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砥,楊力源(武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近年來群眾路線與民眾政治參與相關研究述評
陶 砥,楊力源
(武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探討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與民眾政治參與之間的關系,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近年來關于群眾路線的研究,成果豐碩,其內容包括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發展歷程、現實挑戰、堅持路徑和方法。近年來關于民眾政治參入的研究,也有大量的成果,其內容包括民眾政治參入的興起和發展、類型和動力機制、實證研究、發展的路徑。對群眾路線與民眾政治參與的關系的研究并不多,但它卻是一個嶄新的研究視角。學者們認為,群眾路線和民眾政治參入是可以相互促進的。
群眾路線;政治參與;民主政治
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和民眾政治參與表面上看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路線和工作方法,主要涉及的是黨和群眾的關系,后者是民眾通過各種途徑參與到執政黨和政府的決策中去,主要涉及的是執政黨、政府和群眾的關系。但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歷程來看,兩者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本文通過梳理近年來有關黨的群眾路線、民眾政治參與以及群眾路線同民眾政治參與關系的研究成果的主要內容,分析了這些研究成果的特點與所存在的主要問題,為進一步深化相關領域的研究奠定基礎。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路線、根本作風和根本工作方法,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內容,所以在黨史、黨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方面的研究中有大量涉及群眾路線的研究,加之中共中央從2013年6月18日開始啟動以“務實、為民、清廉”為主題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使得“群眾路線”成為2013年、2014年最為熱門的研究課題之一,并產生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其主要內容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論述了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和理論內涵。這是關于群眾路線的最為基礎的研究內容,幾乎所有相關研究都要首先論述這一問題,并且在這一問題上鮮有分歧,即都承認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群眾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過程的積極主體,一般地說對社會發展起著主要決定作用;人民群眾是英雄人物的創造者;普通個人對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群眾史觀的實質在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它是為人類解放和實現共產主義作哲學上的論證的。”[1]這是群眾路線的理論原點和理論基礎,這一點是所有的研究者都予以肯定的。中國共產黨在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文獻中,關于群眾路線的理論內涵的闡釋很多,形式非常豐富,所以相關研究也都集中圍繞著中共領導人的論述以及相關文獻資料展開,主要是針對這些闡釋進行學理性或宣傳性的解讀。盡管學者們解讀的角度、層次存在區別,但并不存在本質的分歧,都認同毛澤東對于群眾路線理論內涵的闡釋:“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做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2]
第二,梳理了群眾路線的發展歷程。為了論證群眾路線深深根植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學者們在進行相關研究時都會回顧其發展歷程。其中最為詳細的是羅平漢所著的《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思想史》,他認為,群眾路線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已經開始萌芽,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反圍剿的艱苦環境中初步形成,在抗日戰爭時期走向成熟并在解放戰爭時期進一步發展,從新中國成立到中共八大前后得到延續,從反右斗爭擴大化開始出現挫折,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得到恢復、發展和創新。這一發展歷程是學術界所普遍認同的,但也有不同的觀點,如有學者認為,群眾路線是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成熟的。[3]與此同時,也有學者從其他視角來考察群眾路線的發展,他們在對歷史材料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抽象出了群眾路線的理論發展進程。如張雪梅從價值認識的角度梳理群眾路線的演進,認為群眾路線的發展經歷了三次提升,即從一般工作方法到哲學認識論的提升,從理論方法到政治路線的提升,從政策定位到執政黨建設核心的提升。[4]總之,在群眾路線的發展歷程上學界基本形成共識,但也存在輕微分歧,這種歷史考察上的分歧對于群眾路線的現實研究并無太大影響。
第三,研究了群眾路線所面臨的現實挑戰。這一問題是近年來群眾路線相關研究的重要內容。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群眾路線面臨著退化、淡化和異化的風險,這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學者們對此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許耀桐從黨的角色轉變的角度分析了群眾路線所面臨的困難,認為中國共產黨執政后,對群眾的依靠從之前的革命依靠轉變為執政依靠,而“革命依靠處于壓力狀態,執政依靠則處于舒緩狀態。革命依靠具有唯一性,執政依靠則具有可選性。革命依靠主要是經濟輸出,執政依靠則是全面輸出”[5]。這不僅削弱了黨員干部貫徹群眾路線的動力,也加大了群眾路線的實施難度。左康華從群眾主體變遷的角度分析了群眾路線所面臨的挑戰,認為群眾主體的分層與離散,群眾內部利益的矛盾與沖突,群眾自我認同的混亂與困惑加大了群眾工作的難度,從而使群眾路線的貫徹實施面臨嚴峻挑戰。[6]孫來斌、王會民認為,社會分工的限制,小農文化的影響,市場機制的缺陷,用人體制的短板,長期執政的惰性等因素,都對群眾路線的實踐造成了阻礙。[7]殷冬水認為,民粹主義和精英主義的群眾觀的誤導,給群眾路線帶來了負面影響。[8]學者們對群眾路線的現實挑戰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從多角度、多層面討論了群眾路線在當下所面臨的嚴峻考驗。歸根到底,群眾路線所面臨的考驗,其實就是黨情、世情、國情的轉變使得產生并成熟于革命時期的群眾路線尚未適應新的歷史環境。
第四,思考新形勢下堅持和發展群眾路線的路徑和方法。在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堅持和發展群眾路線,是當下該領域研究所要回應的最重要的現實問題。學者們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很多觀點和方案,總體而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加強黨的建設貫徹落實群眾路線,加強對黨員干部的思想教育,完善考核機制,嚴厲打擊腐敗,改善黨的作風,以此改善群眾路線的實施效果,加強黨和群眾的血肉聯系。二是創新群眾路線的實施平臺,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傳播功能和基層社區的組織功能,拓寬群眾的參與渠道,將貫徹群眾路線融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9]三是將貫徹群眾路線與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相結合,將貫徹群眾路線作為國家民主生活的重要環節,實現兩者在手段、方法和價值上的承接,以期達到兩者良性互補的狀態。[10]四是推進群眾路線的制度化,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實現貫徹落實群眾路線的長效化。總體而言,這些觀點都是從當下的現實情況出發而進行的反思,其實質在于“根據時代的要求和黨的事業發展的要求,以創新的思維不斷探索實現群眾路線的途徑和方式方法,使群眾路線這個‘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更具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在實現黨的‘兩個百年’奮斗目標中更好地發揮作用”[11]。
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可以看出有關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的相關研究有了很大的進展。主要表現為:一是基礎的理論闡發和歷史考察更加扎實,具有很強的學理性,基本可以滿足理論宣傳工作的要求;二是具有很強的時代性,注重發掘群眾路線的時代價值,從當下的現實問題出發,研究群眾路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所面臨的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三是對策性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涌現出了許多操作性較強的成果。
與此同時,近年來的研究成果也存在不足之處。一是關注度不穩定。2016年11月25日,筆者以“群眾路線”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文獻檢索發現:2012年相關研究文章185篇,2013年增長到8818篇,2014年更是達到19230篇,2015年迅速回落到1567篇,2016年僅有505篇。可見關于群眾路線的研究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二是視角有待多樣化。群眾路線的相關研究大量集中在黨史學科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這使得關于群眾路線的研究視角較為單一,要在新時期取得群眾路線相關研究的重大實質性突破,就必須開展跨學科的研究,引進相關的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甚至心理學理論,這在當前的研究中是十分欠缺的。三是實證研究有待加強。關于群眾路線的歷史考察和理論闡釋的研究已經做得相當透徹,但是對于群眾路線的貫徹落實情況缺少實證方面的調查研究,這使得關于群眾路線的進一步的現實思考缺少詳實的依據,也使得一些具體問題被忽視、掩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迫切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進步,在此過程中,許多相關的西方概念和理論傳入中國,并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西方政治參與理論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有關政治參與的研究成果也非常豐富,其主要內容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考證了政治參與在西方的興起和發展。在中國歷史上并沒有內在地孕育出政治參與的理論和實踐,要研究當代中國的政治參與問題就必須對政治參與自身的發展歷程有清楚的認識,所以許多關于中國政治參與的研究都會先闡述政治參與在西方的興起和發展,即在古希臘的城邦中就已經出現了公民直接參與政治的現象,之后在中世紀,市民社會在政權與教權的夾縫中得以逐步發展壯大,并開始了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分離,近代民主理論催生了現代意義上的政治參與,正是通過大規模的政治參與,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得以建立并反過來極大地促進了公民的政治參與。[12]68-69政治參與的概念雖然是在二戰前后才提出來的,但是政治參與的傳統卻貫穿在西方從中世紀至今的政治發展歷程中。[13]1-2學術界在這一問題上基本達成共識,這也就意味著學者們普遍承認,政治參與體現著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歷史、政治理念和意識形態。
第二,梳理了政治參與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學界普遍認同,在近代以前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中,中國都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政治參與,在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滅亡后,中國的政治參與實踐出現了萌芽,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視政治參與的問題,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開始了當代意義上的政治參與,之后經歷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曲折,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的政治參與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學者們普遍認同政治參與是一個從西方傳入的概念,并將中國傳統政治文化視為阻礙當代中國政治參與發展的消極因素。他們也普遍認同中國共產黨習慣通過政治動員的方式鼓勵群眾參與政治,并認為應當減少這種動員式的政治參與,并將其作為促進政治參與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第三,探究了政治參與的類型和動力機制。這一方面的研究大量借鑒了西方的相關范式和成果,并結合中國的實踐經驗。有學者根據驅動因素的不同將當代中國的政治參與分為:利益驅動型、理想信念型、榜樣案例示范型、特殊職業屬性驅動型、特殊事件和議題點發型、仇恨泄憤型、表達支持型、宗教民族感情推動型、虛擬途徑激發型、相應號召型。[14]有學者將其分為:信念性參與、分配性參與、服從性參與和強制性參與。[13]207-215也有學者從根本上進行概括,認為市場經濟是公民進行政治參與的根本動力。[12]168-175不能將這些不同的看法視為根本性的分歧,而應當將其視為思考問題的不同視角。
第四,對當代中國的政治參與情況進行了實證研究。政治參與的相關研究都非常注重實證性,很多研究都是建立在詳實的數據之上。如政治參與藍皮書系列,每年都會出版數據報告,2015年的報告考察了公民縣、鄉兩級人大代表選舉的性別、年齡、民族、學歷、政治面貌等方面的差異,并對考察數據進行了分析。王明生的《當代中國政治參與研究》將下卷作為實證篇,對不同社會群體的政治參與狀況進行了實證考察。史衛民等著的《中國公民的政策參與》,通過向北京和廣州的大學生發放問卷,對該群體的政策參與情況進行了詳細考察。
第五,思考了推進當代中國政治參與發展的路徑。關于政治參與研究的根本分歧就體現在這一方面,從根本上講,這種分歧是西方道路和中國道路的分歧。有些學者以西方視角來審視中國的政治參與問題,試圖以西方經驗推進中國政治參與的發展,要求發展以公民為本位的中國特色公民政治,發展民生優先的社會主義,并依據馬克思關于國家不是社會的主宰而是社會的產物的觀點,提出建設社會個人本位的社會主義政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以“公民主體”理念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通過直接選舉使人民代表大會成為人民的代議機關。[15]也有學者揭示了公民社會的弊端和虛偽性,提出了建立人民社會的主張,并提出了一種不同于西方的、自上而下的逆向參與的設想。[16]這體現出兩種完全不同的思路,但第二種思路尚未成為學術界的主流,在政治參與的研究過程中,仍或多或少地受到西方價值判斷和思維方式的干擾。
對近年來政治參與的相關研究進行考察,值得肯定的是,相關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并在內容上有一定的突破。其主要表現為:一是對于政治參與的理論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二是對于西方政治參與的歷史演進和運行機制,研究得較為透徹;三是對于中國政治參與的歷史進程和現實情況形成了較為科學的認知;四是有大量的調查數據和實證研究作為支撐;五是關于中國政治參與發展路徑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
但是,這些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整體研究水平較低,有學者通過分析相關著作的被引用次數發現國內政治參與的相關著作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非常大的差距,國內目前還沒有一本真正意義上的關于政治參與的經典著作。二是尚未構建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參與的學術話語體系,當前國內政治參與的相關研究基本還在西方所建構的體系和框架內進行,使用的主要還是西方學者提出或定義的概念,這使得很多學者在進行研究時難以擺脫西方學者預設的路徑或結論,不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
關于黨的群眾路線和民眾政治參與的關系的研究并不多,但卻是一個嶄新的研究視角。學者們在思考群眾路線和政治參與所面臨的現實瓶頸時,意識到兩者之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對接,以達到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狀態。正是圍繞著這一設想,一些學者展開了研究和論證,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考察了黨的群眾路線和民眾政治參與互動關系的歷史進程。群眾路線對于鼓勵和動員民眾政治參與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于這些事實的梳理可以為相關研究提供歷史依據。肖飛研究了群眾路線在蘇區長岡鄉社會動員中的作用,中國共產黨通過關心群眾生活、維護群眾利益、發展群眾組織、發揮婦女作用、召開群眾大會等方法,獲得了群眾的廣泛支持,調動了群眾的參與熱情。[17]還有一些以閩東、陜甘等革命根據地為樣本的類似研究。這些研究普遍認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兩者的互動較為緊密,那一時期所積累的相關經驗對當下的理論和實踐也有很強的啟示意義。
第二,論述了黨的群眾路線和民眾政治參與之間的邏輯關系。黨的群眾路線與民眾政治參與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邏輯契合,“參與式民主主張公眾自下而上參與公共決策的過程,與群眾路線源于先鋒隊的先進性的邏輯而形成的自上而下的深入群眾的過程形成了一個完美的、良性的政治過程,勢必有利于達至一種良善的政治狀態,從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同時,群眾路線的貫徹能夠為參與式民主的成長,特別是公眾參與質量和有效性的提高創造條件,因為群眾路線的貫徹可能會使因公眾參與而進行的利益表達更容易傳輸到決策中樞中去,有利于把公眾的利益訴求納入政策議程中,有利于把公眾的利益訴求轉化為具體的政策,也更有利于解決公眾的利益訴求”[18]。但是,它們之間也存在著邏輯區別。“群眾路線與政治參與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概念。群眾路線作為黨爭取人民支持,取得政權和增強執政合法性的經驗總結,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和組織路線,具有較強的靈活性。而政治參與是從國家層面上來說的,是人們的一種政治權利,需要通過一定的法律制度來保證。”[19]
第三,論證了黨的群眾路線和民眾政治參與的中國特點。“群眾路線的‘逆向參與’與西方政治參與具有重要區別。西方的政治參與以公民權為起點,認為公眾有權利參與政治或公共事務,公眾首先要有參加政治事務的意愿和能力,然后才有可能維護自己的利益,決策者坐等公眾參與‘進來’。群眾路線的‘逆向參與’則強調決策者‘走出去’,主動深入到民眾中去,與民眾打成一片,傾聽群眾的呼聲,了解民意,維護群眾的利益,同時向人民群眾學習,尊重群眾經驗和智慧,吸取民智。”[20]而作為西方公民政治參與的主要形式的選舉“只不過是普通民眾向政治精英授權的一種形式。選出來的精英們不必原汁原味地代表人民,只需代人民議政、替人民做主即可”[21]。
綜上所述,學術界對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和民眾政治參與的關系的研究基本上是出現在近幾年,這代表了一種新的發展趨勢,意味著學術界開始認識到,群眾路線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同時,推進民眾政治參與則必須擺脫西方模式的束縛,適應中國的現實國情。簡而言之,就是要探索群眾路線的時代化和民眾政治參與的中國化。在這一基本方向的指導下,一些學者對它們二者的關系問題進行了相關的歷史考察、比較研究、學理論證以及路徑思考,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于“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與民眾政治參與”互動關系的研究是一個全新的視角,對于促進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然而,目前關于二者之間互動關系的研究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學術界雖然意識到了民眾政治參與作為一種來自于西方的“舶來品”,需要適應中國的實際并在中國生根發芽,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可以為其提供理論上的啟發。但在現實研究中,學術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民眾政治參與的進一步發展也可以為黨的群眾路線的時代化做出貢獻。簡而言之,這些研究沒有認識到群眾路線和政治參與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雙向互動關系。
[1] 孟慶仁.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新解[J].理論學刊,2007(06):27-28.
[2]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
[3] 劉毅強.對群眾路線成熟標志的一點看法[J].桂海論叢,1992(05):41.
[4] 張雪梅.中國共產黨對群眾路線價值認識的演進提升[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5(05):72-76.
[5] 許耀桐.群眾路線與執政依靠[J].長白學刊,2014(03):6-8.
[6] 左康華.主體變遷與路徑優化:群眾路線在新形勢下的理性展開[J].江漢論壇,2015(09):65-67.
[7] 孫來斌,王會民.群眾路線面臨的實踐困境及破解路徑[J].理論探討,2015(05):10-12.
[8] 殷冬水.群眾路線:中國國家治理的一種實踐形式——當代中國群眾路線兩種觀念的實踐困境與應對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14(05).:57-59
[9] 趙中源,王丹.關于“群眾路線”若干問題研究的狀態與趨勢[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8):37.
[10] 李亮,王凱.共性·差異·互補:民主與群眾路線關系再認識[J].求實,2014(01):61-62.
[11] 蘇若群,姚金果.不同時期群眾路線諸要素的不同特點[J].理論探討,2014(02):143.
[12] 王立京.中國公民參與制度化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13] 陶東明,陳明明.當代中國政治參與[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4] 王明生.當代中國政治參與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38-46.
[15] 鐵鍇.公民政治及其在當代中國的邏輯建構 : 主體性視域下的理性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75-190.
[16] 王紹光.中國·政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151-174..
[17] 肖飛.從《長岡鄉調查》看黨的群眾路線在鄉蘇社會動員中的作用[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5(06):38-40.
[18] 張光輝,董業宏.群眾路線與中國參與式民主發展的邏輯契合[J].領導科學,2011(35):7.
[19] 孫存良,倪進.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與政治參與[J].湖北社會科學,2006(10):16.
[20] 王可園,吳常柏.群眾路線的“逆向參入”品質及其現實價值[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3):75.
[21] 王紹光.代表型民主與代議型民主[J].開放時代,2014(02):157.
(責任編輯:張曉軍)
2017-01-11
西藏自治區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SK2015-50);西藏自治區高校青年教師創新支持計劃項目(QCR2016-61)
陶 砥(1991- ),女,河南新鄉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楊力源(1989- ),男,回族,湖南漢壽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D616
A
2095-4824(2017)02-008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