871號《論講鄉約之有益》(41冊253);6月29日6891號《論勸善》(41冊383);7月9日6901號《會講鄉約》(41冊450);7月29日6921號《善士云亡》、《第三期講約》(41冊580);9月10日6964號《錄上虞縣開講鄉約稟批系之以論》(42冊59)。
1893年:5月31日7222號《重說教》(44冊215);8月15日7298號《導善莫先于舌勸說》(44冊753);11月26日7401號《論海濱惡俗》(45冊583)。
1894年:2月24日7485號《宣講鄉約》(46冊314);3月26日7515號《賭博宜懲》(46冊509)。
1895年:2月14日7835號《薰德善良》(49冊224)。
1896年:4月18日8260號《齊民說》(52冊627);5月6日8278號《變國俗說》(53冊33);5月9日8281號《論械斗宜防其漸》(53冊51);7月28日8361號《論本報謠言宜禁事》(53冊571)。
1897年:6月9日8672號《中國言語不同宜設同音學塾議》(56冊239);8月14日8738號《論中國宜行教民之政》(56冊651);12月16日8862號《書報紀族禁條約后》(57冊657)。
1898年:2月28日8932號《道士無道》(58冊319);5月20日9013號《遵札移縣》(59冊116)。
1899年:2月24日9287號《宣講鄉約》(61冊292);6月29日9412號《論中國欲泯外侮宜靖內訌》(62冊457)。
1900年:2月16日9637號《定期開塾》(64冊248)。
1901年:3月7日10013號《定期開塾并講鄉約》(67冊344)。
1902年:2月24日10361號《定期開塾》(70冊288);6月12日10469號《振興鄉約》(71冊289)。
1903年:3月16日10739號《續錄護理山西巡撫趙大中丞奏請整頓鄉社摺》(73冊413);8月25日10901號《廣東高要縣任大令稟請開墾種植章程》(74冊825);9月17日10924號《演說萹》(75冊117)。
1904年:4月12日11128號《蕺山新柳》(76冊595);8月16日11254號《婆心苦口》(77冊728);9月20日11289號《東撫周玉帥奏設法教養駐防旗人并嚴禁漢人陋俗摺》(78冊135)。
1905年:1月8日11399號《京報彙錄·調署湖南巡撫陸奏為道員積勞病故懇恩賜卹以彰績而慰忠魂摺》(79冊48);4月21日11496號《論開民智以演說為最要》(79冊797);5月6日11511號《演說會將次開辦》(80冊47);5月13日11518號《演說簡章稟》(80冊111);10月23日11681號《論紳董對于地方自治之責任》(81冊441)。
1906年:6月20日11915號《樹立鄉約》(83冊789);7月18日11943號《曹元森上蘇撫推廣四鄉警察稟并章程》(84冊167);7月28日11953號《整頓鄉約》(84冊271);8月31日11986號《訂辦鄉約》(84冊603);9月9日11994號《易人宣講鄉約》(84冊697);9月16日12001號《甬鄉開辦鄉約》(84冊761);10月8日12023號《改辦漁船經費撥充鄉約學堂經費》(85冊63);12月16日12092號《稟請改良鄉約》(85冊679-680)。
1907年:1月12日12119號《批飭提辦阻撓鄉約》(86冊117);2月19日12150號《官紳會講鄉約》(86冊423);3月17日12176號《飭縣調處阻撓鄉約事》(87冊173);5月7日12227號《棍徒反對鄉約》(88冊90);5月16日12236號《妄控阻撓鄉約》(88冊204);5月29日12249號《江督示禁纏足》(88冊377-378);6月3日12254號《飭縣提訊控告鄉約》(88冊434);7月5日12286號《饒州府諭勸興辦農林》(89冊54);7月10日12291號《飭查鄉約腐敗情形》(89冊116)。
1908年:4月11日12642號《鄞縣鄉約之效果》(93冊562);6月1日12692號《公舉鄉約自治會總董》(94冊412);8月16日12766號《奉化鄉約議決事件》(95冊645);9月7日12788號《鄉約局公舉職員》(96冊84);9月12日12793號《嚴懲誣蔑善良之棍徒》(96冊154);9月21日12801號《宣講社草章》(96冊288);9月23日12803號《設立鄉約分局》(96冊314);11月30日12871號《各省籌辦諮議局·泰州選舉調查事務所簡章》(97冊460)。
1909年:1月1日12903號《會議鄉約局被毀事》(98冊6);1月4日12906號《委查鄉約被毀案情》(98冊44);9月26日13163號《安奉路線購地章程》(102冊373);11月1日13199號《論中國之急救法當注重通俗教育》(103冊2)。
1910年:10月14日13537號《新撫變通辦理憲政之方法》(108冊690);11月13日13567號《勸吳中各族行宗法說》(109冊205)。
1911年:1月19日13634號《開缺新撫聯魁奏辦結奇臺縣游匪抗違煙禁聚眾滋事摺》(110冊297);2月15日13655號《整飭禮樂之新立憲》(110冊631);3月31日13698號《鄞邑僧尼反抗自治進行紀聞》(111冊486)。
1912年:8月25日14192號《伊犂又有俄軍抵境》(118冊556);10月22日14249號《陜省禁煙手續》(119冊228);12月29日14316號《新彊拜城縣之黑幕》(119冊1048)。
1913年:2月13日14363號《新疆方面之警信·俄國之懷柔策》(120冊415);12月19日14681號《劉樹堂擬請創辦全國森林意見書(再續)》(125冊693)。
1914年:4月16日14791號《鄉約亦被告密》(127冊759);9月26日14954號《命令·九月二十四日大總統策令》(130冊352)。
1915年:8月18日15272號《筆記·民國元年五月率師至吐魯番哈密鎮撫途中日記(三續)》(135冊816);12月22日15398號《巡按使通飭開濬溝洫》(137冊848)。
1923年:12月29日18264號《保護長途汽車道旁樹秧之辦法》(198冊613)。
1924年:4月19日18368號《淮屬開筑汽車路簡章(續)》(201冊408);8月18日18489號《通俗教育研究會昨開大會》(205冊408)。
1925年:7月4日18801號《四川平教促進會召集學生大會》(214冊63)。
1926年:4月13日19076號《公民教育講習會之第三日》(222冊288);6月9日19133號《淞滬當局大規模之防盜計畫》(224冊205)。
1929年:12月1日20365號《蘇省取締刀會辦法》(265冊9)。
1931年:5月18日20876號《國民會議昨晨閉幕·蔣主席之演詞》(282冊435-436)。
1933年:8月15日21674號《國防教育(四)》(307冊412)。
1943年:10月7日24967號《仁濟堂——古典的慈善機關》(384冊573)。
1947年:6月24日24912號《庚子西狩叢談——讀史雜筆之一》(393冊853)。
注:除本篇所列之外,《申報》轉載《京報》內容中亦有大量涉及“鄉約”的奏折。經粗略統計,1872-1912年間,此類奏折占該期所有“鄉約”資料的五成左右,涉及收稅、緝盜、拘捕馬賊、禁種罌粟、民事糾紛、命案、劫案等內容,亦可見鄉約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所起到的一定作用。另,本節如引上述篇目中的內容者,只標注所引篇題。如引其他篇目者,則標注《申報》號數及篇題。
2.發展概貌勾勒。
第一,鄉約機構、任職者、薪資、存在問題等。由《申報》載文知,近代參與組織、實施鄉約的機構大致有:鄉約施醫局、撫教局、鄉約局、輔元果育保嬰各堂、鄉約公所、仁濟堂、廣益堂、天后宮施醫局、鄉約自治會等。這些機構有的屬于半政府機構,有些則是各地士紳組建的民間慈善機構。這比單純地以政府為主導的鄉約更機動、靈活,適應能力亦更強。它們相互配合,在浮沉的近代歷史上留下一抹亮色。其中,有些慈善機構從晚清起持續六十余年,改名后繼續舉辦慈善事業,影響巨大。“在今日南京路虹廟附近,出現一座‘文明局’,那就是上海仁濟善堂的前身。文明局是辦社會公益事業的,其主要工作,一是‘敬惜字紙’的清潔運動。二是開設‘義塾’的兒童啟蒙運動。三是舉辦‘鄉約’的民眾宣傳(勸善)運動。此外還致力于恤貧、恤嫠慈善事業。”(《仁濟堂——古典的慈善機關》)
(1)任職者?!爸v鄉約之法,不患聽者之無人,而患講者之無人。”作為民間教化的主要參與者,事關正人心、端風俗之重任,充任鄉約的人應具備一定的基本素質:或是孝順、賢德,以身作則如高崧生者,或是各鄉共舉的老成公正之士(正派紳耆),或者像鄭經、余治等善人刻苦自勵、傾畢生精力躬行從事者。他們作為典型,平日稍有聲望,品行為人所欽重,其言足以服人,民眾才樂意聽之。而且選擇鄉約時,應盡量選本地人充任,也是多數人一致的意見。因為“本地紳衿,土音相同,聲聲入耳,言者娓娓,聽者欣欣。入耳會心,正當不遠”(《論講鄉約之有益》)。清末“新政”以后,作為改革內容之一,某些地方鄉約局董的產生以及重要事件的決策慢慢改為公舉或議決等方式,近代的基層民主傾向越趨明顯。如“奉化縣鄉約自治會正、副會長尚未舉定,現由紳、學兩界開會公舉,當場舉定蕭君湘為正董,孫君鏘為副董”(《公舉鄉約自治會總董》)。又可參《奉化鄉約議決事件》、《鄉約局公舉職員》等文。
(2)薪資。無論在城還是在鄉,宣講鄉約是有一定薪水的?!渡陥蟆分休d有兩次廣益堂付給鄉約講生的薪資數:1891年2月27日《申報》第6410號《庚寅總賑彚登》“付鄉約講生薪水錢二十千四百文”;1892年3月12日《申報》第6782號《上海鐵馬路廣益善堂謹登辛卯全年清單》“鄉約薪水合錢一百十二千七百六十文”。那么,作為清代官方負責監督鄉約甚至有時親自擔任宣講者的儒學教官的薪酬又有多少呢?趙爾巽《教官躬親宣講章程》規定:“每員銀四十兩,由善后局籌發,各該地方官按期代領轉發,不準克扣?!笨婆e廢除后,朝廷雖未當即廢除教職,然其“對教官收入、出路等的沖擊是致命的”。此后,很多教官紛紛下鄉宣講,因為薪水微薄情況下,下鄉可以獲得一定的夫馬錢以補貼家用。[15]
(3)存在的主要問題。上文亦曾指出,行鄉約時,單調、機械地說教,經久而致民心生厭;宣講用人不當或行不得法,疏離民心;地方官吏(或士紳)懷揣功利性政治考量主持其事;民眾聽講抱以對善惡的消費心理或懷追逐蠅頭小利的不純動機等等,這些都是導致鄉約不能持久的原因。《申報》所刊載的篇章中,此類例子不勝枚舉。晚清即有論者指出:“講鄉約盛事也。浸失本意,非奉行故事,即滋生弊端?!弊髡吡信e一例:津海開道衙前搭蓋庭寮延講鄉約,“講生衣帽明白宣講,環而恭聽者日不乏人”。此等鄭重之事舉辦的同時,卻“有說唱大鼓書者,緊貼其傍,村腔野諛,引吭而歌嘈嘈切切,雜以絲弦等器”(《善政有弊》)??梢姡朽l約的大小環境和民風、民俗也是影響其實施的因素。另外,在晚清、民國復雜的社會背景下,政府和民間層面還存在因經費支絀而難以維系鄉約正常實行的情況?!坝嘘惷耪撸恢嗡U覦,貿貿然具稟督轅以舉行保甲、鄉約,經費支絀,請出外勸募,以期永久遵行。譚制軍明鏡高懸,批飭不準?!?《申報》第7410號《八閩瑣志》)“敝堂(引者:上海廣益堂)創辦各善舉,向以施醫給藥為大宗,自此之外若……講鄉約以扶教化。特近數年來,世局艱難,來源稀少,一切經費支絀不堪。將半途而廢乎,則大拂初心;將勉力以從乎,則又虞棘手。伏望樂善諸君子慷慨為懷?!?《申報》第9388號《仍呼將伯》)
因存在種種問題,弊端日顯,清末民初懷疑鄉約能否有實際效用并嘗試以義塾、講學、宣講、演說等方式(或機構)代替它的人越來越多,這也是鄉約漸次式微的原因之一?!胺挛魅私烫迷O立義塾之義,而更推廣之……較之設龍門書院以維持道脈,設鄉約各局以宣講圣言其功不更偉且切歟?!?《擬各城鄉宜添設義塾論》)《申報》第11496號《論開民智以演說為最要》的作者亦認為傳統的宣講鄉約徒具虛文,已無救亡圖存的現實意義。他主張用新式(西式)的演說來開民智,喚醒國人“御外侮以救祖國,規正維新趨向”。臺灣學者李孝悌在《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一文中較為系統地研究了菁英文化如何通過報刊、白話文、講報、演說、戲曲等媒介或方式來形塑底層文化,以及后者對此所作的因應,可資參考。
第二,時代變局下鄉約的角色定位??傮w而言,明清以后的鄉約是基層管理的一個輔助性職能部門。謂其具“輔助性”,源于它的實行有很大的彈性(如鄉約的功能涉及很多方面,鄉約的任期大多沒有明確的規定,鄉約的職責亦時小時大等),卻又有著綰合官方、民間關系之特殊身份。稱其為“職能部門”,源于它擔負著對民間教化的宣揚和對民風的維持,也在于它是政府地方管理體系的重要一環。職是之故,它的角色定位便有著一般性與特殊性的分野。通常在社會相對穩定或寬泛言之時,它扮演著維持風教的一般性角色(如宣講《圣諭》、禁淫詞淫戲等,清末還有附帶講解律例的)。在社會動蕩,原有秩序面臨大的挑戰,或針對某些具體問題時,它的角色定位則具特殊性、復雜性和參與性(如杜絕拐賣華人、治游民、禁煙、禁洋教等)。后者中所謂的“參與性”,指針對某些繁雜的事務,單靠鄉約并不能解決問題,它只是提供一定的平臺,參與其中罷了。以下我們結合《申報》資料從兩方面做簡要論述。
(1)教化功用——鄉約的一般性角色定位。鄉約作為民間約束性制度從創制伊始,便擔負勸德業、睦鄰里、恤患難、規過失等職責,這對保一方平安、穩定、和諧具有積極作用。正緣于此,后代的統治者對其頗多關注,加以利用,使鄉約的舉行朝著對他們有利的方向發展,有清一代更是如此。前文已經指出,無論是皇帝頒布并敕令宣講《圣諭》,還是像善人余治一樣的地方士紳對鄉約的提倡和踐行,其最終的指向便是“以孝為本”、“移孝作忠”,教化民眾做個安分守己的良民。為實現這一訴求,鄉約在擇人用人、內容設置、評判標準等方面都體現著對“忠”、“孝”因素的考量?!渡陥蟆匪d,比比皆是:充鄉約講生的高崧生孝養義父,本身就是孝子的典型;寶應明經張鏡涵篤于孝行,生平濟困扶危,在閭里興舉鄉約,申之以孝悌忠信之義(《善士云亡》)。相信鄉約有益于世道人心的王瑞臣、汪霽坪,不遺余力地宣講,并取得良好效果。王、汪“遵奉欽頒《勸善要言》,朔望宣講,已漸有成效,來聽者黃童白叟不下千百人。除朔望仍在明倫堂宣講外,每逢三、六、九等日移壇城隍廟、關帝廟,閑人麕集之所敬謹講解,并將南匯縣勸孝告示,以及邇年各省齊風敦俗條教逐一抄出,每期附講數條。遠近人士無不聞而鼓舞,二廣文可謂實事求是,洵無愧司鐸之任矣”(《論勸善》)。福州船政提調呂觀察為扭轉輪船管駕因讀洋書、學洋人而趾高氣揚的狂傲風氣,責令學堂教習每逢禮拜日各講《圣諭》一道,《孝經》一章,以期各生聽后默化潛移,漸進于禮義之域(《船局講書》)。
事實證明,鄉約中宣講“忠”、“孝”諸義,在民間確實曾起到過重要的作用。當世風日漓、人心不古之時,那些有良知的知識分子要么痛斥提倡不力,致使鄉約徒有具文,要么呼吁行鄉約以挽回人心,整頓風化(參見《申報》第3251、4210、4358號《逆犯解勘》、《論逆案疊出之由》、《奉憲設立開講鄉約日期》等)。
(2)杜絕拐賣華人、治游民、禁煙、禁洋教、禁纏足等——鄉約的特殊性角色定位。近代以來,列強環伺,西學東漸,舶來的世界觀、價值觀極大地沖擊著原有的社會秩序。在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方面,“半殖民地”化傾向凸顯,展現于人前的是侵略與反抗,沖突與融合,堅守與前行等多重面向。西風濡染下,新的挑戰不斷涌現,東土原本的人倫秩序、文化慣性和大眾心理在艱難轉型中又表現出很大的張力。作為基層管理的鄉約制度亦然。它在繼續擔負原有教化職能的同時,又不斷地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處理新的時代課題。前面已經說過,因近代史上相關問題的復雜性,單靠鄉約無力完成,它只是提供一個平臺,參與其中而已。與西教、教案有關的內容,上文已有所涉及,又可參《申報》中《治教匪探源說》、《弭亂箴言》等文,此不贅言。以下另陳兩例:
“豬仔”是近代以來列強侵華的一個產物,指被販賣到國外做苦力的華人群體,這些中國青壯勞力經相關機構以誘騙、強迫甚至綁架等方式出洋,終身“鬻為人奴”。清末民初,積貧積弱的國家無力保護這些華人的切身利益,致“豬仔”命運慘不忍書,此現象在沿海諸省表現得較為突出。為揭露騙局,防止國人因追逐利益而被淪為“豬仔”,當時大聲疾呼者眾,各種應對辦法相繼而出。1872年11月6日《申報》刊載《陳杜絕豬仔拐誘風議》一文,論者往來粵省二十年,對粵土之民情風俗較為熟悉,了解販賣“豬仔”內情。為遏止急不待緩之勢,作者從“杜源”、“絕流”兩方面給出解決辦法。如何“杜源”?“今為法莫若重其鄉約之制”。因為,粵省雖素稱強悍之邦,然其民心猶重義禮。鄉內皆有鄉約,閑居時各鄉老和紳董集講古今成敗興衰之理、《圣諭》及四子書,聽者頗眾,致民風淳樸,猶為近古。作者以為正可借此鄉約盛事以杜絕“豬仔”之患。首先,各鄉共舉老成公正之人,復古三老之設,書鄉民姓名編成冊,存縣。其次,鄉約定期派人巡檢,久游回鄉者延入鄉約,向民眾介紹外省之民風土俗,以補庭戶之陋,增長見識。再次,回鄉之人,樸誠者學習、效法,趨利、浮薄者,則戒人疏遠之。鄉中子弟外出為鼠竊狗盜之徒,做不為人齒之事,三老當令其父兄再三督促、規勸,如不悔改,則驅逐之,以免鄉人仿效。最后,倘有挾一人或三數人而出,當立即遍告其父兄親族,務必清楚其落腳處。否則,必追之歸鄉而后已。如何絕其流?作者認為內地當仿行香港之制度,“粵省各大憲照會西國各大憲,援《萬國公法》之例,嚴其販人出洋之禁”。由上可見,作者以較為開闊的視野,為杜絕“豬仔”拐誘之風,中西、土洋并用,既重視本土鄉約之法,又借鑒國際通行法則。但是,“弱國無外交”,援《萬國公法》之例平等地與列強交涉事宜,在那個時代只能算作一個美好愿望。
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是近代以來列強侵華的主要方式之一,導致中國白銀外流,國力凋敝。因吸食者眾,煙館林立,吞云吐霧,為獲私利種罌粟者亦屢禁不絕。與此相對,國民發動的禁煙呼吁和禁煙運動,此起彼伏,波及甚遠,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并影響了清末民初政治、歷史的發展風向?!渡陥蟆分嘘P于“鄉約”參與禁煙的文章非常之多,如《中國宜崇潔去病條議》、《論禁煙》、《奏為申明栽種鶯粟舊禁以裕民食摺》、《禁種鶯粟》、《煙禁綦嚴》、《東三省近事·吉府派員覆勘私種鶯粟》、《陜省禁煙手續》等。主要涉及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借鄉約以宣傳吸鴉片煙之危害,勸解禁煙?!艾F在鄉約盛行,一邑之中,城鄉村鎮無地無之。不妨于宣講之余,先將煙之為害詳加開導?!?《論禁煙》)二是鄉約同地保等人在官吏的領導下監督、禁止鄉民種植、吸食罌粟。“諭令境內地保、鄉約查明有無栽種鶯粟,出具切結?!?《禁種鶯粟》)“現值煙苗播種之際,亟應趁時委員前往督同地方官紳、鄉約、村長剴切開導,實力嚴查?!?《陜省禁煙手續》)此外,對嗜煙太深的鄉約,政府也加大懲處力度,以儆效尤,《申報》中有鄉約緣于嗜煙而被撤換的案例(《易人宣講鄉約》)??梢?,當事者為杜絕煙害,既注重“禁其源”,又著眼“決其流”,雙管齊下。然非常吊詭的是,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再加之列強勒索巨額賠款的實際壓力,某些省份的財政收入中,煙稅又占據了很大比例。
從時間維度看,清末以來的鄉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重要的階段:為抵制農民運動對民間秩序的沖擊而興起,并曾局地復興的“鄉約局”階段;清末“新政”大背景下“改良鄉約”階段;民初鄉村自治運動下旋興旋廢的鄉約階段。后兩個階段,鄉約的改良或發展,受西方政治制度的影響較明顯。隨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的傳播,鄉約在選人、職責、實施章程、籌措經費等方面有程序化、法制化的趨向。這為后來的鄉村管理制度的發展、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單就20世紀前半葉講,“鄉約”一詞雖保留了下來,但其內涵和實質卻在不斷地發生改變,它的角色定位亦更傾向于具體的某項事務(護林、護路等),而宣揚“忠”、“孝”的教化功能則不斷弱化。且傳統的鄉約在很多方面與現代法治精神不合處頗多。這些都為其他形式的組織、機構、制度替代鄉約提供了契機,被置換后的鄉約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如《申報》第15883號《贛省長之自治意見》一文謂:“自治之制,議者謂古代之比閭,旅黨州鄉,近代之社會保甲、鄉約庶幾近之。然古代則官掌其治,而鄉分其職。近代則民司其事,而官董其成,雖隱寓自治之精神,固未合自治之軌轍也。”從空間維度看,近代鄉約發展中呈現出的地區性差異也非常明顯,《申報》中涉及“鄉約”發展較好的地區有天津、廣東、上海、長樂縣、上虞縣、鄞縣等,可參《長樂縣陳其璜茂才稟》、《閩督批詞》、《禾中人語》、《論講鄉約之有益》、《論勸善》、《錄上虞縣開講鄉約稟批系之以論》、《鄞縣鄉約之效果》等,此不展開論述。
另外,楊開道認為“(清代官吏)提倡鄉約的時候只有鄉約,提倡保甲的時候只有保甲,提倡社倉的時候只有社倉,提倡社學的時候只有社學。從沒有一個學者,將他們四者的相關性找出,整個性找出;也從沒有一個學者,將他們四種制度打成一片,合為一體”,因此,“清代鄉約費力多而成功少”。[8]221在我們看來,楊氏考察從政府頒發的諭令以及眾多地方志上的文本記載,認為四者各行其是的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可否認,在實際執行中這四種基層制度的實施又是交叉重疊的,不僅“鄉?!?、“約保”作為約定俗成的名辭時常見諸篇章,而且我們還可以在《申報》中找到很多具體的實例。如:“據此除諭飭各鎮董事遵照外……仰保甲居民人等,知悉宣講鄉約原為化導人心,爾等各靜聽,不得喧擾,更不得作奸犯科致于拿究。該保甲務須于講所彈壓,毋任滋擾,其各凜遵毋違?!?《邑尊查禁鄉約犯科告示》)“保甲既行,農隙講武可以足兵,義學、鄉約一時并舉,民□不信?!?《論治游民》)“閩省向有保甲,一年四查,不過奉行故事,而人心風俗之端,未之問焉。夫非保甲無以總鄉約之大成,非鄉約無以濟保甲所不及。蓋保甲查察難周,而鄉約則耳目?!?《長樂縣陳其璜茂才稟》)由此可見,良好鄉治的維系是保甲、鄉約、社學等相互配合,彼此補充,合力之使然,楊氏之論難免偏頗。
由上可見,“鄉約制度的發展態勢總的來說是日趨復雜”[8]270,其內涵不斷地擴延,功能亦不斷地增大變細。常見的鄉約涉及到護林、緝盜、育嬰、慈善、恤嫠、恤孤、保護耕牛、保護莊稼、禁粘鳥、禁捕蛙、禁焚林、禁竭澤等等。近代以來,世情復雜多變,某些地方的鄉約因地、因時制宜發生了一些新變化,除以上論述之外,還有嶺南鄉約演變為準軍事化的基層組織,且出現鄉約式的書院、社學,這種趨向的出現除宣揚教化、維持秩序等原有功能考量外,抵御外侮和“匪亂”也是促成因素之一。楊念群指出:“嶺南的鄉約式書院不僅在平撫境內之亂中起著聯絡鄉黨的區域整合作用,而且在戰亂平息后仍負有敦睦鄰里的教化使命?!盵8]297伴隨大量華人移居南洋,在華僑群體中還組建了某些具有“特定功能”的鄉約。廣東僑鄉的“恩開鄉約”便是代表。它是恩平、開平兩地華僑為妥善辦理善后事宜的一種群眾性的自覺組織。兩邑僑胞在南洋建立老人會等組織,平時捐資給該會,兩地已故華僑由該會負責拾骨裝箱,運回開平百合“江門渡頭”上船,停放在由鄉約規定建造的“金花廟”,再通知家屬認領,并給予喪葬費。該鄉約開始負責恩、開兩邑已故南洋華僑骸骨運回祖國的事宜,后據說南北洋、恩、開、臺山、鶴山等地華僑骸骨回運亦由其經理(闞延鑫《恩開鄉約》,載《開平文史》第6-10期合訂本,第230頁)。
清末以降,因種種緣故,某些地方的鄉約被政府“無傷大雅的廢止”或直接勒令廢除。1903年美國傳教士蓋洛從宜昌到重慶的途中便見到過當地宣講《圣諭》的場所,作為一個外國人他清楚地察覺到:“滿清官吏拜讀圣律的做法,已經不再那么隆重,可算是‘無傷大雅的廢止’?,F在,只剩那些‘誨人不倦’的官員仍在例行公事。”[1]89因“鄉約權力的擴大影響了官府的權威,激化了官府與鄉約的矛盾”[16],最終被政府直接勒令廢除。如宣統元年南部縣知縣侯昌鎮頒行的禁革鄉約的牌示載:“今各場市鎮既設有保正、甲長、牌頭,已足稽奸弭暴,保衛地方,應將縣屬四路各城鄉市鎮特設鄉約一并永遠革除?!?該《牌示》載《南部檔案》(南充市檔案館藏),轉引自茍德儀《在“耳目”與“蠹賊”之間:從〈南部檔案〉看清季南部縣鄉約的廢除》,第11頁。至于其他地方,隨著時代的推移,內涵不斷擴延的鄉約慢慢地被消解、置換。給人的感覺是鄉約制度從此消失,其實它只是以另外的諸如民間規約、制度、民間法等形式出現而已。民國時期,中央大學教授張其昀就認為:“古代鄉治,有保甲之法,有鄉約之法,保甲嚴密鄉村組織,鄉約提倡鄉村道德,此為鄉治基礎。又有社倉以厚民生,社學以正民德。社倉代表經濟方面,社學代表教育方面,此外里社則代表宗教方面,共五大部。現代地方自治所包含的事業也只有這幾種,不過名辭翻新而已?!?1933年8月15日《申報》第21674號)
另外,隨著經濟、政治地位及社會認同等方面的改變,傳統社會中士紳階層漸趨沒落。溫鐵軍認為:“清末洋務運動失敗,民國民營經濟失敗,最后才轉向四大家族。過量的工業化代價、城市化代價轉移到鄉土社會,破壞了鄉土社會。傳統鄉村社會的鄉紳無法再擔任保護型經紀作用,從而導致劣紳化?!?參見溫鐵軍博客)。經濟方面如此,政治、文教方面亦然?!傲蛹澔睙o疑會對鄉約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清末民初實際擔任鄉約的人其成分越來越復雜,他們表現出更多的是貪贓枉法、魚肉百姓、橫行鄉里的丑惡嘴臉,鄉約漸漸背離了其初衷而走向反面,遭到人民的反對和唾棄。在那個時代人們的群體記憶中,鄉約慢慢變成反動的代名詞?!渡陥蟆分锌d了很多關于鄉約串通保甲、知事包庇罪犯、誣陷誹謗、徇私枉法的事件,甚至伙同匪人搶劫、勒索之事時有發生。這就出現了諸如1908年東北延吉一帶朝鮮群眾反對官府、鄉約欺壓勒索的斗爭(《朝鮮族簡史》),1926年陜西武功縣河道鄉硬團清算馮鄉約賬目一事(《咸陽黨史資料集·大革命時期咸陽地區農民運動》)等等。
“藝術來源于生活”,我們還可以從近代以來的一些文藝作品中窺其一斑。近代著名京派小說家沙汀解放前創作了大量描寫農村社會鄉約、保長、鄉長、豪紳的小說,給我們再現了一幅幅“活生生的中國農村末代封建階級群丑圖”[17]。小說《鄉約》(1935年1月)就塑造了丁跛公這樣一個鄉約形象,“丁跛公是穆家溝的鄉約,還是一個青年時,他便跟著老丁跛公,見習這惹人嫌厭的職務了”[18]。湖南省群眾藝術館編的《戲曲劇本匯編》中收錄的小戲曲《王鄉約催糧》由陽戲傳統劇目《勾頭催糧》改編而來,其中描繪了一個丑陋、貪婪,借催糧調戲良家婦女的鄉約形象。全劇開幕便以王鄉約的口吻道出:“鄉約一品官,每日四鄉鉆,那個來請我,伸手先要錢,先要錢?!盵19]僅三言兩語,一催糧、收賬的“差狗子”形象便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又謝崇升謂:“小時候,每當縣城出了什么新聞總愛去打聽,湊熱鬧。為此,老人斥為‘當鄉約’,久而久之,就認為‘鄉約’是好管閑事,惹人討嫌的貶語?!?《上猶文史資料·淺說“鄉約”》)
最后,我們需要指出的是,鄉約的具體實施和演變是非常復雜的,從時間維度看,前后間有傳承有發展;從空間維度看,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具體情況自會有異有同,所以鄉約的發展有一般性規律,亦有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性、特殊性。本文只是對清代以來的鄉約發展作概貌性的論述,難以面面俱到。雖然民國時期“鄉村建設”運動下的鄉約重建旋興旋廢,且隨著時間推移和現實需求的變化,鄉約的“人類價值、文化民族價值、教化價值、自治價值、制度價值、組織價值等被多元消解”[20]。然對鄉約制度的研究從楊開道、呂著青、楊懋春等開始,到今天越來越多的學者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并以古鑒今探索當前農村法制實踐視域下,理性地重整、借鑒鄉約價值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
考察近代的“孝”與“非孝”(“不孝”),民間鄉約無疑是一個重要的依托,本文即嘗試以鄉約的發展嬗變作為切入點探討近代“孝道”的演變歷程??傮w來說,盡管攙雜了很多政治成分或統治者意志,但作為規約性質的鄉約對傳統孝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孝道的宣揚,對孝行的表彰,以及對“非孝”(“不孝”)的懲治和鞭撻方面。隨著鄉約制度的解構或轉換,再加之新型鄉治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如《申報》第11943號《曹元森上蘇撫推廣四鄉警察稟并章程》謂:“昔太倉陸桴亭著《治鄉三約》,鄉有約正一,總治鄉之三約。一曰教約,以訓鄉民;一曰恤約,以惠鄉民;一曰保約,以衛鄉民。今之四鄉警察,猶鄉約之意,而其法更備?!?,它作為宣揚孝道之一管道的功能逐漸被弱化以至消亡。
關于孝道近代遞嬗中的是是非非,本文不想卷入論爭,我們主要是依據相關史料盡量作客觀性地陳述。在研究中,所謂的“大傳統”[21]、“小傳統”之分野,只是為便于陳述而采用的兩個切入點,其界限是相對而言,而非涇渭分明。至于對待傳統孝文化,批判地繼承,這是國人可信口拈來的說辭。近來接觸到馮友蘭的“抽象繼承法”,雖然它是馮先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為回應極“左”思潮提出來的,但筆者覺得對今天的歷史、哲學等的研究還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1] 蓋洛.揚子江上的美國人:從上海經華中到緬甸的旅行記錄(1903)[M].晏奎,孟凡君,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
[2] 俞樾.春在堂全書:第4冊[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100.
[3] 陳其元.庸閑齋筆記[M].楊璐,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310-311.
[4] 余治.得一錄[M].刊本.蘇城:得見齋,1869.
[5] 余治.尊小學齋詩余[M].刻本.古吳得見齋,1883:12.
[6] 余治.尊小學齋集[M].刻本.古吳得見齋,1883.
[7] 楊開道.中國鄉約制度[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8] 楊念群.楊念群自選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9] 張付東.論近代文化遞嬗中的“孝”與“非孝”(上)——“小傳統”視域下近代的鄉約與孝道[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7(1):5-11.
[10] 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山縣洛東鄉壯族社會歷史概況[M].[出版地、出版社不詳],1965:69.
[11] 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廣西僮族自治區武鳴縣清江鄉僮族社會歷史調查報告[M].[出版地、出版社不詳],1964:25.
[12]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辦公室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鄉僮族社會歷史情況調查(初稿)[M].[出版地、出版社不詳],1958.
[13] 付廣華.論壯族鄉約制度的起源與特色——以廣西龍脊壯族為個案[J].廣西民族研究,2010(4):142.
[14] 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日新區潘內鄉潘內村瑤族社會歷史調查報告[M].[出版地、出版社不詳],1963:29-30.
[15] 茍德儀.清季教官的宣講與地方教化——兼及科舉制廢除對教官的影響[J].四川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6):14-22.
[16] 茍德儀.在“耳目”與“蠹賊”之間:從《南部檔案》看清季南部縣鄉約的廢除[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6):15.
[17] 李慶信.活生生的中國農村末代封建階級群丑圖——論沙汀小說的反面形象系列[J].社會科學研究,1984(3):51.
[18] 老舍.京派小說[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8:72.
[19] 湖南省群眾藝術館.戲曲劇本匯編:第4集[M].[出版地、出版社不詳],1981:96.
[20] 許娟.再論鄉約價值的多維消解和理性重整[J].山東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6):73.
[21] 張付東.論“五四”前后的“孝”與“非孝”——以文化史“大傳統”的視域為主要考察[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5(2):11-27.
(責任編輯:祝春娥)
On “Filial Piety” and “Non-filial Piety” in the Cultural Evolvement in Modern Times(Ⅱ):A Study of the Community Covenant and Filial P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tle Tradition”
Zhang Fudong
(ResearchCenterofWesternRegionalCultures,WestChinaNormal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637002,China)
The Opium War was a major stage for China who shifted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times from then on. When studying the evolvement of the traditional ethics, thought, and academy, researchers could not and improbably ignore the topic of how th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hanged in modern history and how much was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Influence by traditional thought y and academic history, researchers have showed great concern about the inheritance and criticism of filial p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g tradition”. Nevertheless, in the view of cultural history, people who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in modern times were not limited to a small number of intellectual elite groups. The development of filial piety in the rural areas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Hence filial piety and non-filial piety in the civil society ought to be one of the views for researchers. From the “small tradition” perspective, it was a typical example that the evolvement of the rural rules and regulations affected the modern developmentof filial piety culture.
filial piety; little tradition; rural rules and regulations
2017-01-30
張付東(1987- ),山東聊城人,西華師范大學西部區域文化研究中心助理,歷史學碩士。
B82-052
A
2095-4824(2017)02-0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