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碩
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淺談建設新型美麗鄉村下的景觀改造
吳碩
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與城市不同,鄉村在交通、經濟等方面均存在一定滯后性,鄉村景觀設計和改造面臨巨大的挑戰和阻礙。但鄉村作為城鄉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景觀設計我們同樣要給予更多關注和重視。目前,美麗鄉村理念成為鄉村建設的主流思想,在此背景下,如何進行景觀改造受到了廣泛關注。文章從美麗鄉村概念入手,結合當前美麗鄉村景觀改造遇到的阻礙,探討如何進行鄉村景觀改造,從而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目標。
新型;美麗鄉村;景觀改造
美麗鄉村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建立在農村地區改革基礎之上,旨在將農村塑造為村村優美、處處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基于鄉村景觀層面而言,美麗鄉村建設能夠充分利用農村區域優勢,設計具有本地特色的景觀,同時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但在實踐中,景觀改造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難度較大,且需要考慮的內容很多,使得景觀改造具有復雜性,加強對新型美麗鄉村景觀改造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美麗鄉村概念最早出現在浙江省安吉縣,在多年努力下,安吉縣將發展經濟與生態環境有機整合到一起,率先建設了國家級生態縣,并成為第一個美麗鄉村。美麗鄉村中的美麗并非單純的形容詞,而是鄉村建設的更高目標和要求,其中美麗體現在景觀與社會兩個方面。其中前者是景觀視覺效果。鄉村景觀設計要合理利用當地地形,發揮地域優勢,以此來形成標志性風貌,保護鄉村生態環境,使得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后者是鄉村產業結構合理、規模適度,村民能夠過上富裕生活,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1]。可見,美麗鄉村的提出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入新階段的必然選擇。
當前,美麗鄉村景觀改造并不順利,還存在很多阻礙和制約,只要不斷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夠為美麗鄉村景觀改造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地區之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差異性較大,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區域統籌發展。城市之間空間布局存在混亂、無序現象[2]。同時,多數鄉鎮結構過于松散,區域之間的聯系不夠密切,且公共基礎設施也存在差異性,不利于景觀改造順利開展。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6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60%,人居環境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改善,且基礎設施條件更為完善,各地區GDP也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農村居民生活條件改善進程并不樂觀,收入沒有獲得相應的提高,造成城鄉二元結構尤為明顯,不利于美麗鄉村建設及發展。
4.1.1 生態原則
人類社會發展離不開自然生態環境提供的空氣、空氣及溫度等物質。因此鄉村景觀改造要以此為基礎和前提,充分尊重自然環境,合理利用技術和科學,將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充分融合到一起,實現和諧共生目標,形成良好的交互,共同發展。
4.1.2 文化原則
鄉村地域文化涉及民俗、歷史傳統等,是農村長期發展積累下來的精神財富[3]。因此鄉村景觀規劃要充分利用地域特色,保護傳統文化,以此來激勵村民,共同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中。
4.1.3 可持續性原則
鄉村在我國漫長發展歷史中,受到了人口、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偏向于資源粗放型開發,如森林亂砍亂伐等,給鄉村環境、資源構成了極大的傷害,故要堅持可持續性原則,善待自然環境,規范人類開發行為,從而加快鄉村自然資源可持續開發和利用進程,使得自然環境與美麗鄉村建設能夠協調并進。
基于歷史地理學來看,村落從選址開始,經過千百年演化和發展,逐步形成大地生命機理的一部分。溫馨聚落格局在村莊良好圍合基礎上,將住區緊密結合到一起,為村民之間良好協作提供了極大的支持[4]。另外,鄉村勞作等場所合理布局,優化交通路線,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方便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系。鄉村景觀規劃,可以從村落原有形態入手,充分挖掘景觀素材,通過對節點元素等方面的協調處理,從而構建溫馨聚落格局。
每個鄉村都具有屬于自身獨有的地域特色。因此在景觀規劃設計上,要強調地域特色,在設計、營造景觀上,要充分融合地域特色,在設計和營造基礎之上,充分運用當地的鄉土元素,如建筑模式、植物及石材等,使得村民生活環境與自然相互融合,同時在景觀設計上,強調景觀的特殊性,深化文化內涵,提升鄉村景觀的文化底蘊,為日后鄉村旅游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如以生產性景觀規劃來看,鄉村建設可以將傳統農業與經濟林作為經濟來源,嘗試在開闊平地基礎之上,將不同種類農作物進行交叉種植,形成顏色各異的斑塊,并在斑塊之間布置田間小路,既能夠方便施肥,又能夠起到美化作用。
鄉村街道好比大地紋理,將鄉村獨立的空間連接到一起,形成獨特的鄉村空間。因此針對鄉村生活空間的設計與規劃,要控制好尺度。如以步行為參考,合適的公共服務設施要能夠在15分鐘以內達到,公共服務設施半徑為900米。而合適的人際交往距離應在10分鐘以內大道。值得注意的是鄉村道路規劃不能夠盲目進行[5]。除此之外,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步伐日益加快,很多鄉鎮企業逐漸發展,但受到工業企業布局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夏季熱島效應、空氣污染等問題發生機會。
根據上文所述,美麗鄉村建設作為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其重要意義不僅在于對鄉村環境的美化,其根本在于通過鄉村環境、景觀等要素之間的協調,提升鄉村文化品質與精神面貌,從根本上改善村民生活狀態。因此在景觀改造過程中,將各類景觀要素有機整合到一起,形成綜合性體系,在實踐中,要加強對地域特色的充分利用,豐富景觀文化內涵,同時,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和環境,構建獨特的景觀環境,從而促進美麗鄉村建設進一步發展。
[1] 田韞智.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鄉村景觀規劃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9):229~232.
[2] 劉嫻.“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法[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6(6):136~137.
[3] 鄭軍德.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鄉村特色的景觀營造——以浙江中部地區為例[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2):47~49.
[4] 邵劍杰,黃淑娟,李先富.“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法研究——以桂林市陽朔縣新寨村景觀規劃設計為例[J].住宅科技,2014(1):39~43.
[5] 邵劍杰,黃淑娟,李先富.“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法研究[J].住宅產業,2013(12):41~44.